對屍體的恐懼天性


雖然沒有太過激的文字或圖片,不過若是您對這類訊息很敏感,請在此止步。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的這一幅畫作『The Flayed Ox』(或稱 Carcass of Beef,圖片取自此處)是寫實繪畫的傑作之一,不僅僅是白描屠體本身,甚至因著畫面角度與光影的安排,使之呈現出特殊的美感而非單純的令人噁心或畏懼,帶來的衝擊絕非照片可堪比擬的。

不過,一些所謂電影藝術或是次文化裡的獵奇領域,個人感覺總像是裹著一層厚重的白紗,修正過的,畢竟跟真槍實彈血淋淋的殺戮不同,也就是重點變成創作與想像力的發揮。作者本身的相關經驗也可能已力有未逮,畫面美觀的關係血液的黏著性通常被忽略,如此才得以展示鮮紅四濺的美感,更不用說當場的氣味與沈滯的空氣流動,讀者沒有經驗的話怎麼形容都難以想像。當然相關的作品其實個人涉獵的並不算多,通常也不會刻意去找。

我要說得其實是,真正醉心於血淋淋的現實獵殺者,終究是少數中的少數,人類的自我保護本能,原本就是遠離這些的。也就是生物本能對死屍的恐懼。而這樣的特性在人們不必再親自狩獵以獲取食物、以及開始有公共衛生的概念後更顯著。



昨日在校園內無意間看到的鳥屍,這幾天有看到老鷹在追野鳥,小精靈們在茂密的樹梢逃竄並發出響亮的警告音,掠食者則一如牠們通常的命運,撲了半天不得要領連根毛都抓不到;估計這隻可憐的家鴿(有腳環)大概呆呆的難逃野生猛禽的襲擊。撒滿地的羽毛、啃食過的骨架、四散的臟器、漫天飛舞的蒼蠅,如此種種交織出真實的殺戮,不是為了好玩、不是為了創作、不是為了美感,純粹只為了填飽肚子而毫無樂趣可言。就我個人而言,這才是單純的死屍,才是指尖沾滿鮮血的大自然。藝術的角度來看,也許不那麼美,科學的角度來看,卻深深地被吸引,即使,我仍只是站遠遠地拍張照片罷了。

寫完以後覺得跟原本預計想寫的有雲泥之別,果然沒真才實學還是會露餡的。這篇就當作練習吧~練習。

0 意見:

Leave a Comment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