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圀傳—冲方丁


在儒家已成為髒字,且為拖累臺灣邁向進步國家之林元兇的這年頭,文青們多半會討厭這本擁抱儒學的書吧?書裡充斥著論語、孟子等等老掉牙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仍在強調君臣之道與大義云云,想來有人會難忍除之而後快的衝動。但這也是我對臺灣文化的隱憂,我們急欲破除與對岸的連結,卻又掏不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硬著頭皮說出自己也不理解的南島原住民文化,可對於東南亞諸國嗤之以鼻,巴著混雜不堪的歐美日風格囫圇吞棗,想延伸臺灣本土的文化底蘊卻又苦於年代不足不知從何下手。而今,在日本這個世界公認的已開發國家,還有這麼看似食古不化的書籍在出版,我們卻急著破四舊立四新,想把這些都當成阻礙我們進步的靶子狠狠射穿而後快,更諷刺地拉近了咱們與對岸的距離。

貫串全書光國所謂的大義,在我看來仍是陳腐的,只是此乃歷史之必然,而這畢竟是一本歷史小說。尤其最後看到大政奉還,足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時代說出口便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與面貌。儒學並不陳腐,歷史並未荒蕪,只是我們必須帶著批判眼光與現代邏輯去面對這些傳統文化,而非僅是背誦讀經查查注釋就以為人生圓滿了。水戶黃門至今仍廣被視為明君而傳頌著,即使他當年因循大義而堅守將軍的權力,紋太夫,我並不清楚,一個沒聽過的人。當然,細節是否是作者編造個人無法確認,畢竟對歷史了解太少且當年的記錄未必可信,然而全書讀完或許可以抓住一些中心思想、一些文化的骨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如是而已。

左近局是全書最喜歡的人物,但也感覺作者將她設定的過於完美而顯得有些樣板。因著儒學的關係我們總期待能者多勞、無私奉獻,於是這樣的人總是難以獲得平凡的幸福,她為了水戶家貢獻一生,那麼光國在她膝上死後呢?之後的故事卻永遠不為人所知,甚至不為人所好奇。

不知何時起我已不會再企盼自己能名留千古,事實上,一般人能活到孫子那代的記憶裡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在如此短暫的百年內使自己不至於被唾棄訕笑,倒也沒那麼容易,好在今天已經沒有諡號這玩意兒,牌位上也只剩名字了。味如嚼蠟。

圖片取自讀冊生活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