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一下討厭的人


雖然偶爾會在人前發飆(某位老師給我的評語:偶有驚人之舉),不過大體而言我一直是個脾氣很好而且循規蹈矩的孩子,甚至常常有點乖過頭了。這種個性在大學離家後更為明顯,因為個性難以融入群體,可能還會有委曲求全的情形;當然,現在已經不再做那種傻事很久了。在這種性格下,一般而言正常人很難得能惹我生氣,要讓我記恨大概就更不可能了,不過染缸裡浸久了總還是有些例外。

A 君大概是其中最令我無法放下的人物,而且相信想手刃他的恐怕遠遠不只我一人。他出場時總帶著彷彿壓抑不住的熱情,對每個人都是稱兄道弟,對每個手下全都亦師亦友,然而一旦與他產生利益糾葛,一切就都不同了。他會用盡甜言蜜語以極其正當的理由要你替他做牛做馬,等到你覺得累了想休息想停手,他若誘之以情動之以利不成,便會翻臉不認人,開始想盡辦法施壓逼你就範。我當時大概吃了炸藥,抵死不從,結果被扭曲緣由成了殺雞儆猴的模範,而且若非當時有人轉寄給我他背地裡射我的暗箭,我可能至今都還覺得他是永遠會守護下屬利益的好老闆。

猶記得那年尾牙他的手下幾乎每個人都喝癱了,那也是我至今在人群前最為失態的一次經驗,雖然再也不想重來一次,不過我不可能會忘記當年的抑鬱。而後聽過 A 君的許多流言蜚語,加上之前幾位朋友的經驗,漸漸刻劃出此人的原形。現在雖然一點也不想再見到他,在公開場合遇到甚至會繞開,不過若未來有機會,我是絕對不介意在勢必會出現他被眾人圍剿的那天,再跳出來補他一刀的。

C 君跟我在同個屋簷下待過不少日子,但說過的話卻少得可憐,一方面我話少,另一方面我輾轉得知他其實很瞧不起我。共事的那段時間,我和幾個同僚不知道被他從旁作梗捅過多少次,搞到整個單位只剩下他馬屁拍不停的老闆跟他有話聊。但此人在我心中其實也沒什麼地位,因為覺得他無才(文人相輕?),所以有朝一日雖不至於施恩倒也不會有想報仇的意念。話說回來,他目前的成就看似比我高得多,怎麼反而好像我在可憐他呢?

其實大多數的人在我心目中多是過客,畢竟這幾年南來北往亂跑一氣,多數的朋友屬點頭之交,一兩年的相處即使有革命情誼也都很淡薄,一直會保持聯絡的好友屈指可數。這幾天剛好又聽到幾件 A 君的消息,加上前不久剛遇過 C 君,忍不住又想草人插針一下。草人的圖來自這裡

海蛞蝓討論會的一天



書到用時方恨少,真的需要寫點有內容的東西,就會發現還有好多書需要看。被時間追著跑,讀書效率還是不彰,然後偏偏這時候就會跑出一堆雜事來。

開了一個小型討論會,關於臺灣海蛞蝓的研究發展。其實很多生物類群遇到的問題差不多,大家有興趣的東西都一樣(眼睛大大的、可愛的、有絨毛看起來好抱的、漂亮或色彩鮮艷的、有氣勢的、好賣錢的、感覺很聰明的),然後就一堆人擠在一起,摸一下覺得太難做又繞跑。最後變成有些東西一堆人搶著做,一些引人注目但「難搞的」就人來人往(過路專家?),還有一~大~狗~票~的其他物種就乏人問津。

海蛞蝓其實是很有潛力的題目,雖然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不過無論就應用或未來發展而言都是值得投注心力。但也因為其亮麗的外觀而讓人有點擔心牠們的研究會不會步入某些類群的後塵;在臺灣某些人會把 identification 當成一種研究能力,但現在已經不是過去的大航海時代了,如果物種對你的意義僅是一份名錄,甚至雌性或未成熟個體因為難分就直接被跳過,真正的學術研究被當成無趣的不需關心的,那麼這僅僅只能成為一個嗜好罷了,就像集郵一樣,還不如去學幫小雞分公母。

說實話參加討論會也不是全無所獲,這段時間拿去讀書也未必很有效率,不過東西念一半想要寫點什麼,就覺得其他事情都很礙手礙腳。突然發現上個暑假過的太快樂了,現在事情就都堆在一起,唉~一切都是自找的。

主圖是 Fabian Perez 的作品 Flamenco Dancer III。其實本來是想找西班牙舞孃 Hexabranchus sanguineus 的,不過網路上圖片雖多,大多表現不出牠那種飄逸靈動的特質。

Castle・imitation - 鬼束ちひろ



鬼束千尋的 Castle・imitation 出自她第三張專輯『Sugar High』,不過她的單曲精選輯『Singles 2000-2003』也有單曲版,味道跟專輯版完全不同。其實我個人是比較偏好單曲版本,雖然少了管弦樂的搭配,但是鬼束的演繹方式較為激情,通常比較符合我想聽她唱歌時的心境。

這裡的影像來自 2002 年武道館演唱會,當時的阿鬼狀態正值巔峰,這首是演唱會最後的安可曲,鬼束後來說過自己當時是有點 high 的(我是覺得不只一點),也毫無意外的這曲 Castle・imitation 用的唱法是單曲版。鬼束最後走向前比 Yeah 的樣子好可愛呀!

雖然不算是主打歌,不過這首一直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三,也是鬼束千尋難得偏勵志向的歌曲(當然還是多少有點灰色調),歌詞裡連續六次的「生きて」— 活下去,某陣子我大概真的是靠這首歌撐下去的。也很喜歡下面這一段:


海を開けて 二度と振り向かないように
闇へ続く道でも 後ろなど振り向かないように

本來還有其他想分享的歌曲心得,不過礙於唱片公司利益智慧財產權,很多在 YouTube 上的分享都被迫消音甚至下架,所以在這個標籤下我還能玩多久也是值得深思。另外,如果發現本格中有哪個連結失效的煩請告知一下,我的一個壞習慣是很少重看自己寫過的東西,謹此拜謝。


PS: 20110609,更換片源。

Find your niche



這幾天剛好跟學妹聊到選研究題目的問題;其實已經不只一次被問為什麼會想做現在手上這個題目,一個看似無趣又困難又瑣碎又冷門的題目。和碩士時的研究題目不同,博士畢竟是要讀個一陣子而且又折騰的經驗,如果不好好選個自己有興趣又確保能撐得下去的題目,要想按下自爆鍵或重開機可都是損失慘重。

其實找題目就像是生物在找尋自己的棲位(niche),除了要考慮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也要考慮當下的環境及現實問題。讓我自己來排順位的話,興趣絕對是第一優先的,不只是針對題目本身,還包括是否有想做研究的狂熱。有熱情的話,再苦再累你都會努力熬過去,否則漫漫長路滿佈荊棘,中間哪怕只要有一次著了心魔,休學是隨時有人掛在嘴邊的。能力就像是主圖裡的肉塊,長在屁股上的就休想要成為里肌;不過稱自己斤兩這種事是另外一門學問,而且多是教不來也講不聽的,就要看各自的悟性與道行了。

再來是環境與現實問題,總是有些題目比較熱門、有些東西就是容易吸引目光,但在學術界裡終究得考慮生存問題。臺灣學界長期演變下來長成了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怪物結構,也有人說是肉粽,拉起一個就牽出整串。簡單說,如果你的老爸不是李嘉誠,有些題目還是別碰了吧!然後,熱門的題目競爭就激烈,冷門的題目雖然機會少但人也少,若有需求就還是有希望,不過不管做的東西如何微妙,都要能講出一套吸引經費的說詞。

以上這些其實翻翻文獻資料、和同僚朋友聊天、或大拜拜遇到同行探探口風,都多多少少可以知道一些內情,有些東西還是不能攤在大太陽底下(是說我也講得很白了,路過的大大如果覺得有被影射到,那一定是錯覺啊啊啊)。很滿意目前部落格的來訪人數,就維持這樣安安靜靜下去,我不介意門可羅雀然後角落偶爾長朵香菇的。

平淡的週末之又買杯子了


今天另一個跟了我很久的杯子被打破了,從回來唸書到現在已經打破兩個,東西有在用的話果然都是消耗品。不過當初手錶壞了雖然很不方便,還是一直熬到現在沒去買,杯子兩個倒是都打破當天晚上就急著去補貨,對哪樣物品比較有愛還真是一目了然。用功的時候要是旁邊沒擺個自己喜歡的杯子,還真讀不下去呢!

這兩天趕路似地把『東京震級8.0』看完了,實在是很有感覺的一部動畫,很多似曾相識的場景。921 的時候正好在臺中,記得當時躺在床上剛開始朦朧,室友們才熄燈還在聊天,忽然間就地動天搖。我一直是很鐵齒的個性,一方面也是覺得這種天災是很宿命的,會不會降臨到你頭上跟你平常行善與否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向來颱風地震之流很少令我起反應,不過這場地震的規模當時真的有嚇到我。是說後來隔沒幾個小時還在餘震的時候我就衝上一棟大樓找朋友了(不過這應該算沒神經吧),總之最後發現她和其他人早就出來躲在路邊了。

最近跟朋友都在趕研究計劃書,一上線幾乎都在互相抱怨,彼此都彈盡援絕之下實在也沒什麼靈感可以激發。嗯,也罷,偶爾要記記流水帳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像普通人一點。有想過是不是要把文章的標籤分細一點,不過想到之前已經寫一堆了又好懶,嘛~就先這樣吧!

圖片來自 Denby,我目前手上的杯子大多是 Dunoon。

羅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 - 安伯托.艾可



『La Misteriosa Fiamma Della Regina Loana』,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作品,也是一部關於記憶的小說,但不是精確的記憶,而是成長過程中經過一切經歷及體驗洗禮後殘存的記憶。一如 Umberto Eco 的其他作品,書中仍是充滿符號、典故與文字遊戲,而且這回附上的插圖是之前的好幾倍,我想大約跟他之前『美的歷史』及『醜的歷史』的寫作經驗有關。

本書呈現了小說新的實驗性手法,利用大量的資訊,包括小時候的課文、流行歌曲、新聞簡報、卡通漫畫、雜誌、圖書收藏等,重新建構從前的日子。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不斷讓我想起當年國立編譯館的課文和從小所受的教育,當然還有當時新聞媒體上那些經過修正篩選過後的消息。

書中也顯示出無可救藥地對霧的熱愛,無論是引用或語意學或各式各樣對霧的敘述,濃霧、薄霧、倫敦的霧、巴黎的霧、早晨的霧、傍晚的霧、小說中的霧、歌曲裡的霧……天花亂墜琳瑯滿目,絕對值得以論文的規格重新研究這本書裡頭所提到關於霧氣的一切。此外,我也很喜歡 Eco 對於夢境與囈語的描寫,以文字構築思考過程的細節。

艾可的書絕對很難翻譯與註釋,這也是難以強求的部份,基本上有出版社願意出我已經很感激了。我覺得各個語言的翻譯版本都值得拿出來好好研究,一個義大利文的記號學小玩笑,翻成英文、法文、中文、西班牙文等等,又會呈現怎麼樣的面貌呢?

另外,關於 Eco 的小說是什麼及像什麼,私以為根本沒有值得討論的樂趣和意義,因為那就是 Eco 的小說,知道這樣就夠了。拿來和丹.布朗相比很可笑,難道米國這樣行銷我們就得照單全收嗎?安伯托.艾可的作品之所以有趣,除了因為他複雜難懂還藏了一堆語意學的謎題(會有多少人因為這樣而去買一本書?),就算你一個謎語也猜不出來,這還是一部很優秀的小說,只要看得懂字,就足以享受閱讀的樂趣。

非常優秀的傑作,完全能讓人釋懷等了那麼久,看完以後最想做的事就是回頭把他之前的作品都從頭看一遍,因為總覺得以前太囫圇吞棗了(當然,這是嘴砲 XD)。

道德的告別式 - Angela Aki



Angela Aki(アンジェラ・アキ)的モラルの葬式,收錄在專輯『TODAY』,也是她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CD 剛買回來就注意到這首既不是單曲也不是主打歌的曲子,全曲彷彿一齣短劇一般的鋪陳,Angela 的歌聲時而高亢時而悲悽,編曲也隨著激昂或亦步亦趨。後來找到歌詞也頗欣賞,在 YouTube 翻到這段現場版本後更是驚為天人,當中一段音樂演奏的部份極為經典,聽完後隔數個小時音樂仍在耳畔繚繞。

翻了網路發現這首歌會紅似乎有部份是因為一段『家庭教師 HITMAN REBORN!』的 MAD,在裡面被當作背景音樂的關係,不過其實這首歌本身就是極為傑出值得推薦的作品。

附帶一提,歌詞裡面的「Pater Noster」是主禱文拉丁文版本的第一句,等於英文版的 Our Father。

我的三分鐘熱度



前幾天在和朋友聊天時,我無意間順口說了幾句動漫用語,結果被評定為果然受到嚴重污染,因為平常人已經聽不懂了。說來也是,才剛剛稍微對漫畫比較不那麼入迷,便開始追動畫,還很用心地上維基百科和數個專業部落格蒐集資料,比較資訊差異後再自己看過,遇到有興趣的地方還會順著線索在網路上一晃就是整個晚上(如果做學問有這麼用心……)。

這幾天剛好追到『絕望先生』系列,監督新房昭之的個人風格在這組動畫裡完整呈現,全片充滿了大量ネタ與惡搞,這種諷刺又夾帶大量資訊的模式,即使在其他領域對我也是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而剛好小說又讀到 Umberto Eco 最新的作品『羅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還沒看完沒寫心得就忍不住拿出來講),同樣書裡也是一堆謎題和密碼,導致最近講話都喜歡埋些旁人可能根本聽不懂也沒興趣的梗。雖說如此兩類作品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動畫裡ネタ或用語看不懂,大概就少了很多樂趣,不過艾可先生的作品就算什麼謎都看不出來,那還是一部很精彩的小說。

說到這裡,不禁想知道自己這股熱情還會延燒多久,仔細算來,我好像從來沒有一種嗜好維持超過兩年的。也不能說是見異思遷,只是激情會慢慢削減,然後自然而然會再去找下個可以打發時間的活。從小開始,無論集郵、遊戲套卡、歌劇、茶葉、偵探小說、照相、扭蛋、英文廣播、電玩……等等曾經一頭熱的嗜好族繁不及備載,甚至連上 BBS、慢跑、翻譯小說這種興趣,都因為有中斷過而導致未曾超過兩年。更有危機意識的想,我的研究題目也從來沒有超過兩年還在同一個領域內,這樣我真的有辦法可以把手頭上的題目當成一輩子的工作嗎?

除了這個問題,短期內我也很難一直專注在某件事情上,看個書一定要三不五時換個音樂、泡個茶、東摸西摸,搞得弄一整天才讀了一點。而且雖然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但要我正襟危坐心無旁鶩的讀書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把所有不相關的東西拿走,我也一定會摳摳臉摸摸頭髮抓抓癢。雖然沒有做過任何心理分析,不過我想也許自己有點過動的傾向。

不管如何都長到這麼大了日子還是得過下去,抓緊自己現有的,繼續溫吞地活著吧!

主圖來自一部經典的遊戲『American McGee's Alice』,雖然我只有看我弟玩過,不過身為 Alice 大粉絲,當年知道這款遊戲後還是去找了一堆遊戲設定的資料和擷圖影片,有段時間的桌布也是這張。然後圖跟文其實沒太大關係,純粹我不知道該放什麼然後突然想到這張罷了。

辨別真正的好友



怎樣才能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能同甘共苦的並不能算好友:同甘,過得爽的時候,跟誰在一起都是很快樂的,你甚至也不會介意與路人分享你的愉悅;共苦,有句話說「死了也要拉個墊背的」,跟你一起熬過苦難的,也許某天真會成為你的朋友,不過那也不會是好友間的考驗,只是當下的情境與時機正好罷了。

私以為真正的好友應該是能夠在承平時期與你一起做傻事的。一切平靜如常,正是身邊的人可有可無的時候,此時還待在身旁的,才是不會介意利害關係者;傻事,正因為其無意義,所以無關好處,你只會為了自己和好友去做傻事,而不會為了無足輕重的人。所以真正的好朋友,應該是能和你一起吃大便的,或是曾在光天化日之下站成一排集體便溺的。

記得我在以前論文的謝辭寫到:「實驗陷入泥沼的時候,感謝◎◎、╳╳、△△不但沒有將我救出,反而伴我深陷其中再互相激勵一同脫困。」雖然這也算某種形式上的共苦,不過能陪我一起跳下糞坑,至今已過了六年多,和◎◎與╳╳都還有聯繫及聚會,◎◎更是現在還陪我深陷泥沼,與△△所求不同因而漸行漸遠,但幾年前也曾在他的婚禮上縱情狂飲。這樣看來,以我這好友屈指可數的人來說,成功率還頂高的。

有人說人老了以後總愛回想往事,毋寧認為那是在嘗過夠多之後,即使現在仍不停歇地前行,卻也偶然想開啟珍藏的回憶。不是為了安慰自己,只是要再度記得有些人雖不在你身邊,卻仍支撐著你。兄弟,我們一起瘋過。

圖片來自 WhoZoo,是兩頭在泥巴裡打滾的疣豬(warthog),能玩成這樣感情是不會差的。

月光 - 鬼束ちひろ



趕進度的時候需要療癒系作品。

這場 live 即使以鬼束不錯的現場功力、在演繹過無數次的『月光』裡,都算是極為傑出的一場,不甚好的場地、伴奏、觀眾雜音,都無法減損鬼束千尋完美且滿溢情感的演唱。雖然不太清楚這場是來自何時何地,估計是她較早期的演出。看到有些評論認為她復出後演唱功力退步,不過我覺得那是另一種味道,不再窮其力,而是帶著一種看破的成熟,在「NINE DIRTS AND SNOW WHITE FLICKERS」那場可以找到鬼束重生後的『月光』。

阿鬼自己說過,不知道為什麼當初會寫那麼難唱的歌,所以後來很少再聽到她唱早期的作品。也許是自己也經過了一段風風雨雨,覺得很能理解她的想法,但三不五時還是會回頭去聽聽過去的作品,也回憶起當年的自我。

從大王魷魚講到近況


“We know more about the moon’s behind than the ocean’s bottom.”
—Fred Aldrich, former Dean of Scienc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Canada

雖然這句話似乎很多海洋學家都說有過類似版本,不過 Frederick Allen Aldrich 算是我的師祖,我當年在寫 SOP 的時候也曾引用過這句話沾沾光;這話當然有些誇飾成份,不過就研究經費和規模來說,大多數國家對海洋投入的心力都是遠遠不足的。主圖的海報就出自 Aldrich 的創意,感覺就是個非常有趣的人物,可惜我來不及認識他。這股追尋大王魷魚(Architeuthis)的狂熱其實還繼續延燒,雖然大多以失敗收場,不過日本的窪寺恒己研究團隊應該是夠格拿到賞金的,他們利用自己設計的裝置成功拍攝到大王魷魚的活體影像;另外紐西蘭的 Steve O'Shea 最近應該也有一些新的發現。

回到正題(原來有正題!),昨天和學長討論過後,我提出的幾個實驗想法他覺得都很不錯也有可行性,不過需要我提供細節來決定需要買什麼儀器藥品以及訂定研究方向;簡單來說,我要自己寫研究計劃書了。雖然不是沒做過這種事,不過要從白紙一張寫成天花亂墜騙人投資的計畫還是非常有壓力的一件事,尤其臺灣的教育向來是不教這套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在五里霧中摸索,把歡樂的嘴砲轉換成經得起考驗的科學議題和步驟。

除了這件事,還得先處理完的是本學期某堂課的期末報告,因為想藉此順便完成畢業需求條件之一的「學術推廣文章」,所以得費力點。總之,現在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階段,雖然時間嚴格說起來還算寬裕,不過卻胸無點墨難以下筆,該看的文獻還有一牛車。是說,這可能也是我窩在象牙塔裡樂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拍攝大王魷魚影像的學術文獻
Kubodera T and Mori K (2005) First-ever observations of a live giant squid in the wild. Proc. R. Soc. B 272: 2583-2586.

這個冬季首度像樣的冷天



終於高雄的氣溫也逼近攝氏十度大關,即使穿了長袖也有覺得冷的感覺了。雖然不是很認真,不過自己對於氣象學蠻有興趣的,以前有陣子會隨時追蹤氣象局網站提供的衛星雲圖自娛。新聞將最近世界各處出現的極低溫酷寒現象歸咎於北極震盪(Arctic oscillation),目前的情形如主圖下半所示,圖片來自華盛頓大學新聞網,那裡也有簡單但清楚的解釋。

雖然北極震盪可以解釋很多地方的酷寒,不過它對臺灣的影響是相對較小的,這幾天的低溫其實也都在正常範圍,感覺這個冬季真正的冷天還是很少。相對來說我需要擔心的是另外一個問題,今年預期受到聖嬰效應(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影響,颱風會來得很少;我目前計畫裡設計的實驗需要有颱風的幫助呀~~~

唉,不過一切還是等明天和學長碰面討論以後再說,畢竟想出實驗是一回事,真正有可行性又是另外一回事。這種天氣要騎一兩個小時的機車還是頗累人。

口試後的餘波盪漾與寫不完的報告


今天是學姐的口試,在經過數年長期抗戰後的最後一搏。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參加博士班畢業口試,雖然原本也不期待有什麼槍林彈雨的場面,不過一切很平和的在一個半小時內結束後,卻覺得有些空虛。當然學姐在這些日子裡很努力,實驗數據也很龐雜,然而在口試過程中雖然聽到委員們給予不少建議,卻總覺得在科學上缺乏一些負向的回饋;處在長期鄉愿的環境之下(這是我某位自稱不符國情的老師說得話),是否就是如此才造就臺灣目前學界裡溫吞的研究氣氛與貧乏的討論習慣呢?

以前聽一些留學歸國的老師們在討論自己過去口試的血淚史,口試時間甚至是以天來當單位計算時,雖然一方面很惶恐,卻也覺得大丈夫當若是。博士班的訓練,不就是為了能在觀察現象後問出好問題,設計出符合科學的研究流程來探討,然後再和其他學者討論嗎?用一個詞彙來說,就是要學習「科學的哲學」。然而今天看到大多數的情形卻非如此,題目是老師給的、經費是實驗室支出、方法按照文獻裡寫的、討論再胡亂抄一通,最後連口試的把關效果都沒有發揮出來,也難怪雖然現在研究生邁向量產化的時代,研究經費與國外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我們的科學研究卻仍裹足不前。

不管如何聽了一場口試終究不是浪費時間,不過明天該交的報告就慘了。剛剛胡亂的打了一份草稿,等著明天把參考文獻挖出來填上血肉,加上週三得去報告自己未來的研究計畫,這幾天應該是我這學期數一數二忙碌的一段時間,但跟從前相比其實又差多了,因為我的休閒時數其實沒怎麼減少。這樣看來是我仍逼迫自己不夠緊嗎?或者我終究回到正常人的步調了?

圖片來自這裡,裡面寫的第二個領域,其實是每個研究生都會碰到的課題吧。

Forever Young - Alphaville



最近忙著趕報告,實在沒啥心情可以紀錄,所以就聽聽歌吧!


阿爾發村可以說是我聽音樂的肇始之一,也是我第一個在廣播裡聽到歌,然後自己去找出專輯的音樂團體,那也是我初次會將整張 CD 反覆播放直到感覺遲鈍。當時正值他們的第四張專輯『Prostitute』發行,我也一併收了精選『First Harvest 1984 - 92』,而後追到『Salvation』,再來飛碟唱片似乎就不再進他們的專輯了。他們的歌還一直存在我的 iTunes 資料庫裡,時不時會拿出來複習一下。

Alphaville 獨特的電子合成樂風,加上強烈的節奏感,讓我一聽就不忍釋手,奇怪的是,除了他們以外我沒有聽任何其他的電子音樂。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 MV,無論是音樂、服裝、拍攝手法、演員、當然還有 Marian Gold 的髮型 (XD)……一切都顯得很 old-fashioned,不過還是很欣賞呀。

附帶一提這部影片在 YouTube 被觀看過一千四百萬次,這還沒加上其他重複影片的次數,說明我的口味其實也不是很脫離群眾嘛。

鱷魚的黃色眼睛 - 凱特琳.彭歌



『鱷魚的黃色眼睛』(Les yeux jaunes des crocodiles)被視為凱特琳.彭歌(Katherine Pancol)的巔峰之作,全書涵蓋了與主角約瑟芬有關連的全部人物,而且也詳細地描寫了每個人的背景和想法,以及他們是怎麼看約瑟芬的。規模宏大卻不讓人覺得喘不過氣,關係複雜卻不顯得凌亂,而且幾乎把每種人際關係的要素都寫進去了。

看到作者在中文版序裡提到,許多讀者都留言給她:「我是約瑟芬」,其實覺得有點可笑,現代人的毛病大抵在中外都是一樣的。很明顯的大多數的人都不是她!芬有大把大把的才華,她擁有博士學位,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員,專長是十二世紀;這樣的背景基本上是屬於與一般人有顯著差異的百分之一的族群,她只是運氣不好,處得位置不對,仍然在沈潛、在等待時機而已。不過,貌似社會上也很多人覺得自己總是懷才不遇,覺得身旁的人都不了解自己,深信自己總有一天能大鳴大放,而後隨著時光一去不復返,一切仍在原狀,便開始怨天尤人,開始喜歡和三五好友一起詛咒這個世界,了此殘生。

所以,其實大多數人應該是安東尼,一個曾經以為自己叱吒風雲的失業人士,擁有不太多的能力,曾經成功一陣子,然而在社會變遷或是經濟危機下成了犧牲品。彭歌在描寫安東尼的心理時精確地令人驚訝,那種人在屋簷下的無奈,藏著自負卻又不敢面對現實的恐懼,逃避一切又想抓住所有機會的患得患失。這樣的人,在現實裡也絕大多數真的成了鱷魚的祭品。書裡是個成王敗寇的世界,只有真正有能力者才能存活,這種氛圍在馬賽爾復仇成功時達到了高峰。

不過,開始時將此書定位為寫實小說,但劇情中所夾帶的一些肥皂劇元素還是有點讓人失望,雖然這也許是為什麼這本書能這麼暢銷的原因。當平凡人不再平凡,一切就沒那麼有趣了;例如雪麗的真實身份。書裡有提到,歷史上的偉人也同我們一般無力、有一樣的缺點,但是當這樣的案例引用過多,卻很可惜地把原本鋪陳好宛如現實人生的劇本給沖淡了。

另外,出版社很遺憾地用了大陸譯者的翻譯(我一開始沒注意,否則可能不會買了)。於是,除了一些慣用語之外,書中出現了不少很明顯是翻譯問題的不通順處,而且譯註的部份也有一些錯誤。既然取得了這麼好的一本書的版權,而且是屬於很容易行銷的暢銷書,為何不多花點經費提昇翻譯品質呢?並不是瞧不起大陸譯者的水準,只是本來用詞就有所不同,與其直接拿大陸的成果回來縫縫補補,不如多給臺灣譯者一些機會。

圖片來自博客來。附帶一提,這次的封面設計個人還蠻喜歡的。

Paradise Lost – 茅原実里



最近因為狂看動畫,也接觸了不少聲優的資訊。在這個聲優與一般歌手界線漸漸模糊的年代,雖然原本一些動畫的 OP 或 ED 就是由聲優來演繹,但也開始有不少人兼職歌手甚至發行專輯;最著名的例子當屬今年初參加第 60 回 NHK 紅白歌合戰的水樹奈奈,她也是史上首位以聲優身份登上紅白舞台的。

然而過江之鯽雖多,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卻極少,茅原實里便是其中我最喜歡的一位。這首『Paradise Lost』是動畫『喰霊–零–』的片頭曲,歌曲本身寫得很好之外,茅原的演唱也很有味道,PV 也拍得不錯,我很欣賞那些帶著面罩的演奏者(半截手套是有一點點怪)。

轉職歌手會成功,除了茅原本身的外型出色外,無可否認地她的確有雄厚的歌唱實力,在幾場現場演唱會裡也頗能帶動氣氛。如果有興趣可以找她在 Animelo Summer Live 2008 和奥井雅美合唱『輪舞-revolution』的影片,みのりん從一開始聲音還有點生澀,在奥井前輩的帶領下氣勢整個上來,自副歌開始到結束都表現的可圈可點。

不過或許畢竟本業是聲優的關係,陸續聽了她不少作品後發現歌曲本身的品質好壞差異頗大,另外有些遷就於動畫角色的緣故而修改發音的曲子也不是很喜歡。

凋零與重生



嗯,雖然春天還沒到……

昨天 Lynn 送我的手錶掛了,主圖就是它的遺照。雖然乍看之下還好,換個電池估計還能撐上一陣子,不過卻有點想趁著這個機會換掉它,而且其實錶面的小計時器早就壞了,外殼的歲月痕跡不少,內部也被海水侵蝕過。這只錶陪伴我八年半的時光,下過海面下三十幾米,上過飛機,經過的溫度大概從攝氏四十度到負四十度,當然還有其他跌跌撞撞數不清的時刻。革命情感自然是有,還夾雜了許多複雜的情緒,但,也該結束了。

一直都不是很積極的消費者,對擁有的物品也很愛惜,所以身邊的東西往往是用到壽終正寢才換;之前點算了一下,發現大部分的所有物包括衣物在內,除了回來唸書前補的文具,幾乎都是三年以上的歷史。即使與 Lynn 分開已久,而且當初身上的東西大多都是她買的,卻也不在乎觸景傷情,還繼續使用著。隨著時間流逝,東西開始一件一件壞了、朽了、沒了、不堪用了,我也漸漸將一切改頭換面,成為自己所喜好的模樣。

別人送的禮物,無論再怎麼好,如果不含情感,則怎樣也比不上自己選的。然而相較於在決裂時疾風怒濤般地砸毀一切重頭開始,我選擇讓它慢慢凋零,再讓自我緩緩地滲透回來,當然,不會再是從前的那個自己,不過,終究是重生。

萌菌物語登上 Cell 了!



今天跟朋友聊到『萌菌物語』(もやしもん、TALES OF AGRICULTURE),原作是石川雅之先生。雖然之前就聽過這個動畫,不過一直沒去追,原本以為只是小劇場之類的細菌科學簡介,沒想到是真的有劇情有設定的完整故事。然後維基百科竟然翻成『豆芽小文』(這三小!?),由時候真的覺得這種翻譯名稱會把原本很有潛力的作品扼殺,雖然我也很討厭萌菌這種標題就是了。

好了,重點是(終於進入重點),『萌菌物語』登上科學期刊 Cell 了!還是以 Book Review 的形式,標題為『Microbes Go Manga』(Volume 139, Issue 7, Pages 1219: 24 December 2009),主圖其實就是期刊內的附圖,還順便幽了米國國旗一默。去 wiki 英文版或日文版挖資料就會發現,這部動畫其實真的含有不少微生物學知識,而且各項考據都很完備,也難怪能博得國際一流科學期刊的注目。


荒木飛呂彥替 Cell 畫的封面

這是繼上回『JoJo冒險野郎』作者荒木飛呂彥替 Cell 畫封面(Volume 130, Issue 5: September 7, 2007)後又一大突破(朱豪宅有介紹過),日本漫畫界再次侵入科學期刊。也在此希望很多人(尤其是從事科學教育相關工作的)不要再帶著有色眼鏡看事物,尤其是一直以來都在主流眼光下蒙塵的 ACG 文化;既然連嚴謹的科學期刊都願意花篇幅來報導,顯示除了單純休閒娛樂的作用外,只要經過適當的設計,動漫也能很有教育意義。一切僅在於你是不是帶著熱誠,並且真的用心了。

萌菌物語官網:http://www.kamosuzo.tv/

謝謝妳們並請勿擾



並不是很愉快的一天。剛睜眼就覺得沒睡飽,午餐後想去實驗室晃晃,卻發現整條路被挖掉準備重鋪柏油,一氣之下扭頭回宿舍,即使是工作正多的時期,還是窩著看了整天的動畫,現在正在討厭自己。不過更惱人的,是昨晚 cp 敲我 msn,於是似乎整天都拖著揮之不去的烏雲。

也許是出於關心也許是因為好奇,一直都有人問我為什麼不交女友(是說我條件如此,也要看有沒有人要吧?又不是選寵物看到喜歡的就抱回家…),隨便列就有一堆答案,不過彷彿沒人真正被我說服,眼底的閃爍,加上不久之後又會再輪迴被每個人問一次。挖了挖自己心裡那灘死水,我想可能的原因是 –– 經過那麼多,我已經受夠了,或是我害怕了。難道就不能選擇暫時遠離,如果我既不自殺也不自暴自棄,為何非得把我從築好的城牆裡掘出來,逼著我從不那麼美好的現實裡選個自己其實不怎麼想要的選項?

從 Lynn 那裡,我了解了不管口中的承諾有多重,展現的情愛有多深,在下個瞬間都是可以改變的,或者多花些時間,反正大家都說「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如果不能等下去(是說又有什麼理由要人家等),如果,心變了,那麼之前的一切都是畫在水上的,不是刻在石頭上的。從 cp 那裡,我深深明白不要試圖想改變一個人,如果靠近後發現她不是原本想得那樣,急流勇退才是上策。如果對方不肯接受顯而易見的事實,不願聽懂你平鋪直述想和她溝通的,甚至像個小鬼摀起耳朵大聲嚷嚷想把你的誠懇全壓下去,又還希冀一切會有什麼希望和改善呢。還有幾個不必列出名字的人,讓我不再當個「好人」,因為那其實一點也不好,真正從中得到滿足的,僅有自己那顆不願承認失敗的心,單向的情感只會讓自己虛脫並讓對方淹死。

總之,對自己的現況我一直是很滿意的,而且一點也不想去改變,感情的空白難道不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去做些自己想做該做的事嗎?所以,謝謝那些我曾遇過的人們,謝謝仍在我身邊的人們,目前航線一切平順萬里無雲雷達上沒有任何障礙,請核准本機繼續獨自完成本段航程。

圖片是朝比奈實玖瑠,雖然不太喜歡這種唯唯諾諾的角色,不過這句話還真好用呀。所以,別再問了,那是禁止事項。

新年新絕望



大家都在討論希望的時候,來做點不一樣的,看看今年應該關上哪扇門。

首先,按照我目前的生活步調,這樣的日常活動模式應該在這新的年度裡不會有任何改變,估計我得自己一個人渡過至少接下來的一整年。當然,想要有改變也不是不行,不過那不如我所願,今年應該集中心力把該做的苦差事(累積數據及初步分析)完成才行,暫時不想煩心去拓展新的人際關係,所以這將是我替自己關上的第一道門。桃花退散!

既然已經在臺灣讀書了,當然期待自己有機會可以出國去看看,目前看來也許暑假能有機會,不過心底卻希望不要那麼早。因為我還沒準備好,無論在心態上或是語言能力上或是實驗數據上,如果能在這年裡收滿完整的資料,再拿出國分析相信會對我更有幫助。畢竟不希望自己只是出去走馬看花,而是機會來時真的能讓別人刮目相看,半吊子是不允許的。

對了,據說除了期許還得要回顧:去年我替自己關上的門是線上遊戲,前年我替自己關上的門是感情生活。雖然有朋友覺得這樣完全沒課業以外的社交關係很辛苦,不過其實習慣後還蠻享受的,一切都能私自率性決定的日子,還能有多少呢?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替自己關上兩扇大門,真的好嗎?我說,反正向來的新年新希望也未必達成(其實大部分是沒有達成吧?至少我以前都是這樣),所以是否真的如此只有天知道了。以上是不負責任的新年新絕望,下次再會。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