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從不缺先知哪


吃早餐時無意間翻了一本 2007 年的舊雜誌,看著裡頭的「新聞」,還真是令人百感交集。政治評論,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時尚,現在穿著那些行頭上街八成會被笑死;影視體育,當年的螢幕愛侶,而今安在;商業趨勢,更是最可笑之處,某些人竟然還可以靠這些嘴砲大撈一筆。唯一不變的,大概是廣告,即使行銷手法號稱千變萬化,其實也就找些當年的帥哥美女想從您荷包裡釣些錢出來。

雖然現在才在事後諸葛難免被人恥笑,不過這些說話不必負責的大師們也太扯了。跟從前部落裡的巫醫或薩滿相比,至少人家還有幫忙治病驅邪,再不濟也還有排解紛爭的功能,現代社會的先知們則多是擾亂民心唯恐天下不亂。大約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就不斷流傳著的末日預言,至今每年都有新版本推陳出新,對這類樂此不疲的討論個人倒是已經完全疲乏了。

社會真的進步了?那為什麼父母還會為了孩子該上哪個學校求神問卜,為什麼那些有機黃金能量水還能大發利市,為什麼永遠都有心靈導師騙財騙色的消息,為什麼人們寧可深信月球上有外星人而登月的一切都是米國的騙局,為什麼政治討論永遠擺脫不了單純的顏色之爭。

當年推動兩兆雙星產業時,誰又想像得到,如今一顆星只消耗了無數工程師的新鮮肝臟,另一顆則出產了一堆不知所措的研究生與行銷專員。嗯,其實,是想像得到的吧!只是當時沒人肯承認,廣告總是只教導我們金玉其表的重要性,內涵?

一直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還是幸運的吧?雖然也不免淹沒在洪流裡,也罷,生活不就是如此。

主圖是浦沢直樹作品『20 世紀少年』裡的新預言之書,取自真人電影版網站。發現電影果真是最熱門的大眾文化類型,搜尋關鍵字時只要和某部電影有關,其他類型的資訊都會被排擠到後面去了。

別再做夢了醒醒呀(搖)


前天寫完日記後,突然恍然大悟似地,原來這關卡可不比尋常,算是人生轉捩點之一;所以從原本不太在乎地輕鬆寫意突然轉變為充滿莫名的緊張感,這幾天也開始稍微認真在準備投影片了。當然,還是很有自信自己會通過,不過那也是有輕騎過關與狼狽爬過的差別,鞭策一下自己還是必要的。

昨天原本要參加同學的考核,想見識一下現場的緊繃空氣,結果卻睡遲了……囧(可見得鞭得不夠用力)。真正開始在整理資料,才發現自己手上的材料有多麼少,尤其連個像樣的原創圖都沒有。一直很不喜歡跟同袍相比,因為一開始走得就不是相同的道路,但回頭想想,單看目前的成果,自己也沒啥值得驕傲的,不是嗎?

當同齡的大夥兒都在擔憂時光飛逝時,何以我不必考慮呢?當真相信自己只是時運不濟、只要熬過這陣子(也夠久了)一切海闊天空?或者單純是自我麻痺不願去面對,等著好運從天上掉下來?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是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編織著數年後的意氣風發萬夫莫敵,然後,等到某天赫然發現,自己做過的白日夢統統沒有成真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培養了一堆宅興趣,卻無人可分享,或說根本不想參與討論;所以,我也跨進深海魚男的領域了?發現自己慢慢成為敗犬的瞬間,是坦然接受,這比震驚更讓人無法忍耐。不過,我還是會繼續試著喜歡自己,總不能什麼都放掉呢!

主圖是先前拍下的黑白小精靈們,不敢太靠近所以只留下模糊的身影,左下角的小朋友叼著的是蛾的屍體。

Candidate?!


今天終於把書面報告交出去了,這版本還算有信心,希望不要出現類似上圖的情境。投影片仍在塗塗改改。總覺得自己跟以前不太一樣,從前比較大而化之,凡事點到就好,反正有人問再講;現在則字斟句酌,有時候為了一個詞彙的語意問題查了數種字典與教學網頁,或者翻遍收集的文獻只為了找一句依稀有點印象的描述。

長期來看,當然仔細點是比信筆塗鴉好些,畢竟這年頭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文風粗獷豪邁而稱讚你,反而是雞蛋裡挑骨頭的多。不過也有點擔心,自己喪失的那股狂妄,是否是失去自信甚至實力不足的展現(好三八的憂慮)。總之,到了這年紀,消逝的就永遠逝去、改變的就永遠變了,不會再回來了,頂多週末飲酒時仰天長嘆敬它一杯。

真正專心致志在某件事情上頭時,果然其他能力就探底了,這幾天過著很沒梗的恍惚生活。不知道有多少人有過這種經驗:盤算著晚餐該輪到哪間店,決定了以後驅車到目的卻發現沒開,然後就開始不知所措亂騎亂逛,最後還做了個最爛的選擇。

主圖取自 PHD Comics。此站真是研究生們的好朋友。

D City Rock - TeddyLoid feat. Debra Zeer



『Panty & Stocking with Garterbelt』(吊帶襪天使)是 2010 年秋番最令我驚豔的作品,原本以為單純只是賣弄情色梗的 R-18 飛天小女警,後來卻發現……嗯,小朋友是不太適合看沒錯(被打)。除了經典的逆崩壞作畫之外,每一集都帶來不同的樂趣與驚喜;個人也頗好奇,那些負責替各色惡靈配音的辛苦聲優們,以後到底敢不敢把這段經驗寫在履歷上?例如:CV,考伯氏腺分泌物(カウパー)。總之,這是一部會讓人樂意掏錢出來買正版的作品,期待第二季!

這首插入曲出自第十集,第一次放出來就雀躍了。任何經歷過搖滾年代,對歐美著名樂團熟悉的人,絕對不難注意到 MV 裡許多似曾相似的場景,而且這些ネタ都是以本作品的特有風格來呈現,在致敬之餘仍維持一貫地戲謔詼諧。自己在還沒找資料的時候只能依稀辨別出六七成,後來上網查考證,總覺得都或多或少還有闕漏之處,有興趣的朋友就自己去尋寶吧!

歌詞的雙關語也很豐富,翻譯很難譯出精華所在,更重要的,這首歌其實本身就很好聽了。在此小小推廣一下。

習慣與本質


最近越睡越多了,一方面覺得自己身體慢慢在變差,一方面作息也一直沒從過年那段荒唐日子裡調整回來;在迎接接下來幾項重大挑戰前,該試著重新整備一下武裝。環境對人的影響即於此,在安於無所競爭的現狀的同時,漸漸荒廢自己的田園而不自知。

今天是 Constantin Brâncuşi 的 135 歲誕辰,作為追尋生命本質的雕刻家,看到他那些頗具代表性的作品在 Google 首頁一字排開,是有種莫名震撼的。遺憾的是用作品拼字終究會有遺珠,無盡之柱(The Endless Column)便沒有出現在此圖中。

圖右二的空間之鳥(Bird in Space)自然是頂峰之作,不過自詡為一個探索生命的科學家(就是在厚臉皮地自稱同行),對左三的初生(Newborn)有種特別的情愫。雖然也有看到將這個作品描述為哭泣的新生兒,不過個人還是比較偏好這是一顆蛋或胚胎的解讀;當然,無論哪種解釋,試圖對抽象作品做具象分析的嘗試總是有某些程度地可笑的。看簡介說 Brâncuși 對科學也有興趣,不知道他是否曾經從顯微鏡裡看過真正的胚胎或卵呢?

重新在網路上找了 Brâncuși 的資料,並再次瀏覽了一下他的作品,對自己晚起的罪惡與揮之不去的不適感,竟慢慢地緩和了下來。也許,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圖片取自本日 Google 首頁。

遇故人有感


最近一直在想,關於人生裡的偶然與必然;是否真有所謂的天註定這檔事,或者一切都是一連串的意外再加上一些選擇(如果可以的話)而成的?一些明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卻常常要懊悔如果當初如何如何而今便怎樣,這算是必然嗎?而那些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卻總要強加上天命所歸你是唯一,又真的只是偶然嗎?

緬懷過去自然是不壞,不過我暫時還不想在回憶中老去,只想打好手上這副已不怎樣的牌。從旁人的眼光來看,大體而言我目前的生活怎樣也算不上光鮮亮麗,不過近幾年個人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學會了自我認同(希望不是自我欺瞞),而非仰賴他人的評價過活。所以即使旁人嘆息我的今非昔比,至少自己要知道到底努力了多少,又值得多少歡呼,然後,夜裡,替自己斟杯威士忌。

光陰不待人,然而即使看著故人們飛奔遠去,還是想堅持著自己緩慢穩定的步伐。每個中二都曾有拯救世界的夢想,某天,夢醒了,有拯救世界資格的不是自己,胡亂發脾氣搗毀一切後該怎麼走下去呢?

就這樣走,像 onychophoran 一般。圖片來自明日の地球,一直著迷於這種小生物的種種,包括牠們行走的姿態。

依舊逃不出網路魔王的掌心


繼溝通社交能力後,連逛街的能力都失去了?

沒有網路的兩天,除了逛書店及採買日常用品外,全耗在提早下好的網路資源上;所以說即使當下沒有網路,卻仍是脫不出網路世界的桎梏。

其實,這大抵跟大學以前的生活類似,除了家(僅是洗澡睡覺的地方)學校補習班,再來就是逛個書店,社交圈僅限於班級與社團,頂多加上幾家賴以糊口的路邊攤,這就是全部。會加入社團還是學校硬性規定使然,進了大學就連社團都省了。

後來生涯上的大變動的確幫我開了一扇窗口,讓我接觸更多的人事物,經歷了某些從前不曾體會的生活,不過這樣的社交模式隨著動盪因子消失後再次平復,我又變回原先的自己。嗯,也許不是那麼完整地原先,不過旁人來看大體上是一樣的吧?

不是沒有想過要有個平凡的家庭生活,但就像很多年過三十的男男女女一樣,有些事一旦歷經某些風波、過了某個門檻,就不再那麼急了。要著急,就讓政府家長們去急吧!當僅有少數份子是如此時,也許自身該負較大的責任,然而如果一整批一整批的人們都這樣,我們習慣責怪大環境多一些(笑)。

旁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可能是有缺陷的、不正確的,所以,正常與否該用哪種尺來量呢?多數決定?政治社會的?經濟考量的?生物學觀點的?看到好多擔心的言論,深怕這些現象造成國家瓦解人類滅亡,其實個人深信那根本無所謂,幾代的時間就足以恢復、重回某些人眼中的正軌。不過我們總有一大批趨勢專家需要養,所以就讓他們繼續去大聲疾呼好了。

我會記得網路終於通了的時候,甫上線朋友即時傳了個訊息:「恭賀重新連上 matrix」。

主圖來源已不可考,梗是來自動漫作品『侵略!花枝娘』。單純只是突然想到,經過某些改變後,是再也回不去原樣的。

學期例行斷水斷電斷網


這次敝校的斷電斷網實在太扯了。例行的斷水電一天也就罷了,反正設備總是要維修,而且是事先通知好的,大不了出去瞎晃個一天,但是斷網兩天整是怎樣?現在這個社會斷網路是還有救嗎?還是校方高層以為宿舍或實驗室裡都有電視可以讓人繼續保持與社會不脫節?或以為反正是週末沒關係?這像是口口聲聲要追求百大的學校嗎?以前的老闆說得好:「週末不上工、朝九晚五,是想做什麼研究!」

某些單位還是連續斷電兩天的,難道不知道有些儀器或藥品是經不起兩天斷電的嗎?冰箱裡昂貴的藥劑或無法重製的樣本壞了誰要負責?這時候是該慶幸自己沒有做什麼高科技的研究所以不必在乎這種問題嗎?

然後都什麼年代了,這種消息沒辦法提早宣佈嗎?到了要斷網前兩三天才看到通知,而且根本就不是正式公告(放在 PTT 學校板是怎樣?),到了實際執行前兩天(也就是偉大的公務員們開始脫離年假上班的那天)才收到通知,如此水準的辦事態度要怎麼讓人覺得這個地方有希望?

我承認就我個人而言,反正只是個整天宅在網路上的傢伙,斷網兩天充其量讓我少費點時間閒逛;不過今天一個認真打拼的研究生或教授,這種莫名的強迫停工方式,絕對會打亂整個研究計畫進行。一個整天喊著要下頭交出成績、要追求卓越的單位,卻連基本的管理工作都做不好,「維持設備穩定運作」這件事有這麼難嗎?重點是,有這麼不重要嗎?

我一直不斷在抱怨,因為這個學校以前真的沒有這麼爛!否則我絕對不會考回來,甚至完全捨棄北部大學的機會。一直以來,這裡雖然地處偏遠、資源少、風氣懶散,但至少學風自由,壓榨的事情也相對少,研究環境稱不上頂級,但就是穩定而已;學生教師單純(蠢?),也相對較不受注目,因此得以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而不必老是搞些社會運動或博取媒體版面。然而,今天,全都變了,這不是我以前認識的那個學校了。

就在剛剛又大斷電一次,不是昨天才做過設備汰換和定檢嗎?為什麼每次停電完又會即刻無預警跳電?至於這兩天寒流來襲卻沒熱水這件事就算了,至少不是沒冷水,咬牙還可以撐一下。

於是乎,我也不是什麼改革英雄或勇於與體制搏鬥的先驅者之類的,因之採取明哲保身的手段也是再正常不過了。去你的學校!我要趕快離開這裡。

PROPOSALLLLLL!!!


終於能夠體會「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混亂急促感,尤其當這幾個市場開市時間都不同然後你得在同一個時間點搞定的時候。

安排幾位大忙人來幫忙檢討我的研究計畫。其實對這種因為沒錢而找自家人審查的制度不置可否,畢竟專業差那麼多,要能給出什麼建設性意見頗為困難,連老闆都說這只是個形式儘快解決,既然只是形式幹嘛要弄得那麼認真,臨時少一兩個沒差吧?不過人在小的時候還是乖點,打躬作揖依序拜訪了每位大頭,硬是擠出一個看似可行的時間,只可惜學期才開始,天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冒出個鬼會議出來打亂一切。

想到要燒香拜佛的時候,才會理解,原來一個人能掌握的事情那麼少。

雖然看似在抱怨,不過心裡是充實的,有種終於又跨出一步的解放感;不過當聽到別人在恭喜的時候,又覺得這不過是例行公事,況且實驗根本還沒開始呀!這傢伙就是這麼難搞。

主圖為『Always Postpone Meetings with Time-Wasting Morons』的封面,取自 Wiki,此書為 Dilbert 第一本合集,作者為 Scott Adams。放這種圖搭配這篇文章,不知道會不會對老師們不敬或不太吉利?

沼地森林—梨木香步


最早注意到梨木香歩的名字,是從『家守綺譚』開始。然而數度在書店踟躕良久卻始終沒下手,一來『家守綺譚』對我來說太薄了,總覺得這樣的文字承載量若還譯為中文,可能漏失太多東西,二來總還是對日本文學有些偏見,儘管題材是我喜歡的。因此偷偷將這本書列為某日我學成日文後的閱讀目標之一,那天大概跟我軍佔領釣魚台且宣佈沖繩為臺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差不多日期吧。

回到『沼地森林』(沼地のある森を抜けて),這是部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作品,也許是還不太熟悉這種書寫方式。全書由一個釀製米糠漬菜的糠床開始,瀰漫著一股溫熱、潮濕……生命的味道,如果你聞過森林底層腐植土的氣味,應該能明白;甚至到最後我才恍然大悟,章節裡夾雜的「有風吹拂銀白草原島嶼之事」,看似唐突,原來講得是一樣的東西。書裡也不時觸及現代都會生活的種種問題,包括家庭與性別,以及「生殖」這件事本身。如此富含靈氣且纖細的文筆,果然是出自女性之手。

嚴格說來,我並不是非常喜歡這本小說,不過我樂於看到這樣的努力,西方作家是寫不出這種作品來的。創新,是絕對有的;文中引用的生物學知識雖不完全正確,但看得出作者有做過功課,利用真菌或微生物概念構築的世界觀相信也不是首創,然而將之與家系和人類傳宗接代做連結來討論,的確是新鮮的嘗試。當然免不了仍有些小缺點:例如某些情節感覺是硬嵌進去的,只是為了作者想說某些話而已;例如在日記裡的◯月◯日,如果是 Margaret Atwood,一定會想辦法創些真實的日期進去,讓這本日記看起來更唬人。

我一直很好奇,像小說這種早被西方列強玩爛的媒材,在東方世界裡,除了金庸之外,還能拿出什麼樣的成果。目前看來,印度作家們算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從一些簡介裡得知,作者仍持續地進行多樣化的寫作,個人會繼續期待著往後的作品。

書封圖片取自博客來。

爸爸的手與迎春


這次放假放得有點久,久到回工作崗位後頗有恍如隔世之感;而且這段時間幾乎都在網上胡混度過了,以往至少還會稍微做點自己準備的回家作業。是說,三年來沒放過大假,也不知道該感到心酸或是得意。

今年安排了兩天春訪,雖然在同一地點,卻是跟不同人馬結伴拜會。到了這年紀,果然跟老友們在一起是最愜意的,甚至連酒也不需要,天馬行空的瞎聊,足夠了。相同的是事後總覺得時間飛逝,無論從大格局或小格局來看。

過年期間另一個驚訝的點,是父親的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那雙厚實的大手竟已滿佈蛛網般地皺紋,顯然已經是雙老人的手了。對那雙手的印象一直留在孩提時期仍肯被大人乖乖牽著走的時候,明明有力卻溫和的包覆著、可能因為飲酒而即使在冬夜仍溫熱潮紅的。不管在家人或旁人的眼裡,父親一直都是剛正不阿到幾近冥頑不靈的人物,對事務安排細心且死心眼,從未想過他也會有跌倒的一天。孩子們的英雄,終究是會老去的。

我們總是自以為了解光陰的流逝,總是隨口提及時間的種種影響,總是覺得一切本來就都在變化著。但當我們某天真正目擊那驚心動魄的某個場景,真真切切地被震驚時,才算勉強得知滄海桑田的意義。

又一個時節過去,感慨當然會有,只是不可以過多,一切還是得回歸現實的本質。主圖為某教授的有趣作品,雖然我不是教師,這圖提醒我無論自己背負著什麼、理想為何,還是得照顧到世俗的價值觀。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