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覺良好



這應該是目前我最討厭的一種屬性了。其實已經不知道自己從何時何處學到這個詞彙,依稀記得大學同學裡有幾個面容很可以套用這個詞,不過一直到我回臺北工作,身邊才突然出現一堆自我感覺良好的個體,而今各大學研究所裡這樣的人有激增的趨勢。

的確,當遇到某些難以跨越的障礙或感到膽怯猶疑的時候,這種心態得以使我們能昂然面對困境;然而若一直沈浸其中,會使自己不再檢討自己,亦不再在乎別人的觀點,將永遠只能原地踏步並沐浴在自我創造的保護傘下。

看不見別人的好,是邁向自我感覺良好的第一步。如果連鑑賞的能力都沒有,甚至連「承認別人比你好」都辦不到,那麼等於已經在自己身旁築起了高牆。父母們吃過太多苦而汲汲營營於滿足孩子的生活品質(當然,僅是物質方面,心理上仍是很空虛的),還同時不肯讓孩子受挫,這種過度保護的環境,自然造就出大量感覺良好的樣本。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種,既不偉大也不卑微,一旦真心忘記這點,或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人告訴他你不是永遠是最棒的,如此心態便會在心裡萌芽。只能說,這樣的心態會出現,家庭教育必須負最大責任。

前幾天專題討論課程時,聽了某實驗室兩位即將畢業的學生進度報告,雖然都說得一口好實驗,對別人的研究也錙銖必較地雞蛋裡挑骨頭,然而反觀他們自己,即使成果裝飾的金玉其外,卻連最基本當初提出的假說都無法驗證。看著胸無點墨的兩人在台上仍口沫橫飛,實在很想上台甩兩巴掌打醒他們。

正視自身缺憾,承認自己的平凡與無能,才是最需要勇氣的行為。旅途坎坷,偶然的自我催眠是必要的百憂解,然而用藥不當就成了毒癮,會麻痺心智和神經。說實話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和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相處,只能消極地選擇井水不犯河水,不過還是要謹記隨時檢討自己,免得步入同樣的境地。

圖片來自這裡。食火雞(cassowary)是我個人蠻喜歡的鳥類,不過看牠們頂著怪頭還昂然自得地用稍嫌粗壯的腳爪到處踩踏,總讓我有種牠們都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

重播 - 肯恩.格林伍德



這本書絕對會繼續暢銷下去,即使作者 Ken Grimwood 已於 2003 年辭世,即使它成書於 1987 年,即使這本書的題材是已經老掉牙而且百年來被學界及科幻小說界以各種方式討論描繪過的時空旅行。

嚴格說起來這並不是典型時空旅行的故事,它描寫得是重播 –– Replay,一個人的生命回到黃金時期的起始,而且過去所留下的記憶與經驗都還存在!遺憾的是主角當步入中年正準備享用自己努力的成果時,生命又從頭開始,過去所努力的一切彷彿毫無意義。格林伍德依此設定而創作出無限可能。

去查了一下,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被放在文章標題正式發表是 Edward Lorenz 在 1972 年的『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s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想來要在大眾裡流行起來應該還要不少時間,但格林伍德在書裡卻已經精確地描繪了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感覺。此外,對於個人無論如何努力也難以轉動歷史巨輪的無力感,卻還是徒勞地耗費一次又一次的重生機會努力著,頗令人動容。而隨著重生間隔越來越短,加上遇到另一個重生人,他們也開始替自己著想,知道自己真正要的只是平凡的幸福;若一切就此結束,也許溫情的感覺能一直持續繚繞,不過作者要得不只是如此。最後結局讓我了解這終究不是童話故事,人們總還是得學會面對真實的世界,不再有預測能力、無法重新選擇的世界。

全書最大最大最大的缺點,就是前面該死的好評推薦,原本以為書封書底書腰放一堆名字就夠惹人厭了,一翻開書一入眼的便是好評推薦,還長達六頁(誰會有耐心細看呀!),更令人髮指的,忍受完好評推薦之後,再翻頁竟然又有四頁的讀者迴響!!!可以麻煩出版社用用腦筋好嗎?真的會有消費者欣賞這種行銷方式嗎?每年一堆行銷管理人才到底都用去哪裡了?適度地(我個人覺得三頁是我的極限)放些「言之有物的」名人推薦或是導讀,也許仍會有讀者不喜歡,但至少不至於惹人反感;然而像這類節錄一堆咬文嚼字的短評(好吧~其實跟我前面幾段那些東西差不了太多,差別是我寫的自己參考,出版社放上去的卻是強迫推銷。),各方人士用一堆形容詞描寫這本書是獨一無二、引人入勝、難得一見……,這除了多砍幾棵樹增加書本淨重之外,有任何意義嗎?

圖片來自博客來。最後牢騷一堆,真對不起這部傑作,不過衷心希望出版社不要再把消費者當白痴了。

過節的儀式



不知從何時開始,每逢各式各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萌發的節日,人們總要做些宛如宗教性的儀式或祭典來過節;當然這種事從以前就有,譬如端午得划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之類的,但那些都是有典故有歷史的。反觀近來的改變,除了商人的強力促銷外,還有消費者自己追逐流行加上排外意識所組成的共犯結構。

於是乎,元宵節除了提燈籠吃元宵外,我們得殺去人擠人的臺北燈會,還要去平溪放天燈;由於烤肉醬廠商的廣告,中秋節我們除了期待月娘不被烏雲遮住外,即使下雨我們也在陽台烤肉;而在各個政治相關的節日裡,則免不了有各種名義的遊行集會,無論合不合法都要強調自由民主,官員們則四處上香致敬,並集體在鏡頭前鞠躬道歉。除了傳統節慶外,為了追求國際化,我們也要過西洋節日。於是不管你是什麼宗教,現在除了聖誕節以外,還要配合百貨公司活動慶祝萬聖節,穿些平常穿了所有人都會覺得你蠢得要死然而即使在這天穿你還是蠢得要死的衣飾;然後除了七夕和西洋情人節,我們現在還有白色情人節(這絕對是商人的陽謀),原本以為西洋情人節就互送禮物了,結果現在一個月後男生得補送一次。

除了名堂越來越多的各色節日,人們也開始反覆做著同樣的事來慶祝,而在此時,同儕壓力的作用便顯露無疑了。所以在某些日子裡,若是你一如往常地自己一個人下課後包便當回家窩著玩電腦,隔天被問起,人們會狐疑著盯著你,讓你知道自己已經成為離群索居的不受歡迎人種而且身上還帶著一股酸味,比較好心的則替「你的不幸」掬一把同情之淚,並且過度熱情地向你表示下次一定會記得約你(然後你滿心期待地等到了下次,嗯,然後,你知道的……)。

然後,由於外在和心理上的影響,加上媒體無間段傳播和親友的溫情攻勢下,你開始紀錄起每個日子,然後在這些特殊節日裡想盡辦法用些自己平常不至於做的傻事填滿當天的日記;包括,上餐廳用餐(兩個男人吃情人節大餐之類的),上街購買也許明年同一天你還會用到的飾品,與朋友相約花大錢,把自己塞進捷運系統或是打結的公路上隨人潮擠進某些特別的景點。如果以上都做不到,那麼至少也要上 ptt 找個流量大的板哭訴自己「今天過得就像平常的日子一樣」,然後期待某個同類或好心人給你拍拍安撫一下你受傷的心靈。

所以,之前的幾天和接下來的幾天我都將過得和平常的日子一樣,去你的節慶。反正目前為止,沒有什麼能栓得住我。當沒有期待的時候,無所求的人,是不會受傷的。

圖片是 Peter Max 的畫作,應該是 Heart Series 的作品之一;總覺得他的作品帶有鮮艷愉悅的節慶氣息,與其放個不知所謂的聖誕爆乳辣妹,他的畫應景多了。

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 - Angela Aki



Angela Aki 是非常有特色的歌手,除了率性的穿著外,幾乎所有的 PV 和演唱會都是以她自彈自唱為模式,日本媒體評為「以一台鋼琴征服武道館的歌手」。雖然認識她的時間有點晚(話說我欣賞的好些藝人都是在他們生涯高峰過後我才開始接觸),不過我想以她這麼有個性的表演方式,即使是過去的我應該也能欣賞吧。

這首『書信~給十五歲的你』應該不會是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首,不過卻會是最有感觸的。寫信給未來的自己這種事,我是的的確確做過得。自開始懂事以來我便是不太愛表達自己的小孩,也許部份是因為根本無法相信別人,總之在幾次很沮喪憤怒的時候,我試著提筆寫信給自己,然後無論是自己丟到信箱去或是先藏起來過些日子回來看,信寫完的一剎那,心情就自然平靜下來。爾後這個習慣沒有留下,因為已經學會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先遠離現場,待平復後才返回審視一切;但,我永遠記得自己曾寫過那幾封有點傻氣的信,尋求未來的我給自己一些安慰。

不過,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能寫信給十五歲的我,在自己有了些許歷練之後,多想教教過去的自己好多好多事情,雖然我也懷疑那時的我能不能聽得下去,即使是自己的聲音。現在的我,已經不再向未來的自己寫信,不過如果他要寫信給我,我想內容會跟我現在想得一樣:「相信自己,繼續前進。」

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



今天整天都在吃,中午博士班聚會與老師先去吃了一頓,可惜是校園餐廳,水準實在是不怎麼樣。蝦子是反覆解凍過的大頭蝦,身在海濱的學校吃得蛤蜊竟然腥味比在臺北吃得還重,基本上我在外面路邊攤都沒吃過那麼不新鮮的海鮮。不過我對於吃雖然分得出好壞,但要求也沒那麼高,有能量夠活下去就好,重要的是,上半天就這樣過去了。

可是,到了晚上還要吃,這次是陪老闆過平安夜,老闆家人全在米國一個人待在臺灣的確是很辛苦,這種對他有意義的節日能陪他老人家過也是應該的。不過這樣吃下去的結果,今天一整天就沒了!晚餐包了合菜,還有手工蛋糕和飲料,就這樣實驗室成員聚在一起吃一頓,其實也還不錯,但真的要偶一為之,太常跟這麼多並不太熟的人在一起,還是有點壓力。

於是乎,今天除了(頗無聊的)社交活動和祭五臟廟之外,完全一事無成。雖然說人生有相當部份的日子本來就該這麼樣浪費掉,可是相較於和一堆人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我情願自己窩在網路上閑散度日呀(真不健康的心理)!

雖然自己覺得自己應該算是很低調,不過一直會發現總還是有些人會盯著自己的進展,這該說是受到關心、太過搶眼、抑或被人看好戲呢?總也覺得不是重點,我應該還是這樣過下去,照著自己的步調。

圖片來自這裡;雖然跟今天的餐點沒什麼關係,不過能看著這樣的圖片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了。平安夜,祈願一切平安。

慵懶的冬季



這幾天正值這個冬天首次比較像樣的寒流來襲,前幾天一大早去跑馬拉松的時候還看到市政府上方的溫度計顯示著攝氏十度。雖然高雄相較之下沒那麼冷,不過為了讓好不容易搬下來的冬裝能夠物盡其用,還是逼著自己換季了。

換上冬衣雖然騎車時不再那麼冷,不過總覺得溫暖帶來副作用便是渾身懶洋洋。實驗室裡一如從前在學校上課一樣門窗緊閉,臺灣人不用暖氣的結果,就是選擇把自己裝進密閉空間裡悶死自己。本來應該要衝刺論文計劃書的,或者至少得盡早把課程期末報告寫好,不過一方面跑半馬身體還在痠痛,一方面該讀的資料還沒找齊,加上寒風刺骨的戶外與悶熱的室內(是的以上全是藉口),總是難以把心情調整至工作的選項(這也還是藉口)。

雖然我並不很怕冷,不過相較於臺灣濕冷的冬天,我還是比較偏好炎熱的夏季,如果沒下雨的話,帶點溼氣的海島微風是很令人愉悅的;即使這點樂趣往往也被無所不在的冷氣機給消滅殆盡,但偶爾還是可以享受午後豔陽下的日光浴。漫長的歷史裡經過了如此多的教訓,仍一再證明人類是永遠不知悔改的生物,還是不斷地想扭曲自然界符合自己對舒適的定義。

說了這麼多,還是沒解決我的懶病,大約我也不想解決了。圖片來自 BBC,睡鼠真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然後牠的動作代表了我目前的心理狀態。

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 - 哈洛德.馬基



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的食物與廚藝(On Food and Cooking)一書,說是每個大廚必備,我是絕對相信的,因為裡面所蘊含的食材與烹飪知識,對於料理的藝術而言的確是不可不知的;不過也因為如此,這本書對一般大眾而言除非是個人興趣,否則總覺得銷路不會太大,因此對於大家出版社能有心出版此書感到相當敬佩。

馬基不愧是科學家兼美食家,此書實用性與科學性兼具,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與圖說暢談烹飪中的學問,書中所引用的一些舊文獻探討,也是一般人從其他地方難以觸及的領域。不過關於翻譯,感覺還是不脫臺灣一直以來科普文學翻譯的缺點,不是意思到了卻讀起來生硬,就是順著唸過去卻感到哪裡似乎詞不達意,當然這也是所有翻譯文學的難題,不過在跨領域作品裡更容易碰上這類問題。

出版社找來專業畫師(柘榴堂堂主)加了許多插畫,個人覺得這是很好的點子,不但增加不少藝術成份,而且其實有些食材對於臺灣人來說是有點陌生難以想像的,加上圖對於理解幫助不少。雖然可能因此大幅增加不少篇幅以至於全書得拆成三冊,不過這樣的用心還是值得鼓勵。

圖片來自誠品。不過不太確定另外兩本會不會入手,畢竟書裡的生物化學知識對我來說不算陌生,而且我也不會烹飪,書又有點貴……

久違的半馬



今天參加了臺北富邦馬拉松,號稱有十萬人參加,對我這種討厭人群的人實在是有點身處夢靨的感覺;嗯,不過這也是馬拉松的一部分,也是臺北國的一部分。臺北今天十度左右的低溫,其實還蠻適合長跑的,自己的狀況也調整的不錯,網站上提供的成績是有進一小時五十分,對自己很是滿意,雖然覺得應該還能更快。

因為跟朋友比較晚排隊,所以大約晚了八九分鐘出發,出發後看到前面一片人山人海,心裡還蠻有壓力的,因此出發後不久就顧著一直往前鑽而把朋友丟在後頭了。大約前五公里都在人群中奮力往前鑽,很多體力也消耗在這裡,不過一旦到十公里後覺得自己狀況還很好,就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了。大約在十五公里處遇到困境,覺得有點想停下來,而且左腳掌開始有點痛,不過撐過去就好多了,也在這時候吞下鹽味糖,雖然不覺得有很明顯的效果,不過下次還是可以準備一下。最後兩三公里很累,但是沒有減速,一直到五百公尺本來想衝刺,卻發現有抽筋的跡象,只好慢慢加速跑向終點。整體來說這次配速算是很成功的。

大會處理寄物的情形實在有待加強,動線不良、人群全擠在一起、效率不佳、專用袋售罄沒有配套措施,甚至最後領物的時候出現讓參賽者自取的狀況。優點則是補給站充足,提供的巧克力和香蕉都很不錯,不過也看到一個不太舒服的景象;很多跑者用了補給品後垃圾都隨手丟在地上,其實服務人員非常辛苦,大冷天站在那裡受凍幫忙加油,卻只見滿地狼藉。其實我自己以前似乎也這樣,現在覺得很無禮,都盡量向服務人員揮手致意,他們也都很溫暖的回應,而順手把垃圾丟進回收桶,其實根本花不了多少時間呀!

馬拉松活動,最熱血的地方就是和旁邊的啦啦隊或加油群眾互動,其實自己平常是很冷淡的,但在那種情形下卻常常會忍不住想回應旁人的熱情,畢竟,讓旁人如此熱情地替你加油的機會其實並不太多。跑回終點後披著浴巾休息,也盯著全馬國際菁英選手們跑回終點,不知道何時我也能跑完一場呢?

其實最高興的還是能和大學同學們一起參與,大家都一陣子不見,現在學習的學習、工作的工作、成家的成家,能這樣同聚的日子少之又少。跑完後稍事休息,與同好們一起吃碗熱騰騰的米粉湯,夫復何求。圖片來自路跑協會



12/21 更新:查詢成績結果是 1:45:59,優於預期不少,開心~

克流感疫苗打不打?



注意!以下的內容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集合,沒有經過任何科學驗證與資料收集整理,可能內含許多一意孤行的偏見。

會注意到流行性感冒大約是在我大一的時期,科普書出版業開始蓬勃發展,正好有一段時間出了不少瘟疫相關書籍,當時世界衛生組織(WHO)還不常出現在新聞裡,大多數人連流感和感冒的差別都分不清。彼時的讀書心得就是,流感絕對會成為下個百年裡醫學相關的最重要議題,畢竟狂牛症、愛滋病、瘧疾、癌症等等,都是有顯而易見的防堵方法或可以有時間讓你早日發現甚至治癒的可能性;然而談到流感,你可以不吃肉可以不做愛可以遠離蚊子和致癌物質,但卻無法不呼吸,也無法控制你身邊人們的行為舉止。

不久後香港爆發禽流感疫情,世衛組織開始成為媒體常見的資料來源,一般大眾也開始注意到流行性感冒的問題。這原本是件好事,流感也的確需要人們多關心一點,一直以來都有千分之一左右的死亡率加上重點是傳染性強,因此適度的重視是必要的。但隨著 WHO 對禽流感不斷發出警報,我開始覺得接收到的資訊似乎有些變質了。

首先,一個很有名的圖便是 WHO 公告的禽流感致死率地圖,高達 50% 的致死率真的很驚人,但許多人沒注意到分母是確診病例而非疑似病例。所謂確診病例可以說已是流感重症患者,然後送至官方醫療單位經過一連串篩檢後才會列入資料,因此可以想見的,很多自己在家痊癒的人口便不會列入紀錄,而一般流感與 H5N1 的差異,光憑外在症狀是完全無法區別的。爆發疫情的東南亞地區,很多地方都仍是中低收入民眾的所在區域,因此可以很大膽地說,這些數據因為資料完整性的緣故並沒有太大的公共衛生參考價值,至少不足以精確地預估全景。

而此次的 H1N1 疫情,除了剛開始在墨西哥等地爆發時的確挾著較高的死亡率而令許多學者繃起神經準備應戰,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漸漸地新流感的致死率已經跟一般流感不相上下了,雖然因為致病原不同而仍需要追蹤注意,但這已經不是什麼世紀絕症。

很多媒體甚至衛生單位很愛提 1918 西班牙流感的數字來恐嚇群眾,但當時的衛生環境及科學進展和現在的差異不可以道里計。那時正值世界大戰物資極度缺乏的時候,公共衛生的觀念根本不存在於一般民眾,而且許多事後的統計數字差異非常之大(當然媒體就會喜歡取最大值來說嘴),由於戰爭的關係,不要說醫療資源,甚至連基本的營養補給都是匱乏的;總之,當年的情形可以說根本無法與現在的狀況相比。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交通發達人們往來各地頻繁,可能使流行範圍大增,但別忘了也因為資訊發達,要做任何防堵措施的效率都不是上個世紀初期可以相比的,而且由於醫藥公衛的進步與物質生活的提昇,疫苗的製造與衛生習慣都將足以對抗新流感。

於是,這幾年來,每年都會炒一次新流感話題,沒有大規模感染或是超高死亡率當然是不幸中的大幸,而一些官方的宣傳自然也有其必要性。但,真的有必要每年這樣恐嚇群眾嗎?動不動就把死幾百萬人掛在嘴邊,真的是為了防疫必須嗎?這些措施到底有沒有讓少數人獲益?答案顯而易見,幾家大藥廠絕對每年靠這些也許沒用的疫苗大賺一筆,不要再以為疫苗打了就不會得新流感,如果這麼簡單為何又需要如臨大敵,流感恐怖之處正是因為他的遺傳多變性,可能在短期內就突破疫苗的屏障,而且別忘了施打疫苗本身也有風險。

因此問題可以在此簡化為:真的有需要全民施打克流感嗎?H1N1 疫情剛爆發時,官員媒體們的恐嚇言猶在耳,克流感疫苗絕對會不夠,民眾要儘速自費施打云云,如今卻又變成全民免費施打,其中差異耐人尋味。克流感疫苗是有期限的,沒記錯大約是四個月左右,所以政府花費巨資購入一堆疫苗,現在用不完了所以免費提供給民眾?一個致死率不及普通流感的新流感,真的有需要砸下重資讓每個人都打疫苗嗎?此外,一直沒有人提到的,當一個族群裡若有大部分的人都擁有抗原,則自然會產生群體抗性,因為我們每天不自覺就吸入不少人的分泌物,因此全民接種的意義,除了消耗庫存,實在也想不出什麼理由。

WHO 在我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很沒地位的機構,香港禽流感之後更甚。雖然有點陰謀論的味道,但我覺得,要說 WHO 裡面有高級主管與藥商有掛勾應該也不算太脫離一般人會想像得到的。自 2004 東亞發生禽流感(H5N1)疫情至今(最早在 1997 首次發現人類感染病例),每年都會炒熱「新」流感疫情,藥商也樂得賺入大筆鈔票,至於各國是否有政府官員居中得益我想也不是重點,但對於民眾真正的知識宣導不足,全任憑媒體恐嚇,甚至官員們由於各自政治立場與利益關係說出完全不符合事實的鬼話也是隨時可見。新流感早已經不是醫藥或公共衛生問題,而成為醫學倫理問題,甚至單純的僅是政治議題,成為政客們政治角力下嘴砲的犧牲品。

H1N1病毒的圖片來自 CDC

被壓了……

昨晚在睡夢中突然驚覺被壓,不太知道該如何形容,因為這麼強烈的還是第一次;總之,整個身體都不能動,尤其整個下半身有被用力擠壓的感覺,嗯,其實好像有點性意味,但是是不太舒服的。大約只有幾秒鐘,就是熟睡中驚醒、發現被壓了、很生氣地想趕走那種感覺、然後就張開眼睛一切結束。醒來後盯著天花板,室友還在另一邊熟睡,看看鬧鐘是兩點四十,也就是我大約只睡了半個小時多。

一直以來我對這方面的事情還蠻鐵齒的,畢竟懂事後一直沒有遇到過什麼特殊事件,所以這次我也覺得可能是最近心理壓力太大,不過那種奇特的感覺讓我很能理解為什麼別人會說是鬼壓床。

小時候其實也有類似的事情,不過感覺完全不同。印象是聯考之前,偶爾下午會想躺著午睡一下,然後在睡夢中會驚覺自己學習時間不夠,要自己趕快起來。這時候就會發現爬不起來,感覺身體很重,然後很用力地想讓自己坐起,身體感覺被撕開(不會痛),等到坐起來後回頭卻發現自己仍在睡(所以爬起來的是靈魂?)。然後,就要自己再爬一次,這次也是很痛苦的想抵抗那股壓力(但是只是被壓著,而不是像昨晚整個身軀被擠壓的感覺),等到真的醒了,往往發現自己只睡了十分鐘而已。

嗯,以上算是經驗分享,我還是覺得自己是壓力太大的關係,不過那種感覺很特殊,雖然也不想再來一次了。(這該用啥圖片?胸口碎大石?)

squall - 石川智晶

 
『squall』是這次石川的新專輯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雖然它當初只是單曲中的 c/w 曲,與『機動戰士鋼彈 00』第二季片尾曲『Prototype』一起發表,名氣自然大輸後者;不過它較為簡單的伴奏反而更能凸顯石川智晶的歌聲,也很幸運地這次專輯有將它收錄其中。

這首歌除了曲子本身外,石川寫的歌詞也很吸引我,其中好幾個片段都很感動:

どこからか拾ってきた
細長い枝で自分を囲むように線をかいた
誰も入って来ないで
ここは静寂の樹海
震えるほど圧倒されたいんだ
通り一遍等の言葉と温度はもう効かない
鳥肌がたつように空が騒ぎだす

雖然同樣的東西每個人感受到的都不同,甚至與原作者想描繪的情境也未必類似,不過當歌聲響起,自己便覺得受到救贖,如此就足夠了。

外籍生在臺灣之我見



這學期所上多了三個外國學生,對我們一般生最大的影響,就是原本專題討論課程除博士班需用英文報告外一律中文,改成碩二學生也必須採英文簡報,而擁有外籍生的研究室,也可能得把定期會議改成英語會話課;真的,對臺灣學生而言差異就僅僅是這樣而已。

其實一直以來校園裡就常常可以看見外籍學生,而這似乎也是許多學校的趨勢,希望能夠吸引外國學生,甚至許多評量學校或系所的評分標準就大剌剌地把外籍生比例也納入考量(算是國際合作的一種?)。基本上我並不排斥外國人,很多國外的學校也因為有許多優秀的外籍學生而提昇了整體學術表現。不過在之前與一位帶一名外籍生的教授聊天,我想臺灣在將外籍生比例作為評量之前,應該先認清幾個矛盾與事實。

首先,絕大多數會來臺的外籍生,其祖國多是經濟與學術水準相較臺灣為低的國家。這並不是壞事,人們原本就會往比自己所在地更優秀的方向前進,而且通常能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是經過重重篩檢,也帶著一定程度的品質保證。然而,正因為一些先天水平的差異,很多學生在當地所受的教育可能並不完備,至少在硬體設施上是遠遜於臺灣的規格;然而,似乎有些老師會誤以為這些優秀外籍生都會成為「即戰力」,在一些國內研究單位也可以聽到有學者將這些外籍傭兵,無論研究生或博士後,當成廉價勞力在使用。

而對外國學生來說,在臺灣如果國語說不好,其實生活上還是有諸多不便。包括我之前看過一個學生到處找與自己專業不相關的課程修課,只因為那些是英語授課;而臺灣混亂的英語環境,甚至連所謂最國際化的臺北,捷運系統內的英文標示仍是一團亂,更遑論其他語系的外國朋友(應該不會還有人把英語化當成國際化吧?)。臺灣雖然英語教育起始年齡逐年降低,許多父母也花大錢讓孩子上補習班,但身為同樣受過這些訓練的我,很清楚地知道臺灣的英語教育還是不合格,每個人都號稱能說上一兩句,不過遇到外國人問路能完整表達的又有多少?

於是,在基本的溝通都成問題的情形下,外籍生的比例真的能代表一個系所或學校的國際化程度?而這些來臺留學的外籍生,許多在學成歸國後都會成為當地的大學教授或高階研究人才,這些人在臺灣能學到什麼?所謂國際交流,除了我們給予獎學金讓他們拿學位之外,又交流了什麼?我們都應該再多想想。

圖片來自這裡;我不是說外國人是黑羊,純粹只是我喜歡這張圖罷了。

Laphroaig 10 years old - 經典艾雷島泥煤風味


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品嚐艾雷島產的威士忌,都快忘了那獨特的消毒藥水味。上一瓶是幾年前買的 Ardbeg 十年,不過這次去看發現不少 single malt 都漲價漲得不像話,買了價格比較能接受的 Laphroaig。不過看來短期內大概不太會再入手威士忌了,無產階級的飲料還是非伏特加莫屬呀!

Laphroaig 十年 40% 酒體呈金黃色,香氣並不算濃郁,不過特有的泥煤味還是很明顯。跟香味比起來,艾雷島威士忌吸引我的還是飲用時的口感和韻味;一入口便夾帶著濃烈的煙燻與海藻味,雖然有點辛辣感但入喉卻又順暢無比,尾韻除了一點海風的鹹味外,還帶著一抹甜。品嚐後十幾分鐘,鼻腔中還持續縈繞著泥煤味和海洋氣息。

相較於溫和的高地酒和一直喝不慣的低地酒,個人還是偏好艾雷和其他島酒(其實也就多喝了一瓶 Talisker 10y),除了泥煤煙燻味和悠長的尾韻外,我想那種海洋的氣息也是吸引我的特色。

圖片來自這裡



補充提醒:未成年的小朋友請勿飲酒。

學術研討會之我見



今天到實驗室幫忙老闆主辦的一個研討會,雖說是幫忙,其實比較難熬的部份就是早上得早起,其他不過就搬一些點心或器材,然後還有事後的整理。這場研討會由於主題較明確(也是可以說狹隘啦),因此參與的人不多,也就四五個實驗室老師學生抓一抓湊起來的程度。相較於大型研討會,好處就是來的人多是真有興趣而不至於淪為大拜拜,壞處便是人數不足拼拼湊湊硬抓人頭擠出一個堪用的議程。

大部分的學術研討會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交流新知,並且更新一下學界裡的新舊人聯絡列表,但曾幾何時,隨著各式各樣的研討會大量增加,感覺第一個功能已經漸漸消失了。會議裡老是看到一堆忙碌的大老們匆匆開幕致詞後趕場下一個研討會,幾個年輕的老師費盡心思想推銷自己的研究成果(不過審查計畫的大老們已經走了),倒楣的學生被逼著上台報告或貼海報,內容可能僅是計劃書或是早已在數個研討會裡用過的,沒被抓到的學生們目標明確,就是研討會便當了。

其實辦個研討會往往弄得幾個實驗室學生們人仰馬翻,老闆們忙著聯絡湊人數弄經費也是很累,如果沒能達成一些學術功能,是否這些會議乾脆別辦了呢?很現實的問題,停辦一屆以後就別想再辦,也申請不到經費了,於是一旦開啟一個研討會似乎就像詛咒似地只能永無止盡辦下去,就看哪個實驗室倒楣負責這個會期;於是,漸漸地,許多研討會的功能就剩下分享八卦、消耗經費以及伴隨臺灣餐盒業者渡過景氣寒冬。

其實,研討會模式的學術交流自然是不可或缺,但是在臺灣其實有一個稍微小型的環節相對不受到重視,那就是讀書會。我指的讀書會不是幾個學生湊在一起討論作業那種,而是有興趣的學者們相約一起讀一本書或幾篇期刊,然後找時間相聚討論的那種。臺灣的研究人員都太忙,忙到沒時間讀書,而許多僅想拿到學位的學生們,願意讀自己研究範圍內的文章就上帝保佑了,更遑論什麼科學興趣;於是,這個很重要的交流模式在臺灣似乎一直炒不起來,我自己參加過的幾場讀書會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示意圖來自這裡,其實一般研討會提供的餐盒都遠比這個八十元的便當高貴得多,不過要說有多麼好吃呢?嗯,它就是個便當,既不偉大也不卑微。

陌生的土地 - 鍾芭.拉希莉



發現自己最近看了不少關於印度(無論是印度人寫祖國、外國人寫作印度、或是印裔作家的作品)的小說;除了最近幾部電影轟動造成國內出版社開始注意印度文學外,不可否認地,這塊土地也開始慢慢向世界展現它特有的民俗文化與文學素養。

鍾芭.拉希莉(Jhumpa Lahiri)是第二代移民,基本上不算在印度住過,不過她在『陌生的土地』(Unaccustomed earth)一書中,用八個短篇描寫印度移民在美國的生活,而且大多集中在美國東北地區,也是大多數富裕的南亞移民選擇留學或落腳之處。雖然有人批評拉希莉的作品主題重複甚至每一篇讀起來都類似,不過我並不能認同,雖然我沒有讀過她之前的作品,不過反覆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式摹寫自己所處的環境,不也是某些作家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之一,而且我並不認為這幾篇短篇中有失敗作。

這本書裡的主角大多是第二代移民,因此幾乎不再提到一般移民會遇到的族裔問題和文化衝擊等等,但是,所有的人卻又對這個孕育自己的土地仍帶著陌生。他們不再打心底渴望那個他們父母輩成長的「祖國」,也不再因為奇特的口音或膚色備受歧視,甚至因為多是富裕家庭出身,連一般人躲不開的經濟問題都彷若不存在;然而,他們仍然徬徨,因為不論是父母的祖國或是美國,似乎都帶著隔閡,都找不到認同感。而後,在這種帷幕之下,一個一個短篇描寫了每個平常人都可能會遇到的人生問題。

最平凡的東西總是最難寫的,因為你的作品會被逼著和世上每個人日記本裡的流水帳比較,『陌生的土地』裡的故事,其實也都是在日記本中可能會出現的事情。由此可看出拉希莉的短篇寫作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不過,雖然喜歡這部作品,還是不會給它滿分,畢竟刪去第二代移民的設定,剩下的部份便稍嫌不足了。

圖片來自博客來

送禮的藝術



這篇不是要討論送禮的藝術,只是要陳述我對這門學科一竅不通而已。

今天收到消息,所上要辦耶誕節交換禮物的活動。這裡有兩個莫名的點,第一是敝所其實是個死氣沉沉的單位,一點都無法跟這類熱鬧的活動連結起來;第二是在這個連取締性交易都得上網的年代,竟然還有人會想玩這種古老的遊戲,讓人禁不住想惡搞。結果一問之下,想出這個點子的是跟我孽緣同學邁向第七年的老朋友,有點天然的她會想到這種主意完全沒有讓我有意外的感覺,還真是無奈。

於是和同學開始討論可以送些什麼既符合要求(一百元以下)又要讓人放棄下次再辦同樣活動的禮物,剛結束無力的專討課程,鬼點子如泉水般湧出:抽取式衛生紙十二包入(嗯,很有用,你知道的)、洗衣精(居家實用好物)、飲用水一桶(住高雄怎麼可以不買水)、肉羹麵兩碗(現場備有餐點,所以你只能提著不知所措)、過濾海綿(養殖實驗生物必備)等等。訣竅就是要夠大讓你只能塞在機車腳踏墊處,還要無用中帶著實用性讓你扔也不是只能咬牙帶回家,最重要還要夠丟臉。

不過想了這麼多,我覺得最後我最可能會買的應該是巧克力,安全保險不丟臉的無趣選擇,連我自己都忍不住想唾棄自己。反正我本來就是個無趣的人,太有樂子的事情都只敢動嘴,一直以來都不懂如何討別人歡心,卻也無法刻意牴觸別人,只能默默當個沒有存在感的影子。

回到送禮這件事,這真的是我永遠也學不會的學問,就像點餐一樣,只能是沒意見或是隨便;以前跟人交往時也常常被拿出來念,我不是不在乎,也不是不願意去思考對方喜歡什麼,可是這世上真的有可以完全理解對方想法和需求而輕易做出正確選擇的人嗎?嗯,應該有,只是不是我而已……。既然如此,適度的給對方提示(最好是明示,如果對方跟我一樣木頭的話),然後如果說「都可以」的話請真的代表送什麼都會讓你開心,而不是都可以不過最好是我昨天在櫥窗裡看到的那個項鍊它好美呀。請愛護一些悟性沒那麼好但仍然可以真心對你好的朋友,謝謝。

圖片是 John Could 畫的 bower bird,雄鳥會在繁殖季收集美麗或顯眼的東西來裝飾自己的窩以吸引雌性前來交配。其實我本來想找鳥類在交配之前雄性會帶食物拜訪雌性的照片,不過 Gould 這系列手繪圖實在是讓人無法割捨。

感覺良好



二十日即將參加路跑協會舉辦的富邦臺北馬拉松,雖然只是半馬二十一公里,不過距離之前的太魯閣半馬已經過了六年了,應該是不至於無法完賽,但希望能跑進兩個小時內,這就頗有難度了。

最近的訓練頻率跟以往相比其實算很穩定,當然是不能跟大一最閒的時候相比,又在田徑隊裡,隨便就跑個十公里,跑完還可以加個幾輪間歇跑;不過大體上每週都能跑個兩三次六千,而且速度也控制得不錯,算是處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雖然還是晚睡,但每天也算睡到自然醒(只有六七個小時),以住校生的水準而言,還算是生活作息正常,基本上是很滿意目前的悠哉日子。

每兩天一次的練跑,雖然遇到晚上上課或回家或身體不適會休息一天,不過大致上也做了近一個學期。其實有發現我是那種一旦習慣一件事情後,沒必要去改變的前提下幾乎都能很持久的那種人;壞處就是,按照這種生活模式下去,如果完全沒改變,我應該會離人群越來越遠……我悲哀的人際關係呀!

圖片是電影『葉問』的海報,來自 Wiki,現在的我也要打十個啊啊啊!

Rotterdam - The Beautiful South



美麗南方合唱團是我早期西洋音樂的啟蒙樂團之一,當時買了他們的精選『Carry on up the Charts』後,便愛上那種看似輕盈的鄉村曲風,實則埋藏諷刺的黑色歌詞;我向來對那種話中帶刺的幽默形式毫無抵抗力。

後來追了一段時間,正好是他們最輝煌的時期,也就是 Jacqui Abbott 在的時候;Abbott 的聲音乍聽之下並不突出,但稍注意一下就會發現一種成熟性感的韻味,The Beautiful South 的歌本身並不難唱,但是要唱得那麼有感覺則是完全不同的境界。Jacqui 的歌聲正有這種魔力,她在團裡時發表的作品除了 "Rotterdam","Don't Marry Her"、"Perfect 10" 也都是膾炙人口的一時之選。美麗南方會成功,當然靈魂人物 Paul Heaton 的作詞作曲也功不可沒,不過後期的作品的確沒有那麼引人注意,他也在樂團解散後單飛。

Rotterdam 是我最喜歡的一首,MV 也拍得不錯;另外,美麗南方也是很難得我會刻意去找歌詞來研究的歌手或團體。

冬天來了


變冷了。

一直以來,我一年裡都分成兩季,暖季和冷季,服裝就是長袖跟短袖,頂多掛件外套調整;以我這種得過且過又流行冷感的個性,還要分厚薄或春裝秋裝,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也因此我的換季常常晚別人一步。大學的時候因為寒流還穿著短袖,被人罵沒神經,可是每次一進教室大家就急著把窗戶全部鎖死教室封成密室,課多時在教室間徘徊的時間不長,那種情況實在是不會太冷。

昨天看室內溫度顯示十八度,晚上睡前也早已不能僅著內衣褲在桌前呆坐好幾個鐘頭,於是便把塞在衣櫥裡大半年沒動過的那床棉被搬出來,原以為晚上會比較好睡,沒想到躲進被子裡才發現鼻腔塞滿了霉味。折騰了一晚今天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頂多把棉被抓著抖它幾下,不過看樣子換成冬裝後得先把每一件都穿過洗個一趟才能比較舒服過日子了。

一個人過很容易就開始不修邊幅起來,但這輩子可能也就剩下這麼一段無拘無束的時光,想想還是繼續放任自己一陣子。圖片是以前在汐止租屋處享受艾碧斯(Absinth)的一景,沒有專用匙只好自己搭個克難的方糖火刑架。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今天終於和學長碰面了,概略地討論了一些實驗的方向,重點是,我應該可以不必改變實驗主題,只是得用次一級的儀器進行。心中是有落下一塊石頭,相較於其他安全但沒那麼有挑戰性的題目,雖然明白目標是早日畢業,還是希望博士期間能創造些新東西。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個題目學長和我都沒碰過,等於一切從零開始,實驗的方向和設計,當然就全權由我負責囉!阿鬼說過:「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雖然我的能力沒很強,不過趕鴨子上架弄不出來也不行了,期望能找出幾個可行的方向和學長討論,期限就定在年底。學長的建議是,雖然了解整個群聚變動模式很重要(等於是背景知識),不過要期待這個部份能有具體成果太花時間,還是要想些能讓我畢業的小題目。

當場想到的一個是生物地理方面,一直很有興趣但是野外實驗又難以進行;另一個是短期事件造成族群變動,例如颱風,不過這也很可能只是造成族群均質化(homogeneity);還有一個是大陸棚分佈特性,近期相對於深海研究,沿岸的報告反而少,這是因為沿岸分佈模式太過單純所以不需要討論,還是因為陸源因子太過複雜難以推論呢?總之,這是接下來的課題,思考、資料閱讀與統整、提出假設、寫計劃書;有目標可以忙也是種幸福。

圖片來自這裡,我需要 ideas。

The Singleton of Glen Ord


Singleton of Glen Ord 12 yrs,最大的特色就是溫馴平衡,也因此無論原本喝什麼酒甚至滴酒不沾的人,都會欣賞這支威士忌(當然喝習慣島酒的可能會嫌她不夠有個性),尤其應該能得到不少女性朋友的好評。

瓶身是漂亮的半圓弧型,酒液呈美麗的琥珀色,入口滑順,帶有豐富果香與淡淡巧克力甜味,餘韻綿長平順。個人覺得相較於口感這瓶威士忌贏在香氣(我的味覺沒經過什麼訓練也是事實,喝不出威士忌的千百種滋味),甫開瓶麥芽香和果香便溢得滿室芬芳,算是很優秀的入門威士忌。

這一支高地威士忌其實喝了很久,香氣較剛開瓶時淡了不少,不過喝得時候還是會被同房間的弟弟嘲笑一番,因為酒香往往還是四處瀰漫。圖片來自這裡



補充警告標示:未成年請勿飲酒。

無常



今天接到一個以前同事的訊息,她大腸癌末期,還轉移到肝臟了,目前正在做化療。其實上個禮拜就已經從另外的同事那聽到這個噩耗,雖然裝作初次聽聞,不過對於該以什麼樣的表情來面對仍很猶豫。給她一些建議之後,覺得自己理性到近乎無情的地步,雖然也可能是因為即時傳訊軟體的關係,但若是真的面對面溝通,我大概會更不知所措;這樣看來,網路對談對我來說反而是種保護屏障。究竟,一個人沈痛的時候該做何表現呢?是要呼天搶地、追著問有什麼需要幫助、還是索性當場傻住不做反應?我真的不會。

自從中學階段接連面對祖母、三叔、外公、外婆的過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必面對親友的永恆別離。但隨著身邊一切人事物漸漸增長年歲,除了大多朋友都找到幸福的歸宿外,也必須開始正視一些不幸。年前才在無意間闖入研究所時代學姐的部落格時,赫然發現她已經得了乳癌並開始一連串化療流程,這幾天又遇上前同事的事;想起和她們見得最後一面,不都還是生龍活虎想大展身手抑或踏入平凡的幸福嗎?

一直都知道自己家族的癌症病史長得嚇人,甚至自小就知道別人的人生六十才開始,我們家裡大約六十就要結束了(這樣算來我已走了一半哪)。然而當自己的父母即將踏過那個界線,當身邊同年齡層原本健康的朋友開始病倒,帶來的不是恐懼,而是一種茫然無力感;面對死神我們本來就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等著那把鐮刀不知何時開始或快或慢地向你落下。

前同事就是曾經讓我對 Lynn 的感情產生變化的那位,其實她也是個很現實的女孩,雖然未曾想過要認真地與我交往,但那段時間卻也讓我做了很久的好人;當然,這也只能怪我自己當初鬼遮眼。不過不管如何她總是找到歸宿並且才剛生了個可愛的小女娃,這樣的命運實在是太過沈重,對一個甫為人母的女子而言。時光仍是繼續流逝著,我也只能在此輕聲地替她祈求。

圖片來自這裡,北極的日出與弦月,很美,卻也無常。

久違了的小小休假



這個週末回家休息了幾天,為了高鐵的打折票特地週四就北上了,週五下午和未曾謀面的保險顧問碰頭聊天,晚上和以前的同事聚餐;除此之外,就完全都賴在家中吃好的睡好的,閒暇時間就看動畫打發。連續放空幾天雖然有點擔心接下來的進度,不過卻也換回精神飽滿的自己。

週五講的話大概是我一整個月的份量還有餘,應該說,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這樣和人聊天了。想來不同的年齡層之間終究是有些隔閡的,現在在學校裡若不是老師便是七年級之後的學弟妹,我對時事和流行又興趣缺缺,大多數人對科學也興趣缺缺,我其他的娛樂又太宅了,於是根本沒有共通話題。和同年齡的在一起,雖然大家幾乎都成家立業了,不過談談買房子養家之類的話題,其實也還跟得上;而且人一旦過了一個年紀,就很愛開始回想過去種種,這些也是在平常身旁的小朋友上看不到的。

我想,也許我不是真的不愛說話,只是找不到談得來的朋友罷了。除了與保險業務談了一些未來可能的投資改變(現在真的太窮)及生涯規劃,和剛從捷克渡蜜月回來的同事們邊看照片邊喝杯特產溫泉酒,也和弟弟聊了一些動畫及遊戲的話題(手足之間平常其實也少有聯繫);有種自己終究還是和人類生活在一起的奇特感受。不過,又要是新的一週了。

圖片來自 PHD Comics,內有大量關於研究生生活的漫畫,值得浪費一些光陰。

告白 - 湊佳苗



本書是湊佳苗的出道作品,已讓她奪得 2009 年本屋大賞第一名,算是在日本大眾小說中難得的成就。

這本書很難寫介紹,因為不爆雷就什麼都不能講,但是情節被說出其實對於閱讀此書有頗大的影響。不少評論對『告白』一書用惡意蔓延的衝擊性等等之類的形容詞來描述,不過對於長期閱讀腥羶不忌的人來說,此書的情節發展還不至於完全沒有蛛絲馬跡可尋。它最大的特色,便是每章都以角色的「告白」文體作為主軸,而無論受害者親人、旁觀者、嫌犯親人、嫌犯,其實並沒有完全令人信服的人;這不也跟現實生活相同,沒有所謂的白與黑,一切都是帶著一種不同程度的灰色調。

書中探討了不少現代日本社會裡的種種問題,包括師生親子關係、同儕壓力、校園犯罪的法律問題、因材施教以及尼特族的相關議題等等。其實種種問題的產生,不都肇因於人性的自私嗎?書中的每個人都因著自己所受的生長環境與經驗的影響,對周遭發生的一切以自己的私心來判斷與行動,而省略了最重要的人際溝通部份。『告白』對於角色的心理刻劃十分細膩,尤其是行動的動機部份很值得激賞,對於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營造也頗具手法,整本書情節流暢,讀起來雖然感覺不舒服,但又有種行雲流水的緊湊感,奪得大獎可謂實至名歸。

連續讀了兩位日本作家的處女作,一直以來對小說很偏食的我來說是很難得的體驗;不過卻也因此私心覺得日本文學相較於小說發源的原鄉歐洲而言,仍然是少了那麼一點火候。總認為以純文學的角度來看,亞洲國家除了印度以外,大多數的作家仍然限於歐美文學的窠臼,若不能自創出獨特的寫作風格,光憑模仿或追隨是難以迄及已經發展數百年的小說重鎮們。當然,這些只是我個人口味怪異的明證而已,不必太過計較,這兩部作品都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圖片來自博客來

DOROTHY - 鬼束ちひろ



鬼束的唱腔跟重新出發之前相比的確有顯著的改變,比較沒有那麼高亢厚實,多了流動縹緲的感覺,但我覺得這也是她更成熟的明證,少了些嘶吼,多了些滄桑。相較於『LAS VEGAS』而言,現在聲音又更有力度,來到了一個新的領域。

『DOROTHY』裡呈現鬼束千尋更多面向的作品,無論轉型成功或失敗,對於一個想長期維持下去的歌手來說,改變都是絕對必要的。其實我自己私心覺得,過去的鬼束風格而言,『This Armor』已經是無法逾越的存在;因之後來的改變,或許一時令人徬徨,或許一時感覺陌生,但這都是成長不可避免的軌跡,這些是蛻變的代價。從這張專輯裡,我看到了鬼束的企圖心與更加遼闊的世界觀,也因為如此,我更相信她會陪我們繼續走下去。

1. A WHITE WHALE IN MY QUIET DREAM
很喜歡這曲的感覺,鼓聲與鬼束空靈的歌聲十分調和,作為旅程的起始適得其所。

2. 陽炎
很日本風的一首歌,也是本張專輯裡我最喜歡的一首。你就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虛無的存在,即使對你有著無限的思念和回憶,但如果沒有你,我僅剩下眼淚與離別。雖然哀傷逾恆,但又帶著無奈承受一切的自覺。

3. X
這首歌必需要配合 PV 才真正有感覺,鬼束舞動身體展現的生命力及莫名的歇斯底里,都令人震撼。

4. ストーリーテラー
Storyteller,訴說故事的人,帶著輕快不羈,有種旁觀者脫離塵世目空一切的感覺。

5. STEAL THIS HEART
似乎不少人對這首沒有好感,我承認初看 PV 有嚇到我,不過後來卻越來越喜歡這種彷彿偶然脫序的轉型。其實我覺得如果讓鬼束自由做自己想做的音樂,像這樣非主流的走向應該會更頻繁地出現才是;做了太久的乖寶寶,憂鬱太長的一段時間,難道不會想爬起來嘶吼一下嗎?

6. I Pass By
一直沒有很喜歡這首歌,我對鬼束的搖滾也是很激賞的,不過這裡可能歌詞太多太雜,有趕著把歌詞唸完的感覺,於是其他部份似乎就相對弱掉了。

7. 帰り路をなくして
應該是這張專輯中最有傳統鬼束風味的歌曲。夾帶著深切的哀愁,越到後段越強烈,最後完全陷落至谷底,已無路可歸。後段的高音吟唱十分滄桑,「血の涙は溢れる」,自己的眼淚也無聲落下。

8. Losing a distance
有點虛無縹緲又帶著淡淡哀愁的一首,很喜歡這種曲風。只想待在你身邊,沒有距離地,對我這個嘗過遠距離的人而言,帶有無疑的殺傷力。

9. ラストメロディー
Last Melody,也是個傷心的故事,關於失去與漸行漸遠的,最後無歌詞的吟唱部份令人陷入回憶。

10. 蛍
也是帶有和風的曲子,編曲也很能引入那種幽怨的感覺。隨著螢火蟲忽遠忽近地飛舞,這一瞬間即是永恆;你曾這樣說過的,可惜,卻沒能做到。之前一段時間的愛歌。

11. VENUS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正向的歌詞,特地把我所收藏的每一首歌翻出來檢視了一次,應該是絕無僅有。不過,真的很高興,因為鬼束彷彿藉由這首歌向我們宣告即使路上仍荊棘遍佈,她也不會消失了。我深切地希望,也這麼相信,這是真的。

11/28 更新:昨天終於拿到飄洋過海的日版;這次的專輯設計很符合桃樂斯的童話風格,一直以來這類走向都很能吸引我的目光,雖然愛麗絲可能更好,不過終究是個被過度玩弄的梗,這樣想想桃樂斯也是不錯的。希望已經延遲的 DVD 能早點決定重新出輯的日子。

鴨川荷爾摩 - 萬城目學


『鴨川荷爾摩』(鴨川ホルモー)是萬城目學的初聲試啼之作,一出場便奪得不少新人賞,其後的『鹿男』、『荷爾摩六景』等也都佳評如潮,並被認為遲早會拿到直木賞。

從本書內容和一些名家簡介來看,目前似乎萬城目學的風格便是揉合日本傳說(包括陰陽五行、神鬼軼事與其他稗官野史)、傳統儀式與現代校園生活,而創作出在真實城市風景下發生的故事。以如此背景創作出的劇本,其實在日本動漫界裡並不算少見;然而萬城目將整個荷爾摩的設定、規則、儀式、競技等等描繪得栩栩如生彷彿真有其事,的確算是少見的傑作。

然而在整個故事中,我認為最成功卻可能也是最失敗的一點,便是「單純」。我自己雖然從來沒有參加過社團,不過對於校園生活裡相對於社會大染缸中的單純,還是十分嚮往的,而萬城目學在書中很成功的描寫出這點,包括主角們的感情在內。看著鼻子就能臉紅,並墮入自己無垠的想像空間中,對已受到污染的人來說可能很難再回想那種情形吧!安倍搞清楚早良的所作所為時,更讓我產生不少既視感。然而如此一來所產生的雙面刃,以類型小說而言,便是不夠曲折;許多的劇情都可以很簡單的猜出來,對於想輕鬆看戲的人來說這未嘗不是優點,但若以文學獎作為目標,一個可能將寫作做為一生事業的年輕作家來說,這樣的作品感覺又太淺了。

當然,由創新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雖說將傳說與現代做結合在廣義文學領域裡並不少見,不過得從一堆舊梗中找出新點子仍是非常困難的。操作式神作戰的傳說流傳已久,京都的陰陽學地理也是對日本文化稍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的,然而要完美連結這些,並加入千年古都的傳統儀式與當地四所大學和神社等特色,又是另外的境界了。看了別人的部落格利用 Google Map 所繪出的京都地圖,標示出『鴨川荷爾摩』中參與競賽的四所大學與相關神社位置,更可以看出萬城目的細心及靈感過人之處。

此書雖然情節簡單,人物互動對話也不算深刻(不過對內心描寫的部份則相當傑出),但作為一部成功的休閒讀物,則絕對是實至名歸且引人入勝的。茂呂美耶在書前的簡介也提供對日本傳說文化不熟悉的讀者優秀的入門知識。圖片來自博客來,期待萬城目能有更具突破性野心的作品。

學界的聖杯追逐與我的第一個孩子



今天收到以前老闆寄來的 paper 抽印本,這算是我的第一個孩子吧!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與精神,還有其他該浪費的不該浪費的已逝的一切。從開始這個題目到今年八月正式發表,總共八年的時光,當然這其中有不少是我外出遊蕩的日子,不過前前後後更改了那麼多次,最終版本早就與當初論文裡的程度完全不同了。

雖然裡面還是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部份,不過作為早該開啟下個旅程的我而言,記取這初次的缺失,細心安排接下來的實驗計畫,才是當務之急。拿著抽印本在手上翻閱的感覺終究是和網路上抓下 pdf 檔案不同,有種莫名的悸動。

不過回頭想想,未來還有許許多多這類事情要熬。在這個把發表文章當成一切評量標準的學界而言,paper 就好像一個又一個的聖杯,或者說一些人的聖杯是諾貝爾獎,而我們這類凡夫俗子,唯一必須做到的就是定時生產。世界是越來越難混的,因為我們擁有的越多,也將被要求的越多;於是產生了逃避的人們,留下的人們便必須代替他們補足空下的 niches,於是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甚至崩潰後,又產生更多的 niches。

一般來說,我是不會表現出如此悲觀的,即使心裡真心這麼覺得。圖片是 Dante Gabriel Rossetti 的『The Damsel of the Sanct Grael』,來自 Wiki

No news...... is good news?



逛了一些熱門部落格,覺得自己一定很快就會把所有的梗用光,因為基本上我是不看新聞的,甚至是不看電視的,這樣的日子大概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了。嚴格算起來,我至少有三年半以上沒有完整看完一個電視節目了;至於報紙雖然有免錢的會翻一下,不過東西吃完就走,頂多也看約莫十分鐘光景。

我一直都是個新聞冷感的人,總覺得如果把每天的新聞分門別類排好,其實今天的新聞和十年前的或十年後的,內含物相差不會太遠,即使世界上各種技術日新月異,人們關心的事情卻永遠都只有那些千篇一律。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看新聞?如果這些事情其實在幾年前就發生過類似的案例,而且可預見的未來裡還免不了會持續發生,那麼我們現在又為什麼要深怕自己少知道什麼似地像塊海綿般瘋狂吸收著這堆垃圾?

或者,人們只是害怕,害怕自己明天上班上課時沒有話題和朋友聊、害怕一些創意(或賺錢的點子)或考題就藏在新聞裡、害怕新聞會宣佈我們其實都只是外星人一時興起的科學實驗產物、害怕別人知道了什麼而我卻不知道。所以,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這麼多嗎?我們真的打心裡頭關心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嗎?

焦距放在臺灣,新聞的可讀性又更少了。我現在固定會逛得新聞台是 BBC NEWS,純粹只是希望自己保持一點閱讀能力,然後看得又多是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環境方面議題;結果,常常今天看到這則新聞,明天就在某臺灣新聞台找到他的翻譯,翻譯又通常有誤,再隔天一些三流新聞台就會有加料版,不但完全誤解原文,而且會加上大眾(自己?)喜好的一些腥羶引申,然後又會有一些鄉民們的推文成為「網友說…」,重新編輯後又可以冷飯熱炒。一則夠嗜血的新聞,可以按照這種模式炒上一個禮拜。

所以,為什麼要看新聞?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所以我不看了。圖片來自這裡,其實我是在哪都不看,不過也不知道該擺什麼圖片。

補考作戰完畢之靜候佳音

今天終於把資格考該補考的那一科解決了,雖然還要等改完了公佈,不過老師沒特地刁難的話應該沒問題才是。

受到了很多人的幫忙:出題老師雖然在所內名聲不是太好,不過一直覺得他對我印象不錯,他本來要忙到十二月初的,但在我的請求下兩天內出題完畢並讓我考完,出題也很和藹可親;指導教授剛好挑這兩週出國,所以這段時間沒來打攪我 XD;所辦小姐也給了我不少勇氣和幫助。另外,這禮拜我每天都拿出講義從頭到尾讀一次,重要的圖表還隨手畫在廢紙上。唉,如果準備正式資格考的時候有這麼認真,根本就不需要補考呀!

解決了一件小事,那表示該開始整理滿目瘡痍了。該念得書永遠都是那麼多,該準備的報告也該要開始動手,然後之前喊半天要聯絡學長也還沒……。這樣下去我真的有辦法在三十五歲以前獨立嗎?

不知道該放什麼圖。

Moonlight Shadow



『Moonlight Shadow』發表於 1983 年,是從我國中開始聽音樂以來,一直很喜歡的一首歌。姑且不論關於它的一些流言和傳奇,歌曲本身輕快優美的旋律搭配憂傷卻又晦暗不明的歌詞,就已經是一大賣點;Mike Oldfield 的吉他演奏絕對是箇中精華,而在聽過無數歌手演繹過之後,我還是最喜歡原唱 Maggie Reilly 的版本。Reilly 的聲音清亮,但很能融入輕快又隱晦的曲子裡,而當吉他 solo 的時候,卻又恰如其分的隱入後方不攖其鋒。

雖然這首歌被很多人認為在紀念被槍殺的披頭四主唱 John Lennon,但在 1995 年一段對 Oldfield 的訪談裡,問到這首歌是否真的與 John Lennon 有關,他這樣回答:
"Not really... well, perhaps, when I look back on it, maybe it was. I actually arrived in New York that awful evening when he was shot and I was staying at the Virgin Records house in Perry Street, which was just a few blocks down the road from the Dakota Building where it happened, so it probably sank into my subconscious. It was originally inspired by a film I loved - 'Houdini', starring Tony Curtis, which was about attempts to contact Houdini after he'd died, through spiritualism... it was originally a song influenced by that, but a lot of other things must have crept in there without me realising it."

雖然 Oldfield 也說可能有某些東西潛入其中,不過我仍然認為這曲子跟 Lennon 的關係只是偶然的誤會,實際看過歌詞和 PV 就會發現,彼此的牽連其實很薄弱。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首值得反覆聆聽的好歌。

Her Morning Elegance - Oren Lavie


Directed by: Oren Lavie, Yuval & Merav Nathan
Photography: Eyal Landesman
Featuring: Shir Shomron
Album: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Sea/ 2007

其實這支 MV 已經在網路上被轉載討論到極為浮濫,而且嚴格說來這種溫文呢喃式的唱腔原本不是我的喜好,不過一來歌曲本身很好聽,而且我對他描寫那種現代女性孤身在大城市裡奮鬥的情境描寫很感興趣,所以很能了解它為什麼這麼成功。

整個 MV 以 3225 張照片組成 stop motion 動畫,單純以 stop motion 的作品來說,無論是流暢、創意、夢幻、有趣程度,與其他網路上所能找到的影片相比,都足以稱之為傑作。Oren Lavie 這位來自以色列的創作才子包辦詞曲外還身兼合作導演,相信以這樣的才華應該不至於成為 one-hit wonder,雖然至今他的其他作品一直都沒有如此轟動。

值得一提地是片中女主角 Shir Shomron,同樣來自以色列(而且查了一下她還曾經加入過軍隊…);據說 Lavie 原本屬意找個子嬌小的黑髮女演員,不過和 Shomron 碰面後立刻就敲定她了。現在回頭來看這決定很正確,Shomron 也許不能算是第一線的美女,但她的一頭紅髮很搭配曲中明亮有朝氣的景況,夠高挑的身材讓她和 Lavie 在床上翻滾 (!) 的時候配合的天衣無縫。

有這麼忙嗎?



這幾天要找教授約補考時間,結果只是在隔壁房間,隔牆聽著傳來的聲音想找出十分鐘空檔過去打攪一下,卻一直到今天下午好不容易才插入成功(然後老師還一邊在吃漢堡當午餐一邊掉麵包屑)。離上次跟指導老師相約也是過了三個半月(上次會面是七月底!!),從暑假快結束時開始,我用 e-mail 和電話聯絡了好幾次,回應都是正在公務員訓練、處理預算或計畫或是恰巧有客人來訪。所以,大人們的世界真的有那麼忙嗎?

必須承認,我自己的時間是有點寬鬆過頭了。每天懶懶散散地睡到(幾乎)自然醒,一到位置就吃早餐收信逛網站,然後一下就午餐時間了;下午除了聽點英文看點 paper,可能看情形寫報告或讀書,其他時間還是在網路上晃過去;然後盡量每兩天慢跑一次,晚上回宿舍後就更不會做正經事了。這樣的模式下,我平均每天真正認真的時間濃縮下來可能只有一兩個小時,不過就這樣胡來,其實我目前為止雖然沒啥成就,該做的卻也都完成了,倒也還沒被瑣事壓倒。

當然,一旦有實驗開始,就不太可能再是這樣的日子,我也承認自己總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心理壓力),寧願晃八個小時,也不要一個小時快速打完收工。不過這樣一路走來,扣掉當尼特族(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那一年多,我所完成的人生目標其實並不比一般人少或慢。

所以,到底世界上其他人在忙些什麼呢?人們總愛把忙碌掛在嘴邊,每天不都有一堆朋友 msn 總是在忙碌狀態,與人安排時間也得先對照對方厚重的 Schedule,媽媽總是沒辦法回家吃晚飯,爸爸晚上總是捕魚去……。我相信絕對有人就是那麼忙,教授每天得看十幾篇 paper,董事長總有開不完的會,北一女學生每本課本讀過五十次;不過,大多數的人不是這樣的吧?


圖片來自這裡。希望我永遠都這麼閒(當然偶爾忙一下是好的,我現在覺得人生沒有方向呀~)。

想當女生怎麼辦



如果能讓我再選一次,我希望能當女生。雖然明明知道這社會裡男女都有彼此專屬的壓力和困擾,很多情況下女性也是比男性不方便得多;不過,總覺得自己期待成為女性那方要多一些。

身為家族中這一代年紀最大的孩子,從剛聽懂父母間的交談開始,便不斷被耳提面命自己所背負的期待與使命。要永遠(或比較不那麼可怕地……死而後已)作為別人的模範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因為你已經被剝奪了犯錯的權利。所以雖然我小時候是個過於活潑的小孩,但很快地就學會壓抑自己不要讓光芒太盛,甚至刻意犯點小錯被抓;如果連在外頭都必須戰戰兢兢地當幹部或是模範生,人生未免也太痛苦了。至於哭泣那類原本就不該在男性身上出現的瑕疵,自然早就從情感列表裡被抹煞。

雖然早早被期待要擔當重振家風的責任,不過我的個性一直是比較軟弱的,或是說陰柔。有話絕對不說是必然的,小時候還很愛掉眼淚,嗜好也一直是閱讀蒐集之類,小男生喜歡的汽車和球類運動,一直都無法引起我的興致。到高中男女分班之前,也一直都是和女生比較好,甚至有些女生會主動和我談自己的感情問題;不過在我看清其實別人絕對不會把我當成女生後,我連傾聽女同學聊天的習慣也改掉了。

一路這樣走下來,漸漸發現自己的可悲;我總在需要當機立斷的時候讓女性矜持的那面跑出來攪局,然後需要退縮的時候卻又總是埋頭吶喊地向前衝去。這樣的表現在工作那些日子達到極致,被數個人說過自己很娘,甚至有女同事就直接叫我妹妹了。最近幾年狀況好些,不過還是偶爾有些時候搞不清楚自己該用哪一種個性來面對事情,最近甚至很想看看自己打扮成女生的樣子。

雖然這麼說,不過我骨子裡還是男生吧。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想成為女性不成又缺乏男子氣概的變態。有時候在看女性作家的作品時,總會有「好希望自己也能這樣去感受人事物、如果我能這樣想的話那時又會怎樣、原來當初某某某是這樣覺得、我也想這樣打扮自己等等」這類的感覺。不過,我應該還是什麼都不會做,頭腦裡那座保守內斂的警鐘又再度響起……

圖片是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的 Borghese Hermaphroditus 雕像,Hermaphroditus 是希臘神話裡同時具有兩性性徵的神祇;圖片來自 Wiki

鎮上最美麗的女人 - 查理.布考斯基



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美國底層社會的桂冠詩人。他的作品最初是買來下酒用的,『鎮上最美麗的女人』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這樣的長度讓他揮灑出一個個打砲、酗酒、賭馬的小故事。當然不是說他的長篇不好,只是這個長短剛好夠我配酒。

有人說他的東西背德放蕩,歧視異性,用赤裸裸的文字冒犯了精雕細琢的文學殿堂;我毋寧相信他只是不肯屈服,不願面對現實人生的虛偽矯情,他只是想一無所求的活下去。性衝動的時候就想打砲,不想清醒的時候就喝酒,錢花光了就寫文章或是打零工,有錢了就再喝酒打砲,然後想辦法從馬場多賺一些回來好能賴著不去工作;這些,不就跟一般市井小民的想法和生活差不了多少嗎?(可以的話誰想要工作呀!)嗯,好,也許我們砲打得沒那麼多,酒喝得沒那樣凶,不過說到歧視別人,其實每天都在做,只是不肯承認而已。

更慘地是,我們還沒有他那樣的才華,他連沒靈感在發牢騷或是寫些擺明騙稿費的文章,都還是寫得很夠勁。為什麼看他說十二隻飛猴打砲和幫主編吸老二這種鳥事都會那樣爽呢?如果他真的生在印度,那麼大概只有十幾個人比他有才華,而不是幾十個。

其實也沒什麼可寫的,他的作品要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才行。圖片來自 Wiki,這副德性還蠻符合他在我心目中的模樣。

I've Never Been to Me - Charlene



美好的 80 年代(la belle epoque)不可或缺的一首歌,也成為夏玲這位曇花一現的一曲歌手(one-hit-wonder,Wiki 就這樣直接定義,真殘酷呀)唯一一首流傳下來的名曲。

原本只是突然挖出頭腦深處對這首歌的模糊記憶,連曲名都忘了,費一番功夫找到後對照歌詞,赫然發現很符合自己目前某些時候的心境。不過也還好從前聽沒去找歌詞,十幾歲的時候又怎麼能參透其中的意思呢?頂多讓自己對她的好印象蒙點塵罷了。

覺得某些「女權主義者」應該會很敵視『I've Never Been to Me』;也許從前的我也是,當我只知道埋著頭向前衝的時候。不過,現在的我,仍不肯歇腳地在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也仍然渴望家庭,還是會盯著別人懷裡的小孩發愣。會後悔嗎?我想再來一次我大概還是會堅持自己原本的抉擇。有些東西一放手就沒了,而某些時候你非得放開其中一隻手。I know... I've been to me.

閒來無事來算帳



所以,我來到這裡已經一年又半個學期了。在這段期間,我到底替自己做了什麼?非學術相關的就不予理會,反正也是一事無成,以下僅看跟畢業有關的。

首先,學分修掉不少,約莫在期末趕個兩篇報告加上下學期初努力一下,應可順利清空,不過這當中真正對我有益的課程其實很少。資格考三科過一科,還有一科危如纍卵,一樣下學期初清空。期刊閱讀上,非實驗相關三十篇,實驗相關四十多篇,其實有點少,比起我碩士時代的閱讀量還遠遠不及。

實際看完的書只有 Anne E. Magurran 的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還是囫圇吞棗式地,不過算是對生態多樣性有些許了解。多變量相關 Bryan F.J. Manly 的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A Primer" 放在桌上很久了;Pierre & Louis Legendre 的 "Numerical Ecology, 2nd ed." 也完全沒進展。領域內重量級作品 Olav Giere 的 "Meiobenthology: The microscopic motile fauna of aquatic sediments, 2nd ed." 完全沒看。甚至連原本入學前想加強自己無脊椎動物知識,預計要念 Ruppert 等人的 "Invertebrate Zoology, 7th ed." 也沒有完成。

實驗呢?完全都還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甚至連這點都沒做好,因為與老師們的溝通管道僅有涓涓細流。基本實驗操作流程算是有個底,可是沒實際做過都只能是畫餅充飢。更慘地,其實連實驗方向都可能變調,如此便得打掉重做了。

整體看來,雖然實驗方向的確定應該是最要緊的,不過我反而不太擔心,反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向來以閱讀量超出平常人而自豪的我,眼看著僅存的戰力漸漸被趕上;如果少了這點,我又還剩下什麼足以跟人競爭的籌碼呢?

圖片來自這裡;來個人把我扁醒吧!

No More "I Love You's" - Annie Lennox



這首歌是我高中時期很愛的一首,當時也很喜歡『Sweet Dreams』和『Why』,甚至還因此去買了 Annie 和 Dave Stewart 組成的舞韻樂團(Eurythmics)的專輯。當時只是喜歡她獨特的聲音,不過最近看了她幾張 MV 發現她的造型和演繹風格都很對我的胃口;尤其『No More "I Love You's"』,開場那個穿著芭蕾舞衣的男性詭異又不失優雅地出現時,真的有嚇到我。

Annie 的豐功偉業多不勝數,無論在音樂或是其他領域,我就不再這裡獻醜了,Wiki 有不少資料,不過我很驚訝沒有中文版。看到她近年來一直都還有佳作出現,包括『Into The West』和『Love Song For A Vampire』,都還維持著她一貫的風格;就覺得,這世界有一些美好的東西還在,沒有隨著時間凋落。她在 2009 年也推出一張精選輯『The Annie Lennox Collection』。

很可惜 YouTube 裡她的 MV 都無法嵌入,大概因為版權的關係,而且已經有 Official Annie Lennox 的頻道,不過好處是只要找到 AnnieLennox 的帳號,就可以看到很完整她的音樂紀錄,甚至還可以問她本人問題,並且第一份回答已經在 10 月 31 日上網了。這邊用得是她的 Live 版本,配上米老鼠的耳朵別有一番風味。

說點什麼 不說什麼



最近發覺自己說話的機會越來越少,除了週一的專題討論強迫自己問問題之外,其他的時間幾乎完全不開口,連在走廊上遇到認識的人,也多以微笑、揮手或彈舌帶過去。每天固定會講話的時機,就是三餐在點餐的時候。所以如果遇到週六往往睡很晚,早午餐一句「四號餐內用」很可能就是整天所說得唯一一句話,因為晚餐常去的館子多有點菜單,連開口點菜都省了。

會養成這種彆扭的習慣,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小時候其實據說很聒噪,不過父親常常因此責備我「男孩子應該要莊重」之類的,加上後來祖母長年臥病,父母三不五時得奔回南部照顧,家裡的孩子都是靠自己長大的,彼此的交集又不太多,因此話都越來越少。

開始注意到自己話不多,約莫是大學的時候,大夥兒在聊天,總覺得能接話的時機很少;當時幾乎完全沒有和同齡朋友共同的話題,也因個性的關係從來不主動與人閒聊,因此在團體中便越來越沈寂,存在感也越來越薄弱。和 Lynn 在一起後,她更是抱怨我整天都不說話,其實只是養成習慣沒必要的話就不說,因此話題少得可憐;雖然不久後她慢慢接受這種情況,我可能也稍稍改進了一點,不過她後期仍常抱怨彼此溝通太少,不懂我在想啥。

其實,一直以來我的思緒都是很單純的,想到什麼說什麼,甚至因此常得罪人;但當沒想到什麼的時候,我會選擇沉默而非找話題硬聊,因為那不是我的專長,相對來說,我比較習於回話和傾聽。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了解為何人們有那麼多話可以說,如果能聽能讀能寫,又何必總是得說出來?或者,這些只是我自己羞於盯著別人看的遁詞?

圖片是 Margaret Atwood 的『The Handmaid's Tale』封面,來自這裡。雖然很喜歡她,不過這本她的早期代表作卻一直沒機會拜讀。

大事なものは目蓋の裏 - KOKIA



大事なものは目蓋の裏(最重要的東西在眼皮裡)是 KOKIA,也就是吉田亞紀子,在 2003 年的專輯『Remember Me』中收錄的一首歌;很可惜地沒有收在 2006 的精選『pearl~The Best Collection~』當中。這首歌或許因為歌詞情境的關係,被應用在不少的電玩上,也有許多愛好者做了 MOD。雖然有時候覺得和其他太多東西混在一起,曲子原本的味道就被混淆了,不過 YouTube 上 KOKIA 的第十年紀念演唱會版本不給嵌入……

節錄私心最喜歡的一段歌詞:



私はここよ ここに居るの
厚い雲がすぐそこまで来てるわ
眠ってはだめ 眠ってはだめよ
虚ろな目がまばたきを始める 夢を見るにはまだ早いわ・・・

有的時候不想說太多話,這時候只要笑就可以了所以就聽歌吧!

迷惘與對生物地理的一些思索



今日又完成一個報告,學業上的雜務雖然接踵而來卻不緊迫,得以讓我喘息,但卻也讓自己提不起精神去面對論文進度全無進展的現實。或者明天該與老闆溝通一下了。數不清的報告、作業、考試,有的迎刃而解,也偶有失蹄,但卻似乎全事不關己似地,只因總覺得還有時間;天知道我之前已經耗去多少青春自怨自艾。

最近讀了幾篇關於深海 meiobenthos 分佈模式的文章,多是在探討小尺度下的 patchiness。雖然這不會是短期內的研究主題,不過也許未來有機會接觸,而且希望能思考出一些可以應用在自己論文的小實驗。

雖然深海中整體環境算是資源均勻貧瘠的,不過對於小型生物來說,總有一些環境條件的微小變化或是偶發事件造成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造成微棲地的產生,也就是所謂 patch。對一些運動及散佈能力不佳的生物而言,這些相隔的 patch 便足以成為演化出物種多樣性的溫床。Gallucci 等人(2009)更指出,對線蟲這類小型且遷移能力不佳的生物而言,即使在小於十公分的距離內,初始發展的 patterns 一旦不同,則產生的 patches 差異可能與大範圍的物種組成差異相當。

從所讀到的一些內容,最先讓我想到的是這些 patches 當中所包含的大量少數種,有許多都只有一兩隻個體;多為異體交配的線蟲,在四周塞滿其他物種的環境下,他們要如何跨過對其微小身體而言的鴻溝去與對方相遇呢?或者這許多的少數種就隨著演化的洪流,不斷地出現又立刻消失,宛若夜空中肉眼不得見的無數流星?這個問題應該在其他物種有人討論過,也許該找些文章來看看。

另一個問題是關於我自己可能的論文主題。在深海中偶發事件與 patchiness 自然是相對重要,但在大陸棚或大陸斜坡這些淺水區呢?雖然陸源的有機物可能不虞匱乏,但加上洋流或水底波動的影響,淺海線蟲的分佈真的會是均質的嗎?或者會隨著不同物理或化學因子呈現複雜的梯度分佈(gradient distribution)嗎?那些因子又是否有哪個是比較重要的呢?然後發現很多討論線蟲生物地理的文章,不是在潮間帶便是在深海,淺海區反而相對少,是因為難以找出可以解釋的 pattern 嗎?

放些參考文獻資料,也許以後回頭看能想起:
Gallucci F, Moens T, Fonseca G. 2009 Small-scale spatial patterns of meiobenthos in the Arctic deep sea. Mar Biodiv 39: 9-25.
Gallucci F, Moens T, Vanreusel A, Fonseca G. 2008 Active colonization of disturbed sediments by deep-sea nematodes: Evidence for the patch mosaic model. Mar Ecol Prog Ser 367: 173-183.
Gallucci F, Netto SA. 2004 Effects of the passage of cold fronts over a coastal site: an ecosystem approach. Mar Ecol Prog Ser 281: 79-92.
Hogue EW. 1982 Sediment disturbanc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hallow water meiobenthic nematodes on the open Oregon coast. J Mar Res 40: 551-573.

最後,放得影片是 Madonna 在音樂劇 Evita 中的一首『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為什麼放這個?因為我很喜歡啊~而且這首總帶給我一種對未來迷惘的感覺。

繼承失落的人 - 姬蘭.德賽



這是一個關於失落的故事。作者必須寫出全名姬蘭.德賽(Kiran Desai),因為她還有個入圍三次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的母親 Anita Desai,而 Kiran 青出於藍地在第一本著作『番石榴園的喧鬧』出版八年後,以『繼承失落的人』(The Inheritance of Loss)成為最年輕的布克獎得主。一直以來一部作品有沒有得獎對我來說實在不是閱讀的重點,不過這本各界讚譽有加且拿遍大獎的傑作,在我剛看完前五章便完全能理解那些讚詞絕非空穴來風。

這是關於噶倫堡的故事,書中主要描寫這個地區的人事物景;這也是關於印度的故事,有整個印度的變革與憤怒;這也是關於紐約、倫敦的故事,移民們在當地留學打工所遇到的點點滴滴盡在其中;這當然也是全世界的故事,因為,畢竟到處都是印度人。

我一直覺得某類特質的作品就只有女性作家寫得出來,『繼承失落的人』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姬蘭.德賽並不把家國大事以宏偉的文字堆砌,而是用精雕細琢的譬喻和瑣事,精準地指出整件事情的荒謬可笑;雖然經過翻譯,但仍可察覺原著的詞藻華麗,卻又不帶匠氣地把哀傷刻在讀者心上。另外,書中欲展示的議題雖然包裝在許多不同的場景中,但作者想表達的觀點卻一點都不隱晦,反而大剌剌地攤在太陽下,看過去便能領會。


其實初看這本書,就一直給我很熟悉的感覺,裡面所說得很多事件,搬來台灣,不是一點違和感都沒有嗎?身處一個海島,我們所擁有的族群宗教文化多樣性自然是遠遠不能和印度相比,但我們國內的種族歧視、宗教紛爭、文化衝突,嚴重程度卻一點也不亞於書中描述的景況。亞洲人特有地,對歐美文化既崇拜又恐懼加之以自卑(更可能還有過於自卑而產生的排斥)的矛盾心理,以及對自身數千年文化又恨又愛又不肯承認又不願捨棄;這些,不就正在書中與我們生活周遭上演嗎?

於是,我們一面歧視他人,一面被他人歧視,造就了今天這些荒謬的場景。

開始寫心得後,便益加感受到譯者的重要性,本書譯者李維拉為此書中文版加分不少,在此深表敬佩之意。


圖片來自博客來

二十種殺時間的方法



其實要是能在一天裡花上八小時心無旁鶩地專注在「所謂正經事」上,要想成為成功人士其實不是那麼難的事情;不過問題是我往往撐不了那麼久,於是在無法睡一整天的前提下,多出來的時間便得想辦法消耗掉。



  1. 打電動:這應該是最容易的方法了,而且還可以成功地壓縮做其他事的時間。
  2. 上網衝浪:嗯,這其實可以包含很多,不過在這裡先以一些每天固定會逛得網頁為主,然後連結點來點去,一個下午很快就過去了。
  3. BBS:插科打諢的好所在,不過年紀稍長,有些梗就不那麼笑得出來,花在上頭的時間也少了些。
  4. YouTube:大多得搭配其他方法服用,真的想看幾個小時會頭昏眼花。
  5. 寫 Blog:最近養成的習慣,不過很佩服每天都能更新的格主,我大部分的花樣都在第一個月就耍完了,要想從平凡的每天裡汲取靈感,真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6. 做白日夢:這個……其實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有這能力,要我乖乖坐在課堂裡聽講真的太困難了,能專心聽滿十分鐘是很離奇的,所以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神遊太虛。其實我做所有的正經事都得隨時分心一下,才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7. 看漫畫:網路上有很多資源呀~最近週末都這麼過的。
  8. 嚼舌根:得要有夠八卦的好友,對我來說太困難了,真聊起來常常都會夾雜正經事在裡頭。
  9. 逛街:我唯一自己會主動去逛得就是超市、書店、唱片行,沒了。而且還得考量自己的荷包,這招通常都用在存糧快彈盡援絕或是網路掛了的時候。
  10. 看小說:偏好翻譯文學,以前都看過就忘,現在發覺要寫心得還蠻累人的。
  11. 聽音樂:也是得搭配其他方法服用,我不太愛看歌詞,一切憑感覺,所以其實唱什麼並不一定清楚;現在又都和人共用場所,所以得掛著耳機,聽不了很久呀。
  12. 閒晃:偶爾會漫無目的地騎車亂逛,沒特別想看什麼(其實通常都不會注意路上有啥),只是順著左轉右轉一直到跑回原點為止。
  13.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這真的是很浪費時間的事情,尤其是南來北往的時候,除了高鐵上真的可以讀點東西,其他的連睡都睡不好;以前常常聽大人說有些成功楷模會利用洗澡上廁所或搭車的時間背單字之類的,一方面覺得肅然起敬一方面又覺得在唬人。
  14. 玩弄電腦:包括重灌和裝新程式之類的,需小心服用,偶爾會不小心多殺了過多的時間……
  15. 找尋故人或往事的蹤跡:Google 是大家的好朋友,有時後會讓自己陷入過往的愁緒,就更耗時間了。
  16. 畫畫:小時候很愛,現在頂多在白紙上撇些線條或抽象圖案,大多用在專心上課及神遊太虛之間的空檔。
  17. ……嗯,想不出來了。
其實我是先打了題目才開始想,想挑戰一下自己虎爛的功力,結果果然不太行呀!不過也是因為我通常一招兩式就把整天的光陰耗費完畢,利用效率來取代過多的方案,反正目的都有達到就好。(趴)


圖片是達利(Salvador Dalí)1931 年的 La persistencia de la memoria,來自 Wiki

生日快樂~阿鬼!



29年前的今天,一位以歌聲撫平眾生傷痛與寂寞的女神誕生於日本宮崎縣,她就是鬼束ちひろ,お誕生日おめでとう!謝謝妳陪我渡過那些痛苦的、徬徨的、哀傷的、快樂的、平淡的日子,即使妳根本不認得我,但就像妳也未曾謀面的那許多人一樣,因為有妳,我們得以活得更堅強。未來還希望能繼續擁有妳的音樂陪伴,請多多指教。

已預定的『DOROTHY』大概還要一陣子才能入手,不過兩天前發行的專輯,今天隨手 google 就找到一堆連結,這次還會出台壓版,有點擔心日版的銷售情形,畢竟鬼束從 2001 以後專輯一直都是叫好不叫座。稍微試聽一下,雖然有些之前買了單曲都聽過了,不過專輯版味道還是不同,而且幾首新曲也很喜歡。這次的風格差異蠻鮮明的,雖然有人不習慣,不過其實在之前就有不少搖滾風味的作品:A Horse and A Queen、Beautiful Fighter、Tiger in my Love 等等。而且我覺得千尋的歌聲辨識度一直很高,即便像這次的 STEAL THIS HEART 中的吼叫,甚至是 2008 ROCK IN JAPAN 中翻唱 Dream On 時的嘶吼,都帶著典型的鬼束腔;網路上翻唱她歌的人不在少數,不乏唱得很好的,但她的腔調和聲音特質一直都是模仿不來的。

總之,期待鬼束繼續朝向不同的音樂類型發展。雖然今天已經過了,還是祝妳生日快樂,好夢唷~鬼束大人。

資格考大崩毀




今天得到消息,資格考一科沒過,一科有條件通過(11月中補考)orz

雖然原本就預計只會過一科,而且考前還蠻混的,不過考成這樣還是有點難過。也好,省得老是有些人喜歡幫我寫傳奇,其實我根本沒有一些人想得那麼神勇呀!看了一下考卷,沒過的那科有點不甘心,不過算是自己會錯意,也懶得去爭什麼了。

傷心不隔日,一直是我替自己訂下的規矩。雖然不總是能達成,但一直沉浸在那樣的氛圍裡,終究是無事於補,唯有爬起來再戰才有機會。我的復原能力向來是比旁人好些,至少表面上如此;不過其實我也有脆弱的一面,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習慣藏著,如果這時候能有個人讓我躲在懷裡大哭一場,我大概真的會那樣做吧。

呵呵,不必想太多有的沒的。我將跨過這一切。

圖片是 William Holmes Sullivan 的滑鐵盧之役(Battle of Waterloo),來自這裡

ぴんくの象 - KOKIA


無意間找到這首很可愛的歌,來自 KOKIA 的專輯『trip trip』。其實平常就有在聽她的歌,感覺是很認真的歌手,不過畢竟她的歌聲不算我偏好的類型,加上很多曲子宗教味道太濃了,所以她的作品我不是每首都聽過,平常也不會刻意去找。不過這首『Pink no zou』真的太有趣了,帶點民俗風,KOKIA 的表演也很可愛。

其實粉紅象最早的來源是 Jack London 在 1913 年『John Barleycorn』裡描寫酒鬼喝得爛醉看到粉紅色大象:
the man whom we all know, stupid, unimaginative, whose brain is bitten numbly by numb maggots; who walks generously with wide-spread, tentative legs, falls frequently in the gutter, and who sees, in the extremity of his ecstasy, blue mice and pink elephants. He is the type that gives rise to the jokes in the funny papers.
而後在流行文化裡數次出現後,「seeing pink elephants」便用來指喝醉酒所看到的幻象,一家比利時啤酒 Delirium Tremens 甚至在商標上就放著一頭可愛的粉紅象。

其實世界上是真的有粉紅色的大象,不過那是大象的白子造成的,在自然環境中由於陽光裡的紫外線,這種白子常常無法活著長大。但在東南亞幾個國家,白象在宗教上擁有很尊貴的地位,佛教裡,普賢菩薩便是騎著白象的。

歌詞好幾個地方都看到,不曉得原作是誰,我從 YouTube 的 Woodynko 取得。

"Pink elephant"

Pink elephant, paoon paoon
I'm a pink elephant, paoon paoon

One morning when I woke up
I'd become a pink elephant
Hey, why is this?
My body's lighter than I thought, too light

I've had a think about it
I think I'll go and greet everyone as an elephant
I tie a ribbon around my funny tail
And my outfit is complete

Everyone is amazed at my lightness
And the splendidness of my steps
Now the streets are alive
Lets all do the elephant dance

OK everyone, all together! OK everyone, all together!

I'm lighter than I look, don't forget that
I'm lighter than I look, don't forget that

Pink elephant, paoon paoon
Im a pink elephant, paoon paoon

Mum, its a pink elephant!

I'm lighter than I look, don't forget that
I'm lighter than I look, don't forget that
Pink elephant, pink elephant, pink elephant, pink elephant

討厭禮拜一之還是會有好事發生



自從週一固定有專題討論課之後,就開始不喜歡禮拜一,原本這該是很有趣的課程,不過因為人的因素,總是讓它不那麼好玩。要找到一個能毫無芥蒂開開心心討論科學(還有美好的八零年代、甲斐正明、世界趨勢、搞笑文章、學術界奇聞、婚喪喜慶等等)的人,真的是需要很多很多運氣;buddy list 裡有固定一個,我也沒什麼奢求了,只是禮拜一的專討課很難熬呀!

這學期又刻意在週一多塞了一門課,為得就是要讓自己的壞心情集中在同一天,這樣其他的日子才有機會豔陽高照一整天,我的生產力似乎總在混了一段開心地長時間後才會發揮。於是……就更討厭禮拜一了。除了星期一症候群以外,要早起,下午又連著 seminar,聽了漫長沒怎麼準備的演講後還要想辦法擠出問題,至於想要“討論”,那真是想喫天鵝屁了!

不過討厭的日子還是會有好事發生,今天入手了之前訂的『誰も教えてくれなかったこと』!其實上週五就到了,可是週末沒開放取信害我多等了幾天,還是一整個開心,放進電腦把它轉入 iTunes 時心都在雀躍(CD 直入音效當然比較好,可是沒好的播放器,而且不想讓 CD 受損,我很龜毛)。雖然已經在網路上聽過幾首曲目,不過石川智晶激勵人心的歌聲從耳機傳出時,真的很感動呀!我親愛的石川大姐~~可惜歌詞大多還找不到翻譯,唉,真的應該為此去學日文的。

嗯,其實這篇昨天就該發了,可是這幾天 blogger 怪怪地,有些時段照片都無法上傳,昨晚摸了一下不行就放棄了(而且那麼好的時間當然要專心聽石川呀~還配草莓100%....OMFG)。寫到這裡突然覺得這篇宅氣逼人,我這樣下去真的沒問題嗎?

圖片是『誰も教えてくれなかったこと』的專輯封面,來自石川姐的 blog。其實我也是很期待鬼束千尋 10/28 的新專輯,不過入手不知道要等到何時了,據說會出台壓版,嗯,不過某些情況砸重金買日版才能符合自己的需求。也許就是這種等待和享受的驅動力,讓我總是有能量從討厭的日子裡闖出來吧。

STOLICHNAYA Cristall - 伏特加世界的王者



傳說中的 Stolichnaya 黑標,已經懶得去算是幾年前入手的了,不過我不會忘記那個感覺。在我的心目中,伏特加的評比不是靠客觀的性質分析,而是比較,而最高的絕對標準就是 Cristall。

因為個人的偏好,總覺得伏特加應該來自俄羅斯,因此相對於 Iceberg 的純淨,就少了那麼一點味道;俄羅斯幾個大廠的伏特加都有一種共同的氣味,我不太會形容,也不知道是打哪來的,也許是原料或製作過程中的器皿之類的。總之,就是俄羅斯伏特加的味道。但是其他的 vodka 總是帶有一些缺陷,不是太過刺激、太嗆、帶有多餘的苦味、香氣不足,就是整體而言味覺不平衡,而 Cristall 完全沒有這些缺點。我試過各種喝法:純飲、凍飲、加冰、抹鹽、配檸檬片、加各種果汁等等,統統都很棒,雖然後面幾種方法有點浪費,這隻還是應該要純飲才對。

倒了小小一杯 shot,香氣會立刻瀰漫在空氣中;初入喉就立刻感到一種順暢,但感覺還沒傳到底,伏特加特有的辛味就接踵而來,再來是暖呼呼地安撫你的五臟;而淡淡的胡椒味一直縈繞在口腔和鼻腔裡。這就是 Stolichnaya Cristall,伏特加的王者。

圖片來自這裡


補充提示:未成年請勿飲酒,寫部落格請勿忘記加註警告。

錯誤的相遇與溫柔




既然已經決心要誠實地面對自己,那麼還是要提 cp 的故事,雖然我對外一直不願意提起;這是一段未經深思熟慮的意外,一場因不忍拒絕而差點拖著兩人一起陷入地不會有結果的感情。

與 cp 的認識是在網路上,她因著對我的好奇,我則因著從不懂得拒絕。隨著水球、信件和訊息的增加,我開始在心裡刻劃她的形象,並漸漸地陷入想像之中。由她給予的資訊,我拼湊著一個年紀雖小但懂得追求自己的成熟女孩,她述說自己出沒於網路上幾個不同的地方,而那些是我不曾涉足卻又總帶著批判眼光審視的,便在心底打定主意有一天碰面要好好和她談談。我總是能接受觀念的不同,因為觀念是可以溝通的,只要兩人都能成熟地願意適度改變自己。

我其實是個害羞的孩子



如果在某些朋友面前說我自己是個木訥的人,大概會被當成笑話吧。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便習慣沉默;也許是找不到可以放心傾訴的對象,也許我天生就習慣傾聽多於對旁人掏心掏肺。小三的時候,成績單的評語老師給了「活潑好動」,不過從沒在孩子面前給過任何一句好評的爸爸,硬是告訴我那其實表示「輕佻」,逼著當年雖不懂事但已模糊理解這個詞意的我灑了幾滴淚。國二的時候學校有晚自習到九點,而我總在九點半左右踏進家門;有一天跟同學在路邊聊起一些事忘了時間,快十一點才回到家,結果發現我媽不但已經聯絡了學校一堆老師,還順便報警了。也許就是這樣的教養環境下,家裡的三個小孩都有著過度內向的性格,而我因為長年在外求學,應該已經是當中最社會化的了。


上大學以後,因為有了宿舍及室友的出現,我開始比較習慣和同學聊天,雖然大多數時間我仍是一個人行動,不過終究不再那麼獨來獨往。好景不常,大二開始有點經濟能力的同學紛紛離開宿舍追求更自由的大學生活,而我選擇踏入了實驗室。實驗室的作息,幾乎可以完全不必跟人交談,你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其實這還蠻符合我的性向);等到開始理解什麼叫做勾心鬥角的時候,與同袍溝通閒聊的機會就更少了。

當時也初次接觸了網路世界,bbs 正流行,於是我闖入了當時學網的 talk 板,當年電子業正是一片榮景,板上也多是工程師頭銜的網友。一個小大學生,加上網路世界裡永遠地陽盛陰衰;雖然厚著臉皮想打進那個小圈子,卻因應對不得體而似乎得罪了一些前輩。這似乎成了我在網路世界中的行為模式,總在某個地方突然出現,短期內密集來訪後又突然消失。於是,我從未有過深交的網友,而總是蜻蜓點水式地沾過一個又一個的小團體。

不久後手機開始平民化,我也辦了,但還是不愛講,通話費總是達不到月租費;附帶一提,我也討厭電話和答錄機。不過總有那種時候必須聯絡親友,因此多少還是會說些話,但隨著即時通訊軟體的出現,連這點交談的機會都抹煞了。我卻樂在其中。

上研究所後發現研究生們並不總是對科學有興趣才來唸書,加上年齡和話題的差距,如果無話可說,那就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於是,我滿足於抿著嘴的生活,一天只講兩三句話是稀鬆平常的事,包括跟早餐店老闆點餐也算一句。同年齡的朋友們漸漸地有了事業組了家庭,原本定期的聚會也少得多了。其實我也有點人來瘋的症狀,所以至今仍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真的內向或只是不愛說話,也許都有那麼一點吧。

圖片來自:這裡,這是電影『摩登大聖』(The Mask)的面具,戴上會變成另一個人喔!

陽炎 - 鬼束ちひろ


鬼束千尋的新單曲,終於在難得回台北的機會入手了(最近單曲發得好勤,加油唷~阿鬼♥)。有時後會覺得養成這種不那麼主流的嗜好實在是很累,鬼束還算好,前幾天才從網路上訂了石川智晶的『誰も教えてくれなかったこと』,因為竟然完全沒有一家唱片行有進現貨!不過,就是要這麼瘋狂,才能算是真的粉絲吧~

陽炎,是海市蜃樓的一種,指炎熱的天氣裡遠方路上出現宛如水氣蒸氳的景象。『陽炎』一曲,則是非常非常典型的鬼束風格,不太記得上次有這種感覺是出現在哪首歌了,總之就是那種一聽就:「啊!這不是我家阿鬼嗎!」然後就一直反覆播放一直聽一直沈醉感動的那種狀況。PV 呈現的黃昏海岸,那種金黃色調,配上手持煙斗的傳統和服造型,帶來一種華麗卻又滄桑的氛圍:「渡り鳥になって 貴方の気持ちを 抱いて飛ぶわ」,如果沒有了你,這些就是全部。雖然我平常很討厭濃妝豔抹,而且 PV 裡用的是烏鴉而不是真的候鳥,不過無論這些吹毛求疵,就是愛上了那個感覺,鬼束這個造型應該也會長期掛在我的 msn 頭像上。

『愛の台詞』很意外地是一首復古搖滾,雖然千尋之前的作品不乏這類型的曲子,不過這麼放得開的並不常見,最後的尖叫與口白真的會讓心狂野起來。這首不會放入即將發行的新專輯『DOROTHY』內(所以我買單曲沒有亂花錢喔呵呵呵呵),不過新曲『STEAL THIS HEART』也很有這種搖滾風格,還拍了很令人跌碎眼鏡的 PV。真的對這張專輯越來越期待了,感覺還好久,有種望穿秋水的躁鬱感。

YouTube 上的 PV 很討厭的都不給連結,所以想看得自己去找吧!這裡只放從鬼束官網找來的專輯封面;其實我很喜歡這次的設計,而且折頁裡的浮世繪更棒,讓人覺得砸重金買單曲很值得呀~

我的跑步人生


我是個外觀孱弱的人,身上永遠少別人幾公斤肉,無論怎麼吃都胖不起來。乍看之下是好事,不過對一個男生來說,被嫌棄的機率總是高得多;甚至被人善意地直接點名,你需要吃胖一點,否則看起來"沒扮"。加上手腳不甚協調,因此對籃球等等一般男生趨之若騖的球類運動也是無能為力。

高中的時候體育課開始和一個同學跑步,便深深愛上這個活動。尤其是獨處的時候,這種不需要球伴,不需要特殊工具,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的運動,真是太適合我這種「歹鬥陣」的人。

跑步的時候其實是習慣放空,心裡只有默念:「三圈了,五圈,一半了,還三分之一,最後兩圈,兩百公尺加速,一百公尺衝刺…」聽著自己的喘息,計算著呼吸頻率和步伐節奏,感受空氣流過皮膚帶走熱能,身體每一分肌肉的疲勞,不斷修正自己的姿勢以減緩疼痛,汗水滑過臉頰的暢快。

跑步是很自我的活動,只要達成自己今天的目標就很開心,覺得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我總愛在晚上跑,太陽不那麼熾熱,重點是人不那麼多,雖然跑步時是不會在意身旁的人,不過能獨享一個跑道感覺還是不同的。之前一段有努力在跑的時候大約是二十歲,而今,過了十年,我又重拾這個樂趣,獨享自己陪伴自己的時光。

圖片是幾年前(2003 太魯閣國際馬拉松)在太魯閣留下的紀錄。完全不會配速加上初次參賽,只知道跟著前面的人猛衝,結果十公里後就遇到撞牆期,後面不少路段是用走得。最後的結果其實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可見得當時身體還不錯。開啟跑步習慣後很想再參賽,不是想刷新自己的紀錄,而是想知道自己能否再度完成一件很棒的事情,即使只有自己開心,就夠了。

總是處在南北奔波狀態下的勞碌命人生


一直以來,我都偏好能掌握自己每日行程的日子,也因此我日常生活是有些單調的;從早上吃同一家早餐店開始,幾點開工幾點收拾幾點吃飯(吃得不外乎那幾家)幾點睡覺,逛哪些網站接收哪類資訊讀哪些書甚至是走哪一條路徑,幾乎都是固定的。即使偶然有生活變調的時候,例如換工作或到新的宿舍之類,也都很快就達到一個穩定的模式。

不過,生命卻很愛跟我開玩笑似地,在我之前的幾年人生裡,花了不少時間在通勤上。我不是一個愛回家的小孩,尤其討厭在車站和一堆人擠來擠去,所以外地讀書其實不太會讓我南北奔波,一個學期頂多回兩三次家罷了。但是遇到 Lynn 之後,便開始長期在台灣幾個大城市間擺盪得日子;更慘的是碩士班還找共同指導,每週來回跑兩地甚至三地都是很平常的。一直手頭都不算寬裕加上交通費的大洞,鐵路對我來說太過昂貴,客運變成了唯一可行的選擇。不過感覺幾家客運的路線規劃都不是太好,近年來經濟問題各公司減班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我很多黃金歲月全都卡在等車和車上望著窗外放空裡面了。

工作的那三年狀況並沒有改善,找了一個離家遠(又不夠遠)的工作,每天通勤單程至少要花上一個小時。初期還乖乖搭公車轉捷運再轉公車,後來為了節省開支,變成自己騎摩托車;好處是機動性高花費低,壞處就是得勞心勞力在台北國的爛交通裡,常常一天加上工作下來,回家就只能做些完全不花腦力和體力的事情。

現在終於不必再過那樣的生活了,維持著約每兩個月回家一次的頻率,加上還有高鐵(!),真的很難想像以前得晃七個小時以上的客運南北跑。高鐵,你真是好東西呀!

其實原本寫這篇只是因為我為了要去台中參加一場以前同事的婚禮,本日從台北搭客運到台中,喝完喜酒又驅車南下準備明天上課,然後分別在兩站等了四十分鐘與一個小時四十分,還在高速公路上塞半天,突然想起以前的日子。

圖片來自:台灣高鐵

麥田捕手 - 沙林傑


其實對『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大陸譯為『麥田裡的守望者』比較符合原意)實在是沒什麼好寫的,就去讀便是了。沙林傑(J. D. Salinger)除了它以外沒有其他有名的作品,但此書可以說是一生中必讀小說之一;我卻拖到最近才看完它,讀畢一瞬間,真的很希望自己中學時代就能看過這本書,不過據說從前的譯本並不好。總之,在我的人生繞了一大圈之後,終於有緣和『麥田捕手』碰面了。


對於此書有許多的傳說,不過個人感覺多是穿鑿附會。其實,它就是一部描寫十幾歲青少年的故事,只是描寫得極為成功,簡直是太過成功了,你幾乎可以看到當年的自己就在書中罵著粗話鄙視一切。霍爾頓.考爾菲德就像十幾歲的我,厭惡一切成人世界的虛假,執著於找尋真正的純真良善;然而不一樣的是,當年的我根本不敢與環境抗衡,只是默默地完成大人們要我做得事。


也許每個人都會經過那段惹人厭的時期,但後來呢?後來都成了自己當年不屑的大人,或是維持著長不大的心態被社會淘汰;又或者盡量讓自己所作所為符合自己的期待,並保有那麼一點純真在某個心裡的角落,而那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沙林傑沒有給我們答案,霍爾頓最後只是在雨中看著菲比老妹騎旋轉木馬,生了一場大病便想通了。


書中值得記下隨時引用的段落及句子不勝枚舉,不過我對下面這段不知為何特別有印象:

……我戴上我那頂紅色獵人帽,照我喜歡的樣子將鴨舌轉到腦袋後頭,然後使出了我全身的力氣大喊道:「好好睡吧,你們這些窩囊廢!」我敢打賭我把這一層樓的所有雜種全都喊醒了。然後我就離開了那地方,不知哪個混蛋在樓梯上扔了一地花生殼,他媽的差點摔斷了我的混帳脖子。

短短一段將那年歲的衝動、矛盾和掙扎描寫得淋漓盡致。我也很喜歡霍爾頓偷偷回到菲比房間裡那段,包括他們跳舞,然後菲比塞錢給他的情節。我不記得自己有經歷過這些,不過我真希望當年也有個菲比老妹。


霍爾頓不喜歡一切的一切,但是他仍深愛著他的手足。想想,當年的我呢?我喜歡什麼?


圖片來自博客來

Take A Bow - Madonna



瑪丹娜的傳奇,無須多談;其實是我也寫不出來,她造就的流行,一顰一笑至今都還有人模仿。雖然毀譽參半,愛她恨她的人都為數眾多,但不可否認地她的確對流行文化造成無法抹滅的影響。基本上她和 Michael Jakson 算是同等級的人物,都不屬於地球人。

不過,還是想說說她所有歌曲中我最鍾愛的一首,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一開始是 Madonna 發行了可說是全無設防的寫真集,當時雖說造成搶購,但我注意到的卻是大肆地批評。雖然寫真集內容大膽,但人們總是犯賤的,不少人嫌棄內容普通;不過我不懂,一個女人裸體還能怎樣呢?難道真的有人希望能在她身上找到觸手或是什麼不屬於常人的東西嗎?其實 Madonna 外表僅能算是中上之姿,歌聲演技等等也沒什麼不可取代性,她能有這番成就全靠後天的努力和經營頭腦。總之,在這寫真集發行後,Madonna 陷入了她這一生事業的最低潮;甚至有人直呼她的氣數已盡。

但沒讓我們等太久,瑪姊回來了,帶回來『Take A Bow』和『EVITA』,用氣勢和實力狠狠地甩了唱衰的人一巴掌。『Take A Bow』的 MV,今日再看過仍覺得是經典,拍攝的手法、色澤、視角、露得恰到好處的 Madonna,很難找到能將慾望表現的如此平鋪直述卻又不露骨的影像。而 take a bow 原本是謝幕,但卻見證了 Madonna 再起風雲。覺得自己陷入低潮時,這也是我的愛曲之一。今天無意間朋友又傳了這 MV 的連結給我,再看了四五次;有些經典,真的是可以跨越時空不斷地讓人耳目一新的。

雖然自己一直不太愛舞曲,不過 Madonna 最近的轉型我仍覺得相當成功,聽過幾首雖不同調但可以感覺是不錯的作品,面對整形一說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其實沒啥好問得吧~她可是 Madonna 呀!);也許她老了,但絕對沒有過氣。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