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討會之我見



今天到實驗室幫忙老闆主辦的一個研討會,雖說是幫忙,其實比較難熬的部份就是早上得早起,其他不過就搬一些點心或器材,然後還有事後的整理。這場研討會由於主題較明確(也是可以說狹隘啦),因此參與的人不多,也就四五個實驗室老師學生抓一抓湊起來的程度。相較於大型研討會,好處就是來的人多是真有興趣而不至於淪為大拜拜,壞處便是人數不足拼拼湊湊硬抓人頭擠出一個堪用的議程。

大部分的學術研討會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交流新知,並且更新一下學界裡的新舊人聯絡列表,但曾幾何時,隨著各式各樣的研討會大量增加,感覺第一個功能已經漸漸消失了。會議裡老是看到一堆忙碌的大老們匆匆開幕致詞後趕場下一個研討會,幾個年輕的老師費盡心思想推銷自己的研究成果(不過審查計畫的大老們已經走了),倒楣的學生被逼著上台報告或貼海報,內容可能僅是計劃書或是早已在數個研討會裡用過的,沒被抓到的學生們目標明確,就是研討會便當了。

其實辦個研討會往往弄得幾個實驗室學生們人仰馬翻,老闆們忙著聯絡湊人數弄經費也是很累,如果沒能達成一些學術功能,是否這些會議乾脆別辦了呢?很現實的問題,停辦一屆以後就別想再辦,也申請不到經費了,於是一旦開啟一個研討會似乎就像詛咒似地只能永無止盡辦下去,就看哪個實驗室倒楣負責這個會期;於是,漸漸地,許多研討會的功能就剩下分享八卦、消耗經費以及伴隨臺灣餐盒業者渡過景氣寒冬。

其實,研討會模式的學術交流自然是不可或缺,但是在臺灣其實有一個稍微小型的環節相對不受到重視,那就是讀書會。我指的讀書會不是幾個學生湊在一起討論作業那種,而是有興趣的學者們相約一起讀一本書或幾篇期刊,然後找時間相聚討論的那種。臺灣的研究人員都太忙,忙到沒時間讀書,而許多僅想拿到學位的學生們,願意讀自己研究範圍內的文章就上帝保佑了,更遑論什麼科學興趣;於是,這個很重要的交流模式在臺灣似乎一直炒不起來,我自己參加過的幾場讀書會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示意圖來自這裡,其實一般研討會提供的餐盒都遠比這個八十元的便當高貴得多,不過要說有多麼好吃呢?嗯,它就是個便當,既不偉大也不卑微。

0 意見:

Leave a Comment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