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與對生物地理的一些思索



今日又完成一個報告,學業上的雜務雖然接踵而來卻不緊迫,得以讓我喘息,但卻也讓自己提不起精神去面對論文進度全無進展的現實。或者明天該與老闆溝通一下了。數不清的報告、作業、考試,有的迎刃而解,也偶有失蹄,但卻似乎全事不關己似地,只因總覺得還有時間;天知道我之前已經耗去多少青春自怨自艾。

最近讀了幾篇關於深海 meiobenthos 分佈模式的文章,多是在探討小尺度下的 patchiness。雖然這不會是短期內的研究主題,不過也許未來有機會接觸,而且希望能思考出一些可以應用在自己論文的小實驗。

雖然深海中整體環境算是資源均勻貧瘠的,不過對於小型生物來說,總有一些環境條件的微小變化或是偶發事件造成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造成微棲地的產生,也就是所謂 patch。對一些運動及散佈能力不佳的生物而言,這些相隔的 patch 便足以成為演化出物種多樣性的溫床。Gallucci 等人(2009)更指出,對線蟲這類小型且遷移能力不佳的生物而言,即使在小於十公分的距離內,初始發展的 patterns 一旦不同,則產生的 patches 差異可能與大範圍的物種組成差異相當。

從所讀到的一些內容,最先讓我想到的是這些 patches 當中所包含的大量少數種,有許多都只有一兩隻個體;多為異體交配的線蟲,在四周塞滿其他物種的環境下,他們要如何跨過對其微小身體而言的鴻溝去與對方相遇呢?或者這許多的少數種就隨著演化的洪流,不斷地出現又立刻消失,宛若夜空中肉眼不得見的無數流星?這個問題應該在其他物種有人討論過,也許該找些文章來看看。

另一個問題是關於我自己可能的論文主題。在深海中偶發事件與 patchiness 自然是相對重要,但在大陸棚或大陸斜坡這些淺水區呢?雖然陸源的有機物可能不虞匱乏,但加上洋流或水底波動的影響,淺海線蟲的分佈真的會是均質的嗎?或者會隨著不同物理或化學因子呈現複雜的梯度分佈(gradient distribution)嗎?那些因子又是否有哪個是比較重要的呢?然後發現很多討論線蟲生物地理的文章,不是在潮間帶便是在深海,淺海區反而相對少,是因為難以找出可以解釋的 pattern 嗎?

放些參考文獻資料,也許以後回頭看能想起:
Gallucci F, Moens T, Fonseca G. 2009 Small-scale spatial patterns of meiobenthos in the Arctic deep sea. Mar Biodiv 39: 9-25.
Gallucci F, Moens T, Vanreusel A, Fonseca G. 2008 Active colonization of disturbed sediments by deep-sea nematodes: Evidence for the patch mosaic model. Mar Ecol Prog Ser 367: 173-183.
Gallucci F, Netto SA. 2004 Effects of the passage of cold fronts over a coastal site: an ecosystem approach. Mar Ecol Prog Ser 281: 79-92.
Hogue EW. 1982 Sediment disturbanc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hallow water meiobenthic nematodes on the open Oregon coast. J Mar Res 40: 551-573.

最後,放得影片是 Madonna 在音樂劇 Evita 中的一首『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為什麼放這個?因為我很喜歡啊~而且這首總帶給我一種對未來迷惘的感覺。

0 意見:

Leave a Comment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