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葡萄—約翰.史坦貝克
Posted in 悠遊小說林 on 下午4:47 by 牧神自稱左派文青卻沒讀過『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是可笑的,這本書完全就是那類口味的作品,而且歷史的里程碑總是得朝聖一下;個人則是此次春天出版社重出新譯本後才首度接觸這傳說中的大作。由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寫成於 1939 年,正好是經濟大蕭條後不久,年代是很重要的,此書在當時受到的各種讚譽(與惡意批評)的確是實至名歸,也確實有些見解歷久彌新,但若到了今天仍在用同一套說詞只會顯得不知長進。
我不打算講太多好話,普立茲獎加上諾貝爾獎的光環使得再真誠的讚美都顯得甜膩不堪又假惺惺。是的,這的確是部傑作,而它已經完美完成它的階段性任務了。
時至今日讀起來已經感覺有些老派的文筆,特殊的重複句型與對話方式有時令人有讀錯行或跳針的錯覺,與深刻的人物描寫比較起來寫景的部份顯得有些生澀。此書若由某些愛說故事的作者來寫,多半還可以增加不少篇幅,不過顯然史坦貝克此作是有目的性的,所以書中並未仔細交代所有人的下場,也不必這麼做,只是就讓愛聽故事的人有些缺憾。
一如曾讀過許多持類似觀點的書籍,這本書也不例外,對人性有太過美好的幻想與期待。貧窮或困境或許得以使得人性美善的一面彰顯,卻同時也能讓你見到最黑暗的一面,單純不必然總是懷抱著善意,可憐之人未必均有可憎之處,但要說他們全都是純潔無暇的白紙,則又未免過於美化了。
我很想說這部作品至今仍足以映照出臺灣的景況,不過其實是千百年來人類的文明的確進步不少,但某些東西卻也是亙古不變的,而不僅僅是名為資本主義的怪獸而已。好的方向想,一直以來都有些不平之鳴;壞的方向想,上位者卻總是太忙碌,忙到沒時間聽見這些聲音,所以人們仍不斷地重蹈覆轍。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的資源分配仍是不均,這也是必然的,但何種程度的不均才能算是公平,怎樣又是太超過了呢?我無力評估世界,單以臺灣來看好了,真如書中裘德一家慘況的已經極為少見,然而批判最大聲的或說懂得去爭取的,往往是廣大的中產階級,基本上有能力上網、上得了大學,就已經算不上無產階級了。這樣的人還滿口共產主義或左派,一直都令我忍不住發笑。
書裡刻畫的情境真的算不上最糟,最慘的狀況是喊不出聲成不了故事的,因為你甚至沒有時間去反芻品味那些。除了讀書,也許真該放下書本或智慧型手機出門實地觀察,別老是去進步方便的地方旅行,當然也不必非得涉險,只要稍微差一些就好、不那麼便利就好,就足以看見階級仍無處不在,旅客與當地住民,如此這般。
書封圖取自春天出版。我喜歡這樣簡單又漂亮的封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