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基因與科學教條


本週的 Nature 發佈了一則震撼全球生醫學界的文章。一直以來關於紅酒會增長壽命之類的研究,大多與一個稱為 Sir2 的 histone deacetylase 有關,Sir2 最早發現於酵母菌,在 2001 年一篇研究發現,經過基因轉殖的線蟲在 Sir2 過表現(overexpress)後,竟然延長了百分之五十的壽命!自此開始這系列的實驗開枝散葉,成為一門顯學。而一種可以活化 Sir2 表現、常見於紅酒與葡萄內的成份白藜蘆醇(resveratrol)也炙手可熱,成為長生不老藥現實版。然而經過十年後,卻發現 Sir2 的過表現與長壽間「缺乏顯著的效應」;甚至連當初開啟這股風潮的線蟲實驗團隊所做出的結果,都已明顯不如當初顯著(此研究同樣刊載於本週的 Nature)。

其實對於長壽基因的爭論始終存在著,雖然在許多模式動物似乎都發現類似效應,但相異的結果與質疑的聲音從未斷絕過。即便如此,仍有大藥廠投入幾億美元的經費研發,甚至含有白藜蘆醇的營養品與面膜早已開始販售,用關鍵字就可以搜尋到許多強調「Sir2 基因延長壽命的效果早已獲得證實」之類的文字。本次研究可說在這個欣欣向榮的老化研究領域裡投下震撼彈,即使有人仍堅稱一切不過是「茶壺裡的風暴」,不過相信至少有幾百篇相關研究要被重新檢視過了。

更詳細的新聞可以參閱 The New York Times 這篇:Longevity Gene Debate Opens Trans-Atlantic Rift;本篇主圖亦取自於此。

藉由這次事件,我主要想談得是——科學本來就不該有所謂的教條(dogma)存在,應該說教條這個詞彙本身就已經與科學精神相違背了。所有的規則都是用來打破的,這點在生物學上尤其明顯。即使許多科學家野心勃勃地想藉由發現某個通則來一統江湖,但我們更常看到的卻是數不盡的例外;甚至連當年克里克(Francis Crick)所提出被視為經典的「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教條」(central dogma),都可以找到 Prion 的例外了。

然而常可以看到,許多國內研究者從國外大老那裡學來整套功夫後,就直接在臺灣完全複製了,不再有科學研究應有的質疑精神,後續實驗反而常常奠基於某些教條(或好聽點稱之為經典研究)。以前老闆做哪個基因現在就做哪個,頂多從那個 gene family 挖些其他同伴出來,或是換個模式物種,幾十年過去,從實驗室裡複製出許多同門寶寶,每個人做得東西都有那麼點雷同。

然後,就產生了所謂的「學閥」。

不說了,我還小,得仔細自己的羽毛才行。

0 意見:

Leave a Comment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