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妖魔化網路世界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11:57 by 牧神自從電腦開始成為家電類產品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有專家學者跳出來,然後用一種先知般的口吻要求大家不要沉迷於網路,彷彿網路是無惡不作的惡魔,打倒他才能獲得新生。而提出的論點往往不外乎……
認為網路閱讀使得接受資訊變得草率?草率的向來是讀者本身的態度,跟網路又有何干?想想你小時候被迫逼著呆坐在書桌前用功,腦裡還是在打彈珠看電視或聊天,所以,那些紙質的參考書真的讓你比較能夠吸收沉思,相較於電視上的資訊?另外,如果非得用手寫才能好好思考,用打字機、用電腦就會對創作產生不利的影響,我只能覺得你火候不夠。這些都僅是工具而已,人類的思想活動難道不是在頭皮底下那薄薄一層大腦皮質嗎?即使是在今天,你當然可以堅持仍用紙筆創作,仍爬著稿紙上的綠色格子,或是用針筆一筆一劃的刻漫畫,不過若要因此鄙視使用電腦的族群,未免也太可笑了。而講到用手機簡訊傳訊聊天,甚至僅是拜託隔壁房的人來一下,這種懶人隨時都有;用個激進點的比喻,以前貴族們的生活,難道不也是叫傭人去辦事、拿水穿衣、甚至把食物直接遞進嘴裡,所以呢?中古時代那些偉大的創作,無論音樂藝術文字科學,難道不是這些好吃懶做的貴族們搞出來的,有何必要貴古賤今?
然後,限制自己到一個「無網」的地方幾天,這樣就讓你覺得脫離網路的控制而得意起來?一週裡挑出某天不上網收信,這樣就算修正自己的網路成癮?想要制止或提倡某事,一旦提出那種某某紀念日或是關掉某某一天的活動,則這些行為將全部只成為口號,也就是除了那幾天之外,人們不再在乎那些事情,依然過著原本的生活。
另一方面,學生功課不好跟看漫畫有什麼因果關係?為什麼那些學者專家們打得,老是這些莫名其妙的標靶,電腦、電視、漫畫……這些都只是載體,它們承載著某些資訊,真正負責判斷這些資訊好壞的是讀者本身,載體是中性的、是無罪的。所謂的大師們,真正需要教育的是讀者本身的分辨能力,嚴厲禁止或者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替讀者篩選載體,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只是想速成地訂定一個標準便宜行事。其實教育小孩甚至飼養寵物也是一樣的,只餵食自己個人偏好的資訊或飼料,最後就是造就出偏食的族群;小孩並不是父母們的所有物!
所以,Google 到底有什麼用?我覺得它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必再去強記一些莫名其妙的資訊,例如XXX的首都在哪有何特產之類的,當然如果這是你的專業用久了就會自然記憶,不過一般人不需要強記這些冷知識。至於某些大師老是喜歡提人們不知道啥啥啥所以罪大惡極敗壞社會風氣,我想大概是因為 Google 讓他們不再成為某些特殊知識的專門持有者,因此生氣了吧!
主圖來自 1998 年一部傑出的試驗性動畫——『玲音』(Serial Experiments Lain),片中探討了關於網路世界的種種,雖然是十幾年前的作品,不過最近看了仍是頗有感觸,推薦給還沒看過的朋友。網路世界、動漫等等並不需要避之唯恐不及,而是要學著怎麼去使用欣賞。
舊去新來前的小聚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11:40 by 牧神昨天是許久未見的實驗室聚會,自從不需要上課以後,已經很久沒有那種一堆人(三人成群,所以三人以上對我來說就太多啦)擠在一起的時刻了。社交能力雖沒有完全退化,不過說來說去也不離那幾個主題,大多時間還是相視無言,我想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是有點無趣的。然後我還是連點菜也不會,記得以前因為這樣被唸過,也才赫然發現原來這也算都市叢林必備技能之一;可是,我就是覺得去決定那些自己並非非常有興趣的東西,是一件很煩人的事呀!
我想自己的確是比較沒有話題性的那類,大抵而言,就是可以很容易融入背景的角色。也有些人是完全不同的典型,只要出現在團體中立刻就有鶴立雞群的感覺,成為群眾的焦點,甚至讓人不惜披荊斬棘或搭飛機或殺個人只求再見一面。以前會覺得這真不公平,所以我也能夠理解許多鄉民們會在推文裡酸人互相取暖之類的,自己從前不也如此嗎?所以對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所謂成長之一,即是認清自身的平凡。
話說回來,教師這行業果然不適合我。看著一批一批的人來人往,無論是不是自己教導有方,也許有些人當真學了些東西,然而由一個不斷地別離、新血加入、重新適應的循環組合而成的人生,對我來說真的太難了些。除了沒耐心之外,一方面我也受不了聽不懂我譏諷的傢伙;各種生日、聖誕夜、謝師宴等等大小節日的聚會名目,也許讓某些人很感動,但對我個人而言大致上只有麻煩的感覺而已。不過已經在這條船上了,除了教育這行,是否還有其他更單純的選項呢?
不能總是要環境適應我們,而得試著去適應環境,是吧?主圖是可愛的藍山雀餵食一景,來自 MailOnline;就近期所見,大學教育彷彿真的剩下餵食功能了,吃飽了拍拍翅膀兩不相欠。
悼今敏監督
Posted in 一些五四三 on 晚上11:35 by 牧神有些人,我們總是認識得太晚。在 8 月 24 日早上 6 點 20 分,今敏導演離我們而去,留下未完成的『夢みる機械』(做夢機械)。
初次接觸這個名字,是弟弟從自己收藏裡翻出『千年女優』DVD,並強調這位導演的作品絕對值得一看。雖是得獎之作,不過可能因為題材不是我個人所偏好的,還算喜歡,但說實話還沒到入迷的地步。隔了一陣依著推薦看了『妄想代理人』,雖然是電視動畫,畫面細緻度不能與劇場版相比,不過那種狂想式的敘事,配以虛實交錯的刻劃方式,確實地吸引了我,也讓我真正將這個名字刻進腦海中。然而果真造化弄人,原以為金敏導演仍然年輕,雖然作品不算多但總也一部接著一部,因此總輕輕略過那幾部作品,總想著以後再看就好,總覺得還有時間。
得知今敏導演過世,快速地補完了『藍色恐懼』(PERFECT BLUE)、『東京教父』、『盜夢偵探』(パプリカ、Paprika)。前兩部雖覺得不賴,但可能也是題材的關係並沒有激起我多少共鳴,卻已經可以從中找到那種商業作中遺失已久的大膽創意與想像力的馳騁。『盜夢偵探』則完全征服了我,夢境與現實間的轉換流暢而不顯荒謬,尤其劇場版動畫更能描繪出那種夢境的複雜感受與細緻的符號語言,彷彿在每個畫面角落都悄悄地簽上今敏。私以為既然要以電影的方式來創作,就必須呈現出單純以文字難以企及的程度,夢境的呈現也的確是一般文字難以達成,而非得以影像表達的,這方面今敏監督絕對是做到了。
從導演的遺書(翻譯請見此)以及他自己的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導演對電影的熱愛,他也的確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動畫創作。如同他自己所言,『夢みる機械』也許已經不能稱作是今敏的作品了,不過期待 Madhouse 能帶給我們這最後一部帶有今敏味道的電影。今敏監督,對人類文化來說您的一生的確是太短了,但您的創作的確帶來了一些改變,而且是帶著轟隆巨響地確實撼動了某些部份。
主圖是『盜夢偵探』的 DVD 封面,來自這裡。
BBS 與我的糾葛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9:54 by 牧神原本預計維修一整天的 ptt 意外地提早開機了。很難想像一堆學生若沒有 ptt 要怎麼渡過漫漫長夜,雖然有點諷刺,不過從很久已前就一直是如此了,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花了大把時間在這類網路社群上;而相信這不僅限於臺灣,網路發達的地區大抵都是如此。個人不覺得這是壞事,畢竟就算沒有 ptt 人們也不會把時間用在努力生產上,頂多就是把多出的時間分配到 msn、facebook、線上遊戲等等。還是那句老調,平常人一天的「絕對工時」比想像中要短得多。
從大二開始接觸 bbs 後,這十多年來在有網路的情形下幾乎很少有哪天不上的,只是習慣上的站有所轉換罷了,這樣想想還真可怕。今天朋友才說他有個同袍即將離開,整棟建築裡熟悉的人又少了一個;聽到時驚訝地想到,其實自己在這竟然連個一起吃飯的朋友都沒有,所以我是把所謂的社交行為侷限在 bbs 上了嗎?似乎也非如此,因為早已經習慣不發文甚至不推文了,這樣的潛水行為又有何社交可言。這樣看來,人類真的是群居動物?或者只需要「身邊還有人在」的虛幻感受就夠了,實際地溝通是不必要的呢?
總之,沒有 ptt 的一天還是可以過得很自然,還有很多事情可做,所以看來我也不是真的需要每天上線,只是順道接收一些因為平常不看新聞漏接的訊息罷了。不過昨晚看到網友說 ptt 停機將造成隔天新聞媒體無事可報,真是既諷刺又好笑;至今仍搞不明白為什麼那種 24 小時的新聞台有辦法生存,一天裡真的能有那麼多腥羶色的消息可以披露嗎?
不過既然已經開機了,那就……上去看看。主圖是每天都需要的好朋友——Nally,用了就覺得自己以前怎麼能忍受其他那些難用的軟體。
守財奴的喃喃自語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下午6:54 by 牧神終於,稍微脫離了點彈盡援絕的窘境,這次將近半年沒有薪水入賬,說明擺些閒錢在身邊還是很必要的。一直以來都覺得那種有點小錢就急著投資利滾利好淨賺更多是有點危險的行為,這次真的多虧自己守財奴的癖性才熬過困境,比較麻煩地是一些轉帳出問題得補繳就是了。
其實印象裡自己從小到大好像很少為了錢而傷腦筋,一方面當然是自己慾望少,即使小學時遠足日同學買了一堆紀念品,我卻常常連飲料錢都捨不得掏出來,然後把帶出門的完整兩百元新鈔帶回家。另一方面大概是天生的松鼠行為,總是有把物資貯存的習慣,而且一批沒用完絕不另存副本以免佔據空間,所以抽屜裡那盒一打裝 2B 鉛筆會跟著我南征北討,用了近十年才即將全部用完(當然中途曾補了半打進去,而且當中有幾年幾乎不怎麼寫字就是了;另外有良好使用習慣的話會發現,一支完整的鉛筆其實要寫到完並不容易)。
總之,這種有點荒唐的習性讓我渡過這段危機,但消耗掉的存款卻很難補回來,反而有錢後就有了想買些奢侈品的慾望(其實也不過多了幾張小朋友而已,窮人們的擔憂還真可悲)。相較於從前工作那段時光,現在還真是典型窮酸秀才的生活,這半年來社交娛樂的花費近乎於零,連買書都少了(可以注意到最近讀得小說多半是舊書重閱)。身為一人飽全家飽的「單身貴族」,似乎對自己好是應該的,不過畢竟收入有限,仍在計算這幾年的潛在花費,大抵畢業後會立即一文不名吧。
圖片是暴雨前的麥田,原本想找類似堆滿農穫的穀倉的照片,不過這張感覺很好,而且,其實我的糧倉距離裝滿那天還有很多的路需要走呀!
everywhere - 坂本真綾
Posted in 絲竹亂耳 on 晚上10:30 by 牧神坂本真綾出道十五周年紀念 BEST ALBUM『everywhere』,前不久入手了,還是初回限定盤,不過附的 DVD 是二區的沒辦法看。以聲優來說坂本的聲音並不特殊,算是稍微低沉的平凡中音,有時甚至可以說是有點無聊的,不過她還算頗有演技,接過各種類型的角色都有水準之上的表現。
雖然對她的配音沒有特別的偏好,但在菅野洋子的加持下,坂本真綾的歌手之路算頗為順遂,當然跟她自己長期以來的努力與潔身自愛也有關係。與配音相似地,真綾的歌聲也算是較為平實的,當然歌唱技巧絕對優秀,這裡指得是即使拉到高音處,那種具透明感的聲音仍是耐聽而不刺耳的;也因為這個緣故,這張很適合當作工作時的背景音樂,比較不會讓歌曲裡過度激動的情緒或特殊電波影響了學習效率。
以音樂精選輯來說,這張表現也算可圈可點,基本上沒什麼可以挑剔的選曲,每首歌都不錯,不過也沒有太多驚喜,當然這一部份原因是很多歌都在動畫裡聽過了。寫到這裡突然發現,所以坂本真綾小姐的行事準則是「平實」嗎(普通少女?!)?
CD 封面圖片來自日本亞馬遜。
遺漏的資訊與遺忘的焦慮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11:38 by 牧神不過脫節了也是真的,很多事情沒有天天盯著,就會像沙子一樣從指間流過。然而,要不是為了寫作或工作,其實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還有個好處,就是大多數的事情反而都是可以遺漏的,遺漏了也不會有太多傷害;三天不看新聞或許會讓人更樂觀、一個月沒追科技發展只會省更多錢、半年前沒趕上的電影會自動出現在電視螢幕上,一點都不可惜。
以上摘錄自石墨工房
最近難得看到一段敲進心坎裡的話,有點想像以前國小學寫作文時的習慣,把看到喜歡的文章剪報貼到剪貼簿裡(所以就剪了)。的確我也有一段時間深怕自己跟不上時代,於是什麼都看什麼都想學什麼都要追最新版,結果弄得自己渾身脫力還搞壞了胃口。後來終於搞清楚,自己完全不是任何方面的天才,現在也不像從前大航海時代出海到過幾個國家、看過幾本書就足以成為先知,而近來的資訊量更不是人腦能全盤吸收的程度。
於是不知何時開始不再追逐時事、不再相信預言、也不再在乎坊間那些老師們的局勢推演,反正真正的大勢所趨你很難不發現,而其他的資訊其實大多就如同時尚一般,只不過是喇叭褲與窄管褲的流行演替而已。所以雖然號稱七年沒看過電視了(在外食時店家強迫播放的部份就饒了我吧),並不覺得自己有脫離世界太多,或者這其實是樂觀過度造成的呆滯狀態?
想通之後一切海闊天空,於是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雖然仔細想想我還是耗費很多時間在 BBS 啊!總之,至少是比較像在網路上衝浪了,而非被浪花帶著跑,雖然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頗微妙。
主圖是很久已前讀過的一本書,時報文化出版 NEXT 系列的『資訊焦慮』,圖片來自時報悅讀網。NEXT 系列有陣子買得很齊,不過這本屬於現在經過甚至不會拿起來翻的類型,而且已經完全不記得當時讀過的內容了;所以避免資訊焦慮的方式就是先略過『資訊焦慮』?
七夕偶遇昔日戰友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11:53 by 牧神本來很想說自己壓根不記得七夕這回事,不過現在不但新聞、行事曆會熱情通知,甚至連一堆入口網站都迫不及待地提醒你今天是七夕=中國情人節,所以硬要說自己忘記這個日子未免太做作了。好吧~七夕就七夕,問題是那又怎樣?這些商人行銷手法即使在有情人的時候都覺得受不了了,現在甚至已經免疫到連沾點去死去死團的氣氛都懶(反正還不就想賣些印著前野與井澤騎著熊貓車的衣服)。
不過今天還是有受到一些衝擊,一早恰巧遇到碩班同學闔家回到所上拜訪。算算都七年沒見了,即使對方年紀大些加上原本就留職進修,但看著昔日同袍什麼都不缺、最大的小朋友都五歲了,還是難免感慨自己實在選了一條坎坷且前方還荊棘滿佈的道路。可是就如同我一直很自豪的(不知道有啥好驕傲的 =_=),我唸書是純興趣,再回頭給我選一次,多半還是一樣的道路吧!
是說商人的把戲也真的都老狗了,如同今天在某處看到的評語,七夕賣得也還是玫瑰花加巧克力,還有莫名俗艷的汽車旅館套裝行程,這跟西洋情人節、白色情人節、聖誕節、跨年、浴佛節……等等節日賣得不是相同的貨色嗎?難道兩個人在一起能進行的活動就只有……嗯,好像的確沒多少。
日本已經將七夕改在國曆七月七日,當天的活動之一是將願望寫在短冊然後掛在竹枝上,並加上其他飾品,稱為「笹飾り」。主圖出自『涼宮ハルヒの憂鬱』2009 年版的第八話『笹の葉ラプソディ』,圖片來自這裡,這是春日的願望:希望地球逆著迴轉、希望世界以我為中心旋轉。有為的青年們就應該許這種世界毀滅級的願望呀!
Bench 上的戰爭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11:58 by 牧神說到外行領導內行,其實不僅僅是在政府機關發佈政策時會出現而已,即使在彷彿不食人間煙火的學術界也是很常見的現象。是說學術界也是由人所組成的,所以當然一般團體組織會有的問題這裡也會有,只是人們常常會對學術殿堂抱有理想崇高的不實錯覺,所以一些黑幕被掀開後往往會因為強烈反差而使人無法接受。以下提供一些隨手抓到的小例子。
今天就直接從主圖說起,一般人對生物學的印象大概都不脫這個刻板印象:永遠是在潔白乾淨的實驗室,年輕且外貌出眾的學者們微笑地穿著整齊的實驗衣與手套,甚至還要戴上護目鏡,拿著 pipette 在吸取一些不知名的彩色液體(一定要是彩色的否則看不清楚,所以通常是用 marker 或細胞培養液之類的)。這張圖來自於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其實各大名校的生物相關系所幾乎都可以找到類似的照片。很多偏見就是從這類照片衍生出來的,真正做過實驗的人應該了解我在說什麼,不過各大學生物系招生資料上現在也幾乎都少不了這種圖了。
在見識過大專院校或研究單位的 PI 們繁重的業務工作後,其實我很能體諒有些大老或有名的學者無法抽空自己做實驗,畢竟光是各種會議、審查與演講就已經佔去大半時間,不能事必躬親也是很無可奈何。不過既然如此,就請不要插手太多實驗技術工作,常常能看到一些可笑的規定很明顯地違背實驗者的常規。
例如之前到過幾個實驗室,第一份工作常常是整理藥品清單與有毒化學物質資料;先不說藥品清單常常只有在整理的那幾天有人看,可笑地是雖然法規對有毒物質的數量管制與廢液處理有嚴格的規範,但是某些地方竟然僅有規定卻沒有協助回收清運,所以這是要各實驗室自行解決嗎?然後也不少地方會規定實驗中一定要穿實驗衣,問題是實驗千百種並不是都適合穿實驗衣,有些藥品實驗衣甚至沒有保護作用反而會加速吸收,另外像在抽風櫥裡的細胞實驗,長袖實驗衣的袖口常常是污染的最大來源。另外也有規定實驗室不可飲食,乍看之下很合理一切為了學生助理們健康著想,問題是大家常常一待就一整天,辦公桌與 bench 又在同一間,連喝個水都得跑到走廊上嗎?
凡此種種,都可以看出訂定規定者常常都沒有實際參與實驗室生活,可能只是看了某某地方有這些規定覺得不錯就直接移植到每個實驗室,徒然增加實際工作者的困擾。其實除了這些還有其他更可笑的管理辦法,例如為了鼓勵大家多待在實驗室唸書所以把辦公桌隔成 K 書中心規格等等,不過這些下次再說了。
緩步前行的感覺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11:40 by 牧神今天終於與學長碰面了,大概隔了半年沒見,不過總是擱著那麼多事。稍微討論了一下我的計畫書,果然學長先前沒怎麼看(眼神死),不過至少又有改進的動力了,雖然實驗器材與參考資料都還沒著落。今天的收穫主要是多了一個新方向可以討論,順利的話也許有幾個部份的實驗可以砍掉,如此論文主軸也會比較明確,當然一切還未定數就是了。
終於又有點持續前進的感覺了,即使是很微弱的。雖然不見得都是自己的責任,不過終究卡了很久,其實我也沒急著想畢業或衝實驗什麼的,但還是必須要有進展,心裡會比較踏實些。暑假實驗的夢想破滅,但我可還沒放棄,請給我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吧!
主圖是可愛的緩步動物(tardigrade, water bear),想到那種慢慢前行的感覺就一定是水熊寶寶呀!希望未來的實驗也有機會採到牠們。圖片來自這裡。
遠行的意義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11:18 by 牧神「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篇,感覺很多人都只愛引用前半部。其實無論古今中外,世界各國幾乎都能找到諺語或傳說故事是鼓勵年輕人多出門闖蕩的,即使是家庭觀念強烈的儒家思想,孔子也認為只要記得跟家人報備就好。
所謂遠行並不一定要非得要出國。的確我也有一些朋友大學畢業就選擇去紐澳打工,美其名自己賺自己玩,我相信這樣的經歷確實能改變對人生的看法,但別忘了這類打工都是有年齡限制的,而且往往都是單純的勞力工作,等三十歲後回到臺灣卻無一技之長,未必是件好事。也不一定非得要像所謂「壯遊」一般的格局,或是獨身去印度或非洲貧窮村落獻身才算數。當然我也有這類的朋友,跟朋友聊完機票一訂沒幾天就上飛機去了土耳其、不丹或柬埔寨;這種勇氣個人也是非常欽佩,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我心中所想的遠行是更為單純的——離開出生地,或換個角度,也就是離開父母的羽翼。離開保護傘後,你要如何自處,晚餐要吃什麼、該住哪、馬桶壞了怎麼辦、明天要考試我是否該讀書等等,一些乍看很愚蠢的問題,但是在家裡幾乎不會遇上。自己外出闖蕩,甚至只是去隔壁縣市讀書也好,而不僅僅是拿父母的錢出國遊學或旅行,那樣當然也有差異,但比不上自己打理一切。
曾經我也是個乖巧的孩子,晚上十點半沒回到家父母便報警了,現在或許仍是很幼稚但當然好得多,我想大學離家唸書絕對是一個契機。當初隨便做這種決定家庭革命是一定要的,不過一個十八歲的大孩子應該已經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不僅僅只為了離家而選擇外縣市的學校(當然他們現在仍是這樣認為)。父母必須學著放手,學著相信自己的小孩,即便他們三歲時還常常摔個四腳朝天、五歲時吃飯還是撒得滿桌。
也許,再過些日子,我也該好好想想,還有哪裡可去。
圖片來自 Bahrain Bird Report。喔,我當然看到了那些美麗的鳥類圖片,不過個人比較喜歡這隻糞金龜,而且你知道的,出門總得帶個便當之類的。
Come Sail Away - Styx
Posted in 絲竹亂耳 on 下午6:38 by 牧神這次想分享的音樂是冥河合唱團(Styx)發表於 1977 年的『Come Sail Away』。雖然生不逢時沒有搭上 Styx 活躍的時期,不過無意間收到他們一張精選,立刻就瘋狂愛上這首歌;當然其他的著名曲目如『Babe』、『Mr. Roboto』等也都是經典,不過這首歌曲展現出的那種特殊航行感與音樂的繚繞感仍是最讓我共鳴的。當時這首歌的主唱 Dennis DeYoung 的聲音剛好是我喜歡的類型,他後來單飛發展成果不俗,在臺灣也算頗有名氣。
這裡放的音樂影像無論就衣著、舞台表現、音響效果來看,可能都有些過時了;但是歌曲中帶得那股力量,那種充滿希望的旅程之始,相信仍是足以打動人心的。YouTube 上還可以找到許多不同年代的現場演出,都值得一看,這裡放上這部僅是因為他的唱法最接近 CD 原版本。
別當漂流木
Posted in 關於愛情 我說 on 凌晨12:36 by 牧神看到這個 Tag,應該就可以知道,我又要來養標籤啦……orz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不過今年生日很意外地,有向我道賀的竟只有兩位人妻。其他朋友會不記得這個日子我完全不在意,畢竟我很樂意低調地渡過這個日子,而且人一旦過了一個年紀會不想記得(然後一定會記得得加一了)自己的生日是很自然的情形;讓我訝異地是那兩位竟然還記得我的生日,即使一位是以手機簡訊、另一位以離線訊息這兩種有點疏離的方式來表達。
自然,我已經離那個容易會錯意的年紀很遙遠了,這種突然想到隨手一發的訊息實在不代表什麼,尤其現在電腦裡灌滿各種會隨時提醒你注意事項的各種軟體。不過在遙遠的過去,的確曾經有過那麼個 naïve 的時期,即使明知自己存在感薄弱,仍帶著些自我膨脹和大批過於敏感的感受器,隨時在接收外來的正面能量。
在跌倒過無數次、與數個原本可能成為至交的朋友決裂、經歷無數個悔恨的夜晚後,才終於恍然大悟,有些人其實就只是喜歡買保險。載浮載沉時,想隨手抓個浮木也是很合理的;而即使在承平時期,還是需要擔憂不可預知的未來,保險就是投資嘛!於是,即使明知這個傢伙看不上眼,但只要不那麼討厭,拿來當戰備存糧也是不錯的。就這樣,世界上就有了好人、工具、嗯嗯呵呵去洗澡……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別誤會,我不是要控訴什麼,根本也不該生氣,因為某些付出本來就不該妄想有回報不是嗎?動機不單純的幫助,備用的浮木,不就是各取所需而已,又有何高下之分?只是,如果一點都不在意在而立之年後仍能收到人妻們的祝福(而且還不是每個都記得),那麼,還是別當漂流木吧。
圖片是漂得很漂亮的漂流木,來自這裡。
Möbius Strip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凌晨1:43 by 牧神轉瞬間暑假已經去了一半,雖說對我而言到底有沒有假期都是個疑問,不過至少校園生活裡還是有差異的。整體看來,這個暑假除了看書進度較有斬獲之外,其餘幾乎一事無成。當然,一直以來好像都是這樣,不過一旦過了某個年紀,再怎麼不在乎也還是會對一籌莫展的現狀感到失望。
看書進度是不壞,排定的東西雖然常常無法在時間內達成目標,但是事後補完倒是都有;一天一篇 paper 的野心當然是妄想,不過一疊東西有可以察覺到的速度在減少,還是令人欣喜。連以前從未想過可以完整讀過一遍的原文書,在堅持之下還真的有唸完的一天,而且尚在邁向下一本。可是,不管看再多的東西也無法彌補沒有進度的事實,此外很久以前就發現了,藏在腦海裡的東西旁人根本不在乎,小時候的勵志故事果然是騙人的。
我不否認今天是因為某個常去殺時間的網站掛點,所以才逼著自己寫些沒營養的東西充數,果然我是那種安於某個日程表後就不擅於改變的人。
主圖是我很喜愛的荷蘭藝術家 E. C. Escher 的版畫作品:Möbius Strip II (Red Ants);感覺現在的自己就如同環上的螞蟻一般,生活在三度空間裡卻只剩一個方向能走,而且是沒有盡頭的。圖片取自這裡。
觀後浪
Posted in 星空下的呢喃 on 晚上11:25 by 牧神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論語子罕‧二十二)
記得從前讀論語時,有打心底喜好這一段而特地記下,不過當時為得是激勵自己從後浪群中殺出重圍;滄海桑田,幾經波折耽擱了一陣後,停步下來轉身四顧,卻發現自己已脫離後生的範圍。當年似乎還曾暗地裡尋思:到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那還真是不足為懼了。沒想到自己已漸漸踏入警戒區,雖不至於渾噩度日,卻也還真的一事無成。
前不久才和同期的朋友聊到,其實大家或者都會擔心,也都還承受了不少傳統束縛的壓力,成家立業這四個大字,即使表面再怎麼不在乎,私底下還是顫巍巍地時不時盯著瞧。人們經常性地會有個壞毛病,覺得從前的老賊都該死,一個個佔著茅坑不拉屎;後面的年輕人都不認真,大好青春不趕快存糧卻只顧著遊手好閒。其實,這些不就是未來和從前的自己嗎?
不過待在這文化貧瘠之處,還真的很難找出值得我心驚膽跳的「來者」,批評的話其他地方已經太多了,我只是想說,如果對你手上的工作絲毫不感興趣,那真的很難讓我有警戒心。難道說,對自己所從事的行為保持一種熱情,已經不再是驅策自己前進的必要動力了?如果只是因為沒錢了、情人跑了、找不到工作、遇到挫折、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覺得百廢待舉萬念俱灰,那麼每天來實驗室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呢!
主圖來自這裡。雖然配上這個主題似乎有點用得不倫不類,而且還得先看過『草莓棉花糖』(苺ましまろ;苺乱扔)加上對各作業系統有點了解才會覺得有趣,不過反正是我的地盤我愛這張圖所以就用了。其實如果以小朋友的意象搭配這些作業系統近期的發展,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跟主題若干符合的蛛絲馬跡(硬要凹)。
百年孤寂 - 賈西亞.馬奎斯
Posted in 悠遊小說林 on 凌晨12:01 by 牧神距上次閱讀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已事隔多年,說實話忘卻的不僅是枝節而已。不過最近看到許多書評,這本書和馬奎斯和魔幻寫實不斷被提及,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想批評卻又提不出一點例子的無力感十分擾人,終於下定決心又重讀了一遍。隨著光陰虛度,對此書的心得與審視的角度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雖說我也不太記得過去看完有什麼想法),唯一我可以很確定的,就如同馬克思(Karl Marx)自陳自己並非馬克思主義者,馬奎斯應該也很想跳出來大聲疾呼自己的作品絕對跟市面上那些魔幻寫實毫無關係吧!
如同許多介紹裡提到的,魔幻寫實是「一種現實的延長與加工」,它的敘事基礎是落在現實之上的,那些看似荒謬的情節,其實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甚至更加荒唐滑稽的案例。雖說藝術界的「超現實主義」是魔幻寫實的起點,不過兩者根基完全不同,超現實主義著重於潛意識、夢境、幻覺,而魔幻寫實不過是把某些想法具象化罷了。例如美女的致命誘惑,在書中成了死亡的氣息,而且雖然途徑與因果未必相同,卻都真的置人於死。
看到有些批評『百年孤寂』只是在記錄家族七代的流水帳,也許真是如此,不過又有多少作家能把流水帳記得如此引人入勝?我想可能有不少人被現代小說或電視劇隨意撒狗血的情節給養壞了胃口,的確『百年孤寂』一書中劇情鋪陳近乎白描,沒有什麼詭譎難解的謎團,即使那些稍許脫離現實的描寫也常常早早破哏。關於此書的介紹早已舖天蓋地,很多筆法更被借用或致敬無數次,該爆得雷可能在實際接觸這本小說前早已被炸得七葷八素,志文出版社更很貼心地附上人物介紹表與家系圖——我要先強調我是很喜歡這樣的安排,畢竟那些混亂的人名實在地影響了閱讀順暢。不過,即使你知道那些關於戀母情節的討論、即使你知道最後一切將灰飛煙滅、即使你知道每個轉角每次交談、即使你第二次第三次看這本書,它都隨著當下的情境與你個人經驗的差異而帶來不同的思緒,也是此書之所以值得一讀再讀的迷人之處。
雖然有人說邦迪亞上校(Colonel Aureliano Buendía)是全書最重要的靈魂人物,不過我個人認為邦迪亞家族就如同人類社會的許多家系一樣,其實是以女性為主軸的。易家蘭(Úrsula Iguarán)自然不用說,亞瑪蘭塔(Amaranta)、匹達黛(Santa Sofía de la Piedad)、卡碧娥(Fernanda del Carpio)、甚至透娜拉(Pilar Ternera),無一不是對整個家族的發展與未來有著深遠的影響,無論是支持或加速其崩毀,不像男人常常只會玩物喪志。當中個人最喜愛的角色是莉比卡(Rebeca),不管是她有壓力時就吃土或灰泥的癖性或是驕傲固執的性格,那種堅毅總可以在身旁某些欣賞的親友裡頭發現。
『百年孤寂』不僅僅是一個拉丁美洲家族的故事,其實世界上每個家族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員就如同邦迪亞家族中的某些角色;更可以把角度拉到國家的尺度,一塊被殖民的土地、獨裁政權的興起、資本主義的入侵、廣場上的機槍等等,凡此種種真讓人有種既視感。當然,更可以擴展到整個人類的近代史,其實,人類的一切彷彿都已在書中悄悄地演練了一遍,甚至連結局都……
封面圖片來自博客來。雖然有人對志文版的翻譯多所批評,不過個人對翻譯要求不高,而且很多地方可以靠腦補,或者說即使閱讀不成問題,許多情節原本就需要憑藉讀者的想像力來完成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