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斤稱兩的科學價值


前幾天被叫去所辦簽名,才發現原來學校每年會追蹤以學校名義發表的期刊論文,然後按照各學科的 impact factor 百分比發給獎勵金;之前雖然知道有獎金,不過覺得自己這篇文章拖很久了所以沒想申請,想不到學校自己會查。預計不久後會收到去年發表 paper 的獎勵金,有錢拿沒什麼不好,不過這種論斤稱兩算點數的方式,真的足以看出科學的品質嗎?

簽名的時候一個老師順口跟我提及,某些 screening 的研究卻因為引用次數較多而能拿較多的錢,這等於變相獎勵這類研究,而擁有實際驗證科學假說流程的實驗,卻因為需要較長的研究時間但相對投資報酬率較少,如此可能造成整個學界的研究方向偏斜。

我未必完全同意這個老師的話,但其中觀點絕對值得上位者們多加思考。雖然這種科學成果量化指標在學界已經吵很久了,不過短期看來似乎也沒有其他更適合臺灣環境的替代方案。臺灣向來就是個喜歡打分數比大小的社會,你女兒考九十我兒子就必須要一百,如果沒有實際的數據可以比較就一整個很焦慮,深怕自己輸給別人或是贏了沒被人發現。臺灣還是個不相信人的社會,所以什麼都必需要有白紙黑字的制度來規範,一旦遇到人就深信一定有黑箱作業;如此一來只能形成一個沒有彈性綁手綁腳的制度,但是偷雞摸狗的事情真的有少過?

不願意長期經營,只想要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當然不只在學界,只是如此的速食研究,真的衝進百大了又如何?科學絕對不是數大便是美,遺憾地是,這些後果可能要十幾年後無法挽回的傷害才會顯現出來。

圖片是埃及神話裡死後的心臟秤量,古埃及人相信心臟記錄了人一生的善惡,在 Anubis 調整砝碼與 Thoth 記錄後,死者就會被判定是獲得永生或是受到制裁。

0 意見:

Leave a Comment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