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 only knows—ELISA



『God only knows』是這季動畫秋番『神のみぞ知るセカイ』的主題曲,大概不會是本季我最喜歡的一首,不過作為非典型動漫歌,絕對是讓人充滿印象的。特殊的神劇曲式共分為五幕,每階段曲風不同,而且每段間沒有重複歌詞,可算是大眾娛樂裡的古典明珠。的確,以古典樂或歌劇的角度來看,這個作品深度及各方面均仍明顯不足,但是從文化推展的觀點,仍然樂見不同型式的作品出現在不同領域之內。

人們總愛排斥非我族類,這似乎是人類的通病與劣根性;所以學古典樂的瞧不起流行樂,聽流行樂的覺得古典樂太枯燥太囉唆,讀古典文學的瞧不起輕小說,看漫畫的又嫌一些經典無病呻吟、進展緩慢地讓人打呵欠。其實,那樣刻意地區分只是方便學院派人士互相劃清界線與勾心鬥角罷了,一般人堅守那種區隔是很可笑的。不管是什麼東西,我心裡一直只有兩類分野,所有的作品都散佈在兩個極端之間,那就是好東西和爛東西,不管是哪個領域都適用。好在我也不是什麼專業的評論者,所以不必有太多深入淺出的探討,只要能分辨好壞,對自己而言就足夠了。

說起來簡單,不過要是接觸過的不夠,是根本無法分辨好壞的。有人會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我卻認為如果只是看過大海就無法感受小水窪的美,那樣的鑑賞能力是有問題的,也只能表示這人看過的山海都還遠遠不夠多。例如就我個人而言,無論怎樣的創作,都比不上大自然的原創,你怎麼能跟造物主(管他是誰)拼呢?再怎麼樣優美的一幅畫或雕塑,都比不上在顯微鏡底下所看到蠕動的小小生命,一段精雕細琢的音樂,比不上大自然的蟲鳴鳥叫。人類無論在藝術或科學上,都窮極眾人畢生之力想複製或再現自然,然而即使是複製技術,都是盜用大自然的模板罷了,無中生有始終是做不到的,人類的想像力也絕非無限,仍受限於這世界的窠臼。這在看過越來越多的作品更能體會,當然,這不是說那些傑作不夠好,而是比較的基準不同罷了。

不過,接觸太多真正的經典還是有壞處的。這幾天發現一個極為優秀的藝術評論部落格——他方的他方;見解卓越,分析有力,即使不完全認同作者的意見,也必須要承認自己是完全沒有能力駁倒他的。總之,連續看了幾天他方的他方,最近在看動畫都會有個感覺揮之不去,就是不管什麼隱喻什麼內含都好淺顯呀!不過還是必需要一再強調,無論經典多麼優秀,大眾文化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整天大魚大肉是很傷身也很累人的,我們平時還是吃滷肉飯和陽春麵,象白駝峰之類的偶爾嚐嚐即可,不但平常比較輕鬆愉快,也才更能彰顯經典的雋永。

回到主題(還繞真遠呀這次),這首歌擺在眾多名作之前當然仍是遠遠不夠格稱雄,歌手的英文咬字與演繹能力也還需要改進。不過,我們樂於看到這樣的改變與嘗試,也期待能有類似的作品繼續在動漫裡出現。

結果原本只是想寫個動漫歌介紹,弄成這樣落落長的一篇……

煩人的學生會會議記錄

唉,又是抱怨文。其實我也是很討厭碎碎念時的自己,不過我平常不太跟旁人訴苦,所以這裡就當成我的秘密樹洞,吼過就算了,只是也沒泥巴可以封,反正網路上是沒有隱私的。

看著平時汲汲營營的人,在開會遇上掌權者後畏畏縮縮的一百八十度轉變,實在也是頗有趣的一件事。久違且一如往常的學生會,討論得還是那幾個不變的議題,跟去年和前年的完全相同,不過今天教授們在,所以下頭基本沒什麼意見,尤其平時幾個砲火最猛烈的,今個都乖得跟頭小羊似地。跟在社會上一樣,民意團體永遠都是被少數人拿來當成鬥爭工具,然後還美其名為民主或溝通橋樑啥鬼的。司馬昭之心。

最受不了這種事,就明明是針對某人,在場的大夥都心知肚明,然後討論時卻還是要粉飾太平:「這只是我自己突然想到的…」、「所以大家都這樣認為…」、「例如要借某儀器…」、「可能有學弟妹不了解…」。明明就是個人的問題,卻總是尋求眾人的力量來幫你解決,老是那三五個問題來來去去,就很明顯就是兩三個人有意見而已,卻總要把整個所的人集合起來拖下水,又是投票的意見才有力量,又是我們其實是為學弟妹著想……狗屁倒灶,都是為了自己不是嗎!

看見別人有糖吃就吵著要,怎麼不見別人之前的努力,永遠在等機會從天上掉下來,然後才抱怨自己只是運氣不好,就不能乾脆承認自己是實力不如人或努力不夠嗎?

長期看著這類事情,我還是很難去習慣,每次遇到還是忍不住要發火。是的,自己從前也是如此,不過這幾年來個人最大的進步,就是終於承認自己只是普通人罷了,這,真的有那麼困難嗎?承認自己的普通並不意味著就不必繼續用功,有想要的東西還是得努力才能拿到,這,不是從小在童話故事裡就一直提得嗎?

深呼吸~~今天很快就要過了。管他去死。

中華民國憲法與我


今天,是我國憲法施行的週年慶(至於我國是哪國這麼困難的問題就請別追問了)。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對人民的影響之巨,政府曾特地將這天訂為國定假日,後來不知為何,也許是發現影響好像又沒有那麼大了,總之又沒放假了。不過好在今天是星期六,所以還是放假,說明週六是比行憲紀念日來得更重要的日子。

中華民國憲法曾是大學必修科目之一,現在也不曉得如何了,總之領導人以及在上位者們在不同的時間點有不同的考量,因為某些不可說或我等凡人不能理解的理由,所以政策也是反覆修改。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簽下去就對了。跑太遠了跳回來,反正我是有修過這門課的,內容當然是忘了,從小到大上過這麼多課,除了真正有興趣或有在用的部份,大概也只記得蔣公曾看著小魚逆流而上——喔,這也許也算有在用的部份,我們寫作文時常常拿來舉例,要小朋友效法那條魚之類的。

關於憲法增修條文,同樣由於種種不可說的因素,憲法也是需要修改的。那些拿了一堆錢的傢伙總得做點事,才有題材可以吵架,讓人民覺得他們繳得稅值得。我說這不是全講出來了!

至於憲法裡說的自由地區到底是指哪呢?那是否應該有不自由地區呢?又由誰來認定呢?臺灣人不是很喜歡檢定考核之類的東西,最好還能打成績比高下,來個自由地區評比之類的認證。嗯,也許不久之後就會有的。

在這個充滿愉悅的日子裡思考這些大道理還真是讓人內心法喜充滿。所以,說到這中華民國憲法呀~嗯……還真是跟日常生活沒啥屁關係。祝大家生蛋…不!行憲紀念日快樂。至於要快樂啥?痾,這不是我能決定的了。

主圖是去死去死團(死ね死ね団)。這次的圖文可是有搭配到,絕對不是亂湊數唷!

小朋友的科學研究


今早聽到最開心的消息,一篇由英國八到十歲歲的小學生們所主筆的科學報告登上國際學術期刊 Biology Letters,作者群們來自 Blackawton Primary School。這篇研究主要探討蜜蜂利用對顏色與形狀的記憶來搜尋蜜源,雖然在過去不乏類似的實驗,不過這篇報告仍具有其獨創性與科學價值。

雖然過去也有這種類似神童的報導,不過在找到這篇報告原文後,卻推翻了我既定的刻板印象,而相信這的確是小朋友們自己的作品。期刊編輯與身旁的大人們也不簡單,文章裡保留許多小朋友的語法,證明有大人引導是一定的,但是卻沒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涉。R. Beau Lotto 為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神經學家,與小學裡的教師 Dave Strudwick 一起催生了這個研究計畫,負責指導小朋友們實驗與更重要地——科學的過程。也許當小朋友們像蜜蜂一般晃來晃去忙進忙出時,大人也順便做個觀察研究這樣。

光是看這純手工的圖表就不禁讓人感動不已,色塊用蠟筆塗,加上小朋友扭曲的蝌蚪字跡。心急的家長若是看到這樣的圖片,可能會覺得太醜而需要重新謄寫甚至電腦處理,最好再用 Photoshop 修一下;還好這樣的事情似乎沒有出現。

當然,這不會是一篇無懈可擊的科學文章,裡面很多地方如果是研究生寫出來,大概會被鞭之數十驅之別院。或許有人要酸這篇報告終究是大人合作下的產物,是的,如果沒有大人們的放手與容忍,這篇報告大概會在校慶展示完後擺在某個抽屜裡生蟲,或是直接被扭曲成老師的回家作業而改得面目全非。但還好這些都沒發生,而成了頗有指標性的科學教育案例。也許這二十五位小朋友大多不會成為科學家,不過相信這次活動至少讓他們開始懂得用科學的方法看事物,科學教育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我不太想去想像同樣的事情如果拿來臺灣做會怎樣,想必是完全不同的風情吧。

主圖來自 Wired,另外在 GAWKER 的報導附有活動影片。

漸行漸遠的友誼?


週末跟朋友們聚會。果然,大夥兒各自乘風遨遊久了,話題也開始有了差異。成家立業的,談得都是同事、國考、買房、買車、結婚、離婚;還在學校裡的,就還是實驗室、老闆、同學、發表、PTT。倒也不是有啥高下之分,不過,這道血淋淋的差異擺在眼前,實在很難叫人視而不見哪。

渡過三十大關後,紅色炸彈的警戒期也進入尾聲。除了婚喪喜慶以外平時還見得著面的,就能算是一輩子的朋友了。雖說如此,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圈與發展後,還是產生了差異,在每次碰面會時不時突然冒出來。

大學時代整天泡在一起,南來北往的人們於是有了共通的連結,四年過了,再各自跳進不同染缸裡,幾年後,原本的差異更加顯著。憑藉著即時通訊與臉書所串起的連結,僅是划過水上的浮光掠影,真正見面後,人們最常做的,還是交換情報與更新資料庫,雞婆點的還會想替單身的朋友們牽線,談得若不是年輕時那個誰誰多傻,就是近來做何消遣。講來似乎有些無趣,不過我個人是很樂在其中的;人生,不就是由閒嗑牙組成的麼!彼此間原本快繃斷的連線,就靠著這些閒聊,在杯盤交錯間再度以鎖鏈扣起,看似脆弱實則頑強的友情。

是的,我在這裡,一直都在這裡唷!快來快來約我~(羞)

主圖來自ウィキペディア

2010 富邦半馬小感


跑完啦!雖然正式成績還沒公佈,不過大約是慢去年五分鐘左右,客觀來說不算退步很多,但今年狀況相較之下是差得多了。

開跑前幾天就先來個重感冒,結果也不敢繼續練習,只好窩著狂灌熱水休息,好在開跑當日天氣溫和,不過一直到現在感冒還尚未痊癒。沒睡飽加上賽前沒好好拉筋,前半還好,雖然參賽人數沒限制而且因賽道規劃問題,所以前面五公里整個塞車,一直到過了第一個水站跟非競賽組分道揚鑣後才開始有跑起來的感覺。然後今年提供的補給品個人感覺非常之少,一直到 17.5 公里處才有食物是怎樣?雖然前半的速度還不錯,大約十五公里之後就明顯感到體力不支,也不斷有快抽筋的感覺。最後在地下道爬升處果然抽筋了,只能改成慢慢走,也破了想「跑」完全程的希望,忍著痛用練習速度撐完最後幾公里。

今年跟著一個初半馬的朋友一起報名,後來才聽說有朋友默默地跑了全馬,而且成績不俗。不過,必須要說如果不是朋友邀請報名,明年大概不會再參加富邦了。從 ING 開始,之前幾年雖然也大打廣告,不過至少算是國內盛大體育活動,馬拉松賽事該有的都有,參賽人數也才會逐年上升,上一屆的感覺也比這次好得多。這次的報名費相同,參賽的人更多了,但補給少了、安排差了、主辦單位心思似乎都只放在宣傳上。當然,一路上的啦啦隊還是很可愛,工作人員也努力地想趕上補給消耗的速度,選手們在水站的禮貌還是需要提昇(杯子亂丟就算了,我還被一杯只喝一口的飲料直接淋在腳上,連個抱歉也沒有)。

臺灣氣候溫和,柏油路遍及各處,原本就有舉辦馬拉松的優勢,而臺北富邦又更是佔盡地利之便,原本就很容易吸引人氣與媒體目光,如此優勢卻沒有好好利用其實頗可惜。

主圖來自自由電子報。我其實能夠理解主辦單位想營造出這種萬頭鑽動的熱鬧氣氛,對贊助商來說也頗有吸引力,不過,有些規則和設計還是得回歸到路跑活動本身去思考,否則遊戲是無法玩得長久的。

接下來,應該會打混個頗長一陣子吧!(挺)

洪荒年代—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的新作,我卻一直擺到書單最後才讀。是的,我正是那種會把排骨便當的排骨留到最後才吃的那種人。此書雖說是前作『末世男女』(Oryx and Crake)的姊妹作,而且內容有互通世界觀也相同,不過單獨讀哪一本也是可行的,只是你很可能無法忍受有這麼好的兩本小說卻留著一本不去讀。其實兩部作品所要傳遞的想法有微妙的不同,但『末世男女』個人是看原文,而且已經事隔多年,就不在這裡獻醜了,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的,這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說,如同愛特伍自己說的,這是科推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硬把『洪荒年代』與『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等作品相比,其實是沒什麼意義且造成誤解的,當然後兩者也是優秀的小說,但絕對不是同類型的。愛特伍之所以會堅持這件事,我相信跟她最近的作品所受到的誤解有關。記得之前搜尋 Amazon.ca 上針對『Oryx and Crake』所做的評論,就看到有讀者批評此書科幻部份過於平凡,書中的科技與各種生物,連「我兒子自己想出來的幻想生物都不如」(書評原意如此)。但是,愛特伍的作品,根本不是為了要創作出什麼神奇的幻想世界,而是要討論「真實的人」的問題呀!書中所說得各種現象、科技、生物、未來人際關係、甚至無水之洪,都是極為可能在未來的日子裡真實登場的!單純以科幻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絕對會失去不只一倍以上的樂趣。

如同在書中鼴鼠日章節所提到的,我們很容易忽略存在於我們之間的小小生物,而他們的重要性其實是毋庸置疑的。此書這類的聰慧言論不斷出現,讓生物出身的我敬佩不已,愛特伍絕對做足了功課才開始動筆,裡面的許多觀點是甚至連本科學生都不曾考慮過的。想想看,你身邊有誰在乎過線蟲,有誰在乎過腐化細菌,有誰在乎過螞蟻,而這些其實都是生態系裡非常重要的環節,至少比你我都來得重要多了。而書裡這些「基於科學事實的描述」充斥,讓我得再次強調這並非單純的科幻小說。

此書對女性的描寫更為顯著,不過當然,就是瑪格麗特.愛特伍式的,一如她其他的作品。個人很欣賞桃碧這樣的女性,如同芮恩說的:「還有桃碧,你想不到我會去找桃碧吧!她脾氣又硬,人又嚴格,可是如果你就要淹死了,抓住一壓就爛的軟東西可不成,你需要更堅固的東西。」可惜的是,這類人物通常也得等到你真要淹死了才會去想到。

另外,對於宗教的模仿,也許臺灣這類天主教集會的環境仍是一般非宗教人士較少觸及的。根據我個人的幾次經驗,『洪荒年代』對園丁會的描述其實已經合併了許多現代基督教支派對聖經的重新詮釋與新興的宗教活動等等,也就是,園丁會其實是許多倡導末世即將來臨的宗教團體的集合形象。這也是非常有趣的方向,而愛特伍甚至真的在網路上開放這些聖歌;某方面而言,這也是我最欣賞她之處,因為她永遠不會讓人覺得老套。

無水之洪的現在進行式。是的,也許可以把這本書當成末世預言之類的寫照,不過如此一來似乎拉低了愛特伍的格調。不過在看過這部作品後,也許我們都該停下來想想,人類的未來。並非地球的未來,地球不會毀滅,只是以另一種形式重生罷了。

圖片取自聯合新聞網的介紹。

無冕王而今安在?

雖然在新聞都出來後才轉貼似乎有點慢半拍,雖然我這雜草叢生的鳥地方不太可能有人來,來了多半也是看過其他地方更詳細的解說與意見後才繞來我這裡的。不過,若是什麼都用雖然可能或許打馬虎眼過去,就成不了事了;該做的事還是要做,貼個連結,圖個自我感覺良好、身體健康、媽祖保佑也好。

資深記者黃哲斌先生在他的部落格發表了一篇「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若您還沒看過,請務必前往拜讀。文裡頭那句「人生總有非賣品」,正呈現了近來已越來越少見,令人擔心是否會絕跡的,所謂讀書人的風骨。

這就是我為什麼不再看新聞的主因之一,因為我不是專業人士,或者至少沒有人能樣樣全能,很多東西看到根本無法分辨真假。因此,當新聞裡摻入了雜質而不再純粹,當報章雜誌是經過有意或無意扭曲過的,當業配新聞或置入性行銷可能充斥媒體,我們將難以辨別被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於是,因為想看更貼近真實或第一手的報導,所以我選擇自己去搜尋、去篩選,而非照單全收。

今天在某處看到這篇黃先生的大作後,第一時間就轉給一個死黨看,他也表示是初次看到原文,所以,至少我已經多傳遞給一個人知道這件事。網路的力量正是因此而生;然後,會有反駁、會有質疑,這些都是好的,如果砲口一致,只會沾染上一言堂的惡習。人多嘴雜,某方面而言卻也讓真理越辯越明。

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告訴我們,新聞上所說得並不總是等於事實,而是跟歷史一樣,都是後人重新闡述過的,因此,免不了要沾上個人的色彩。至於更進一步的,是否還有利益糾葛牽扯其中,就要靠大家自己去推斷了。我們並不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不過當接收到訊息後,我們開始懂得獨立思考,這,又何嘗不是種進步呢?

雖然是有點嚴肅的主題,不過還是召喚了大萌神與傳說中的神獸來護衛,希望那些草泥馬的種種都能被成功鎮壓。因為個人隨手亂塞的壞習慣,圖片原出處已不可考,請見諒。

備戰完畢!


最近唯一值得提的進展大概就是慢跑了,雖然感覺速度不比去年,不過基本上預定的練習進度都有達到,也算自己極少數能堅持下去的活動。剛剛跑完 12+ km,也吃飽喝足了,心情大概還沒從腦內啡的刺激下回復,還在自以為無所不能的超人狀態。摸摸脖子和髮際,總覺得有些粉粉的,拿到眼前一看是些白白的粉末,放進嘴巴才發現原來是流汗析出的鹽分,今天算是有努力沒錯……XD

一方面有朋友當作助力,即使人遠在天邊,至少能在網路上相互打氣砥礪;另一方面有馬拉松活動當作推力,鼓勵自己繼續練下去。慢跑雖然是孤單的活動,不過還是需要有些人味才能持續下去呀!現在該做的就是維持身體健康,希望今年能比去年進步一些些。

暫時沒有其他心得了,貓貓照片來自這裡,這張很有備戰起飛的感覺。

一堆「我」的文章


昨天終於又與學長討論研究計畫後,決定繼續修改方向,並持續補充相關文獻。說實話,這跟我這兩年多來所做的並沒什麼差異,於是今天再次跟老闆小吵了一下;還是跟之前一樣,他希望我儘快開始動手而不要老是只有紙上談兵,可是對我來說隨手抓些東西玩玩跟家家酒沒啥兩樣徒然浪費時間。並不是要說皇帝不急急死太監(還是說了……),可是老是拿這件事來噹我真的讓我頗為不滿。

我當然很著急,絕對是所有人當中最急的,畢竟這是我的事、我的人生,怎麼可能會看著一無進展的進度而無動於衷。不過我一點也不滿足於僅僅是畢業而已,學位要拿得無愧於心,看著這裡還在掙扎的同僚們,個人對這裡的教育方式其實頗有微詞,只是很多事情不好當面講、不好直接點破。是的,我的確認為自己落在此處是差了,但我也知道這是自找的,曾經有許多的機會擺在眼前,我卻都沒有好好把握住,所以今天的龍困淺灘完全是咎由自取(臉皮真厚還好意思自稱是龍)。但既來之則安之,還是要抓住現有的並完成階段性目標。

其實跟好友也討論過,大多數人都是急於畢業的,總覺得先拿到一紙證書接下來再慢慢累積實力。不過其實大家都清楚,一些過去沒學好的東西,你現在會再回頭去學習,還是僅是在碰到問題後哀嘆自己過去沒有好好努力,然後繼續擺爛希望會有家庭小精靈出來幫你收拾殘局?累積的過程很痛苦很漫長卻又毫無顯著成果,於是大家都想跳過這些,就像現在四處氾濫的各種評鑑考核,永遠只想知道結果,還要列表出來否則沒人有時間看。這些東西人人都在罵但是大夥兒還是急於炒短線走捷徑,累積基礎讓別人去做就好,我要直接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結果我們只能看到一些詭異的疊羅漢而已。

是的,我目前一點進度都沒有,但我知道這段時間不會是白費的。也許這也算某種自我安慰,不過在回籠後這些日子,我很確定自己慢慢重回軌道了。得在繼續堅持下去。

圖片是 Woods Hole 海洋研究所的研究船 Knorr,取自。開始接觸以後,才會知道我們輸在哪裡。

即溶咖啡與我


我還蠻愛咖啡的,每天早晨用一整個馬克杯叫醒自己。小時候因為父親堅持咖啡對成長中的腦袋有害,因此雖然因為夜讀睡眠嚴重不足(是說熬夜雖然也有害但卻沒有被堅持禁止過),卻沒什麼提振精神的方式,或許也是如此我的青少年時期才總是感覺在昏昏沉沉中度過?總之,一到大學解禁後咖啡就成了我的每日必需品。

因為過去所處的場所不同,以前也品嚐過濾紙式、虹吸式、加壓濃縮等不同高級方法煮出的佳品,不過目前是以即溶咖啡喚醒每一天。自己的經驗是,有在飲用咖啡的朋友,一聽到即溶咖啡,臉上的不屑幾乎都要滿溢出來。在先前的工作裡,曾經每天要負責泡虹吸咖啡供給老闆與其他同事,當時也被捧的飄飄然(雖然年代久遠現在手法應該已經生疏了);不過,即使嘗過那麼好的咖啡,我依然滿足於目前每天早晨的一杯即溶咖啡,為什麼?

即溶咖啡有個其他複雜方式完全無法相比的優點——它給人工作中的氣氛,而非享受的感覺。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根本成不了什麼理由,對更多人來說,能在工作中享受,甚至享受你的工作,這樣難道不更好嗎?當然,這些都對,對極了,不過即溶咖啡那種頗稀微的香氣輔以粗糙刺激的口感,作為「仕事中」的心靈告示牌,效果絕對遠勝桌上擺滿各式濾紙與咖啡器皿;對比約略等同於茶包與茶具組。

咖啡原本就是用來提振工人工作效率的飲品(壓榨肝臟潛能?),而且雖然會上癮,但又遠比毒品好得多,因此,這種東西當然就應該粗糙、漢氣(是的,你可以說這是懶惰的藉口或是某種自我安慰 XD)。當然,我從不否認,如果未來有了自己的狗窩,我一點都不介意開始弄些複雜的琳琅玩具在身旁,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以後再說。現在,在這裡,一杯普通的即溶咖啡就足夠讓我滿足了。

即溶咖啡彼此間當然也是有差異的,不同品牌自不消說,不同的添加物、甚至不同的杯具,都會有不同的顯著差異。前陣子換了個奶精品牌,整個味道完全走樣,還得耐著性子慢慢把它用完……。不過為了避免將這篇搞成即溶咖啡選購指南,還是在此打住得好。

圖片取自這裡,要找個沒商標的咖啡圖還是得費些心思。

所以,我還是不懂得收手。

因為某遊戲開放舊玩家免費玩一週,這幾天又回去重溫了一下(也就是說最近啥正經事也沒做),發現那種「小玩一下就好」的克制能力很難在我身上實現,所以,決定再次封印起來。

那種看著角色慢慢成長的魅力真的很吸引我,相較之下即時戰略遊戲對我的吸引力就不是那麼大。其實,最近甚至開始做夢,夢到自己正在教育孩子,這能夠解釋成物種傳宗接代的原始渴望嗎?XD 可是可是,可不可以只要孩子不要另一半?(廢話,當然不行,你以為那些先烈們都是傻了嗎?而且你現在連自己都養不起呀!)

這次再回去逛了一下,基本上,已經變成另一個遊戲似的,某公司還真會洗牌,明明是舊瓶裝新酒,卻總是有出人意表的突破,讓玩家一直保持新鮮感。這點的確是很多廠商都忽略的,人們要的不總是細緻的畫面、複雜的劇情、多樣化的功能等等,而是要適切地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胃口,才是成功的遊戲,只是一味滿足少數核心玩家,只會把自己趕進死胡同裡;這點,在任何商業策略,尤其是消費電子產品上,也是很實際的。

不過,既然發現自己屬於難以自我管理時間的族群,所以還是以隔絕代替自律比較實在,反正還有許多其他的消遣可以讓我浪費生命。

今天又沒圖了,小朋友還在成長中,不想拍照,又不願意隨便拿別人的圖來湊數,所以,就先這樣吧。

紅色炸彈處理原則

無論男女,人們一旦過了一個年紀,似乎總急著將自己銷出去,不過也有另外一批人,橫豎時間都過了,就索性慢慢來;很明顯,個人是屬於後者。雖說自己不在意,不過收到紅色炸彈警報則是免不了的。女孩子們還是吃虧些,有心要嫁人的多想在高齡產婦警戒線之前完成這個人生階段,因此目前也開始逼近畢業後高峰期的尾聲了。

雖然不知道何時才有機會回收,禮數還是得準備週到,所以這篇其實是個人的禮金記錄,免得自己三不五時就得到處打聽該包多少。

基本上,無論是親自來訪、電話通知、e-mail 來信甚或 msn 通告,只要有告知消息的,我大抵都會參加,而且最少也是小朋友成對前往致意,因為這表示對方還記得我這個人。不過若是僅在 Facebook 或其他半公開社群宣告,這筆錢大概就可以省下來了。不管怎麼說,如果這件事是你看重的,而且還是宴請「重要親友」,那麼一對一的邀請應該是必須的,也是展示個人基本的誠摯。

至於等級,個人只簡單分成死黨、大學同袍、同事與其他三類:死黨一律三六起跳,大學朋友因為認識超過十年,最高會到三張,其他則視情況增減一到三成。雖然目前是在蝕老本的階段,不過個人對「能持續的友情」甚為重視,尤其在已經相隔數年之久,對方還能記得自己的話,一點點心意真的不算什麼。

所以,雖然不知何時才有機會禮尚往來,雖然我也忘了自己曾經送出的詳細金額,不過每個邀請過我的人,他們名字都還是刻在腦海裡的。我想,這也是人生裡,眾多過客與朋友們之間的小小差異。

找不到堪用又不商業化的圖片,所以就只有文字了。

Nothing Compares 2 U—Sinéad O'Connor



一直想寫這位歌手,不過好像每次都錯過了,就好像我也不斷在錯過的其他種種。Sinéad O'Connor 算是我很早接觸的一位歌手,大約在剛開始碰流行樂的時候,她的幾首作品正紅,狂放不羈的言行舉止也是,依自己當時的性格,會被吸引也是再正常不過了。但還是要強調一下,雖然許多人注意到她都是因為某些爭議,可是音樂才是本體,O'Connor 的演唱功力畢竟也是由俗世認可過的。

關於撕毀教宗照片一事,有興趣的可以去 Google,介紹文章不少,YouTube 也有影片。在當時,她個人的各種行為,包括剃光頭在內,在一些保守人士的眼裡早已經是離經叛道,更不用說曾揭露自己兒時遭到虐待、在葛來美頒獎儀式上我行我素等等。Saturday Night Live 事件只是個引爆點,而且個人覺得可能算不上她最叛逆的言行,只是這次對象選錯罷了。後續她的淡出與對教宗求和的舉動,雖然許多人表示不解,不過也許這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就如同我們也不斷在後悔自己曾做過的傻事一樣;況且,她承認幼稚的部份是在撕毀肖像,而非抗議事件本身,這樣看來,她後來又再度親近宗教也不那麼奇特了。

原本在考慮應該放哪首歌,後來還是決定用了這首可能不是那麼顯著地反應出她個人特色的『Nothing Compares 2 U』,也是我初次接觸的作品。雖然這麼說,這首的確也是她的代表作,此外,隱含在深情的音符裡的,還是有 O'Connor 不容妥協的叛逆在裡頭。

選舉瘋


討人厭的選舉終於結束了,實在受夠了每天的疲勞轟炸。即使完全不看新聞,但開個首頁、吃飯時桌上擺的報紙、無意間瞥見的電視一角,全都滿載著政治人物或某某候選人的一言一行,更不用說出門街上四處散置的旗幟布條了,簡直是強暴人民選擇接收訊息的權利。讓情況更糟地,還會有不少親友藉由即時通訊的狀態訊息,甚或直接假設你也關心這些議題而強迫傾銷。

臺灣人對政治狂熱的程度有時頗令人傻眼,當然,個人接觸的不多,不太確定是否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但單從投票率與民眾的反應看來,是真有那麼點瘋狂。我似乎一直以來對選舉話題不是特別在意,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支持的對象上或不上並沒有那麼堅持,所以投票日由於過度擁擠的交通狀況,通常是選擇不克返鄉,或回去了也是廢票居多。當然,誰在位對局勢多少是有影響的,只是在臺灣這種兩大黨分庭抗禮的局面下,少數的聲音或是違反黨意的意見,基本上是不予考慮的,加上政治人物們彼此的私交與政治糾葛,侷限了「能夠成真的政策」的可能性,也減輕了在位者是誰的衝擊(換句話說,就是誰當根本不重要啦!)。

總之,接下來應該可以清淨一陣子……吧?今早看了看街道,似乎整個城市有種祭典過後氣力盡失的落寞感;有些可笑卻也有些可憐,加上一點點淒涼。結果並不太意外,雖然之前的不幸的確造成一些影響,不過看到多數人只在乎事件對選情的衝擊,讓人不禁又鐵起心腸冷眼旁觀起來。

最後,我其實很不喜歡放些太過意識形態的東西在這裡,不過這張照片實在太腐啦!!!周縣長(實在頗可愛)抱得那麼緊就算了,都要親下去了呀!然後,完全可以看出朱市長正在進行一個閃避的動作。在寒冷的天氣裡,不顧四周眾目睽睽與眾多的攝影器材,兩人打得火熱彼此間都快冒出水蒸氣了,真的好糟糕(糟糕的是你的內心吧 XD)。這麼精美的鏡頭以後看不到怎麼辦啊啊啊!(倒地打滾)

上一段純粹是個人腦補妄想,全屬虛構,並無影射任何事實的成份,請不要告我,謝謝諸位大德高抬貴手(跪)。照片來自蘋果日報。

週期性自我厭惡症候群


對最近的自己並不是很滿意,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偶爾也會有這種感覺?有時候,剛完成一件工作、看了一本書、做了某件事,似乎會自我感覺比較良好一點。至少,感覺自己稍微離米蟲的等級遠了一些。不過,最近的感覺卻是恰恰相反地。

一事無成總是令人喪氣的,即使在沒人要求的情況下,偶爾也會因為某天太晚起床而生自己的氣,不過那樣的程度和厭倦自己的無能比起來還是有差別的。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覺得待辦事項越積越多,覺得身旁的人事物都在和自己作對,甚至開始自憐自艾了起來,然後就更討厭自己而成了惡性循環。

總之,最近正處在這種狀態下。這感覺其實也沒那麼陌生,NEET 的那些日子,每天幾乎都是同樣的感受,討厭自己也討厭別人關心自己。雖然現在還是在就學中,而且剛完成新版計劃書,並不完全算一事無成,只是,當感受到認識的人開始有進展有突破時,仍是有在原地踏步的感覺。

此時該告訴(催眠?)自己的:其實我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每天仍是輕鬆愉悅的生活;別人在努力掙扎的時候通常沒注意,等人家功成名就了才來嫉妒欽羨,多醜陋……

於是,就這樣,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努力!

家裡蹲小森霧的圖取自這裡。絕望先生裡的各種人物典型套用起來還蠻方便地,不過,雖然網上一堆擷圖,真的有感覺的還頗難找。

嫌消費世代


「嫌消費世代」是這幾天聽到的新名詞(參見這裡),似乎在日本被提出不久,還有專書討論。查了一下中文的文章還不多,不過依據臺灣媒體「慢半拍卻又愛炒新議題、並喜好扭曲原意以歧視特定族群」的習性,相信這詞不久後就能在各大媒體上熱烈討論個一陣子。

這個詞彙指對消費行為極端消極的世代,他們有經濟能力,但卻不把錢隨便花在購買名牌、車子、房子、國外旅遊等這些過去世代可能會砸下重金的地方,甚至連下班後都不再應酬或參與社交活動,寧願自己窩在家裡做些不花錢的運動。而過去令人趨之若騖或是代表社經地位的名牌商品,則不再是品味的象徵,甚至可能是被蔑視的。於是,自然會有經濟學家跳出來大聲疾呼,不消費就會造成經濟低成長甚至使國家滅亡云云(我說如果一個國家會因為這樣滅亡,那表示人民本來也就不太需要它吧?!)。

初聽到這個詞,恍然大悟原來不是只有自己有這種想法,而早就成就一個世代一種流行了。不過仔細想,的確這也不是近幾年才有的現象,大約從網路流行後就已經呈現這個趨勢,後來的泡沫經濟與金融風暴只是更加助長了這種風氣罷了。

是的,又有啥好買?消費除了增加原已荷包滿滿的商人們的資產、好讓他們繼續增設血汗工廠壓榨勞工、讓經濟學者又有東西可以說嘴之外,對一般人來說,不過就是把好不容易纂來的血汗錢又投回別人手中罷了。用不到就不買,抑制消費其實才是環保的捷徑,就如同降低出生率一樣,可惜這兩個絕對有用的方案都違背經濟學原理。看看現在的各種媒體,早就成了商人宰制的狀況,各種莫名的節慶活動、各種象徵身份地位或流行的精品百貨,哪些不是被集體炒作出來的?中秋烤肉、白色情人節、已經退燒的腳踏車現象、各種名牌與 3C 精品,不想被牽著鼻子走,不吃這套的結果,就成了所謂的嫌消費世代而被當成標靶。

雖然這麼說,其實某方面而言我還是相信名牌(或品牌)的,與其花個數次買進一堆用不順手的便宜爛貨,不如一次到位(並不是指直接買最貴的,而是最合用的),相較之下所花費的並不見得比較多。不過,這當然與盲目追求名牌是有差異的,至少,不必再跟著廣告詞走,想買什麼自己決定,網路上的各種評價看看就好,反正永遠都有狂熱粉絲或匿名廠商藏身其中,實際用過、摸到才算術,其他統統是假的。所以,追根究底根本不是嫌棄消費,只是有了自己的想法罷了。

主圖是 Hermes 的火柴,喔,請別誤會,我不是對它有什麼敵意,相反地,Hermes 是我個人很欣賞的名牌,這盒火柴也很美,只是,我不會去購買它罷了。

一朝被蛇咬的膽怯


不知是否是秋天的緣故,或者月圓的關係,或是這陣子看太多戀愛向的作品了,最近突然有點多愁善感起來。

原來,我們自稱海枯石爛的感情,竟然如此易碎,只要稍加點意外就能分崩離析。當然,這裡是指穩定期以後的狀況,剛在一起時的纏繞濃到化不開又有誰能分割得了,然而陷阱卻也在此,彼時的誓言與約束又真能算術嗎?還是事後得用一時衝動來解釋一切?這些,只是更顯示羈絆的薄弱罷了。

當然,不是想輕易否定所有的情感;基本上,我還是相信愛情的,雖然這詞本身就有問題,愛情不是特定的某人某事,你要怎樣去相信它呢?只是,知道這檔事的脆弱,才會更加去細心呵護,而不是老想用些莫名的手段去挑戰或測試它。話雖這麼說,不過全無考驗的愛情,又會被當成平凡,而平凡總接著無趣,這下又成了出軌的藉口。到底要怎樣去拉這條界線呢?又或終究只能是無解的循環?

有點像在無病呻吟,卻都是真真切切遇過的窘境,當時不懂所以搞砸了,現在懂了卻未必能做得更好。所以,這是我仍在逃避的原因?或者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機會,場上人們的眼睛仍是雪亮的,分得出績優股與水餃股,僅此而已。

主圖是農曆十六的月亮,攝於入夜覓食之前。一個永遠也拍不好卻老是想拍的主題。

我在這裡唷~


還蠻常被問「為什麼會選擇這個研究題目」這類問題,簡單說的話,不過就是機緣湊巧罷了。只可惜人類的好奇心往往不因標準答案而滿足,總期待多一點特別、多一些神諭。其實選擇方向不就跟抓周一樣,眼前有啥就抓住啥,完全沒碰過、不理解或沒機會接觸的領域,又如何會投入呢?

想像力是人類的天賦,不過想像不全然是毫無邊際的,而是肇始於自身原有的經驗與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受限的。所以科幻或神怪小說裡的怪物總不脫那幾種雛型與藍本,外星人或機器人不是人形就是蟲狀,如果認識某些較罕為人知的生物,更會發現被應用的部份少的可憐。如果你認識 Onychophora、Loricifera、Priapulida、Tardigrada、Siboglinidae、海蜘蛛、奇蝦、噬菌體,或是看過一些掃描式電顯照片,或是知道形形色色寄生生物的生活史,絕對會懷疑為什麼這些點子沒被廣泛應用在大眾作品中。而現在不斷在冷飯熱炒的那個幻想世界,恐怕遠遠不及真實世界裡的精彩程度。

會走進這條不歸路,也不過就是運氣好多看了一些東西,多了解一些事實,更知道我們連蘋果表皮都還沒有摸透,就在不知不覺中越走越深了。至於朝向哪個方向,不過就是遇到某些人某些事,一環扣著一環便毫無反抗地被拖往此處。我想,大多數人會站在自己立足之處,大抵也都是同樣的因素吧?

主圖是許久前出海採到的某種藤壺,其實相較之下並不算是很驚人的收穫,不過,應該也夠唬唬人了。

網路連連看之今天你加了誰


科技來自人性,放在現代樣樣都講求效益的商業化社會來說,其實是有點可笑的,一切手段不過就是要騙你繼續掏出錢來罷了。而所謂以消費者、使用者優先的狀況,更是極為少見,有時甚至連用戶本身都忽視自己的權益,又如何要求廠商考量呢?

最近在用 iGoogle 時,時常覺得首頁預設的即時通訊欄位很礙眼,甚至還會提醒你加某人為好友;我想交哪些朋友,難道還用得著你管!這也是為什麼我持續抗拒擁有 facebook 帳號,即使我的一干好友全都靠它溝通並更新近況,我也知道這種堅持會讓自己減少不少機會與資訊。當然有人也許會說,有討厭的人加你不加他就好,也是有拒絕選項的,不過很多時候某些人在你心裡的狀態其實很微妙,而且人類不是自詡為萬物之靈,現在竟然連交個朋友都需要人工智能幫忙「建議」了,自己無法判斷嗎?真的有放不下的友人,無法靠自己去找到嗎?或是只要按個按鍵,就覺得自己又與某人拉起連結,再來有沒有繼續聯絡就不是那麼重要了?看看自己的 msn list,即使是一個一個用手輸入的朋友名單,當中都有一半是幾乎有一年以上未曾敲過訊息的。所以,我們真的還需要更好的朋友搜尋裝置?

其實在電腦作業系統也有個討人厭的設計,程式當了,就問你要不要回報,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按回報?對大多數用戶而言,回報能寫些啥?我上網、打字、看影片、畫圖……做到一半就當了,這樣的回答對程式設計師們——1.極有幫助、2.稍有幫助、3.普通、4.沒有幫助。有沒有覺得這些選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於是,我們總是用著補鍋匠拼拼湊湊弄出來的半成品,還得扭曲自己去習慣他,甚至還有人收學費來教導你習慣這些補釘呢!(喔我知道很多討厭的設定可以關掉,不過個人認為這些東西應該預設關閉,而非等人覺得煩了去想辦法關掉它。)

我如果真的想打鬼,自會去買個吉備団子來交朋友,請別再幫我隨便牽線了。

Yeah, it's Monday again!


我想我漸漸可以體會為什麼許多文化裡都有所謂的星期一症候群,無論是叫做 Blue Monday、サザエさん症候群或其他。休息了一兩天以後要重回正常軌道自然是很累,但是像我這樣無事忙的死學生,一天混過一天,基本上每天做得是相同的事,為什麼又要討厭禮拜一呢?

時間或截止日不可能因為週末而停下腳步,所以週一的確累積了較多的工作,不過這大抵只是部份原因。討厭地是得面對來來往往的臭臉人類,為什麼週一路上人這麼多呀?明明其他的平常日子感覺沒這麼擠的;去裝個水也遇到人、上個廁所也遇到人,突然想到以前朋友曾說在臺北捷運看到一堆人在車廂裡就忍不住想放個無雙,可惜現實世界裡沒這麼好的事。星期一是必修課的日子,平常不會出現的人都會加減閃現一下,連福利社便當都得用搶的否則只能陪麻雀玩沙了。

今天門板也響個不停,加上老闆那個急性子,三不五時要進來問那個誰怎麼不在我有十萬火急的事情要交代(通常都只是鳥事 =_=),想定下心來寫個東西都沒辦法。嗯,我必須要承認這個週末被我混掉了,所以現在得加緊趕工,不過這樣的工作環境實在沒有激勵人心的效果。

話說回來,既然週一大家心情都不好,那麼是否更該笑臉迎人,讓大家忘記回歸崗位的痛苦,一起攜手度過這難熬的藍色星期一呢?可惜此處不是那種熱血部落格,所以我今天還是擺了一整天的晚娘臉,順便把看得到的人都酸了一遍。

加菲與星期一的合照來自這裡

週年慶之禁不起一場陰雨


花了大筆經費,規劃頗久的週年活動,一場陰雨襲來立刻明顯少了大半人氣。鋪了半天的柏油路上(而且最後還有趕工嫌疑,路況比未整理前更糟)也是冷冷清清,我承認自己一早看到灰濛濛的天際線,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

一直以來都很討厭這類歌功頌德的活動,五年過去、十年過去,其實只對身在其中的人才有意義,或者更常是只對當下的人有意義(因為評鑑是評現在的人而非過去的)。而人類偏偏又是很容易遺忘的生物(或說很容易分心的),工作忙了、小孩大了、突然有點其他的雜務、甚至僅是今早有起床氣,那些懷舊活動就成了第一個可以捨棄的對象。於是今日的低人氣完全不意外,即使官方已經動用不少手段想多拉點人過來,想必抽獎結束後陰風陣陣的呼嘯就會貫穿整個會場吧!

遺憾地是錢已經花了,還是要有事後報告,於是一張張的簽名條、活動照片、錄影、貴賓名單、行程表等等,就成了「活動成果」。彷彿除了吃飽喝足之外,每個參與者都獲益良多,單位也鼓足勇氣準備衝向下一個十年。

今天,一如以往,只是吃得飽了點。

主圖是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在 2008 年慶祝五十週年的 Logo。網路上隨便搜尋到的週年慶看板千篇一律,多是紅色,然後不是花就是蛋糕,偶爾還放個煙火加個氣球,這是個人比較欣賞的設計,唯一較突兀的地方在於 NASA 的標籤似乎不太融入背景,這……

地球(ほし)の果て—折笠富美子



『最終兵器彼女』,雖然是 2000 年的作品,並在 2002 年就已動畫化,不過一如往常我到最近才看完。單純就動畫來說不能算傑作,雖然也該考慮電腦技術今非昔比,但原作的確是十分優秀且值得推薦,尤其對時常認為自己孤獨的現代人而言。

雖然作品名稱如此,可是不必期待有什麼驚人的戰鬥場面。本作如同它的副標題「The Last Love Song on This Little Planet」一樣,就是個小小的愛情故事,關於兩位高中生,跟外界的地動天搖世界毀滅毫無關係,遺憾地是世界並不想放過他們。也許聽來有點俗套,不過本作劇情鋪陳良好、人物互動寫實;況且無奈原本就是各種不幸當中,最不引人注意卻又最深沈最無法逃避的,甚至跟朋友訴苦都會被嫌棄小題大作。

音樂當然是動畫的亮點之一,相較於 OP、ED,個人還是最喜歡這首劇中沒有完整播完的『地球(ほし)の果て』,演唱者折笠富美子也是女主角千瀬(ちせ)的聲優。歌詞很簡單,甚至是直白到有點肉麻的,不過,有時候我們的確比較需要正中直球。

非實用野鳥圖鑑—富士鷹茄子


非常有趣的作品,我承認我是因為他機車的插圖才購買本書。

從前很愛買圖鑑,幾乎到了無論品質一上架就立刻入手的程度,不過後來一方面自然書籍大量出版,另外也發現圖鑑一旦不完整或有缺失常常就成了無法彌補的缺憾,而出錯卻又總是在所難免,便不再收集了。況且圖鑑類的書籍說實話實用性不太高,因為一般人也很難有機會看到那麼多種形形色色的生物,鳥類已經算是其中最容易吸引人的。

雖然號稱非實用,其實作為第二本鳥書而言本書非常有參考價值,惡搞的圖畫對於記憶特徵十分有幫助,甚至效果可能超過規規矩矩寫實版的圖鑑。當然,在鷸科、鶯科作者仍不免栽了跟頭,不過想光憑外表顯眼的特徵要區分所有的鳥類,原本也就是不可能的任務(突然想起之前曾聽某人聲稱鳥功強大的賞鳥人足以取代真正的鳥類學者……)。若是熟悉鳥類而能看懂書中的笑點,就會發現其實作者功力深厚,那些學名、羽色、尺寸、鳴聲、行為等等,不再只是死板板的文字描述,學術知識也能轉化成為生活情趣。

總之,這是本很歡樂的鳥書,值得所有對鳥類有愛的人收藏。圖片取自遠流博識網;將這樣的圖版毫不打折地畫上一百五十張,約略就等於本書的內容。

去你的綠豆糕


在瘋狂追動畫番一年多後,最近終於覺得自己已經看過相當比例的作品,也比較看得懂網路上的討論(以及其中所夾雜大量讓外人弄不明白的專有名詞)。

不過在看一些關於動畫的評論時,發現原來大家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還是得經過別人的檢定(人類的劣根性?),明明心得結尾掛著「一點淺見請多指教」,但只要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一定要奮戰到底,這樣難道不是很痛苦嗎?我當然很能理解對別人認同自己看法的期待,這也不僅限於某些領域,有些人更費盡心思地大量舉例或引用以佐證自己的看法,不過看過「廚」(其實就是 fan 呀~非得多弄個名詞以劃分非我族類)的定義後,剝掉那些莫名所以的原因與虛假的客觀,其實,不就是有愛與沒有愛的差別而已嗎?

別誤會,其實我很愛看這類動畫心得或劇透,總也能從中找到一些自己在觀賞過程中遺漏或忽略的某些有趣觀點。只是,在這些有趣的討論裡總少不了戰文(就觀點不同罷了),除了影響閱讀心情外,也頗替辛苦分享自己獨特觀點的朋友們抱屈。以前我也曾是如此,不管是什麼議題,非要在網路上與人唇槍舌劍至死方休,逼得別人得接受自己的偏見或是放棄不吵為止;而當時的我偏偏只有時間比人多,因此常常把別人的不計較當成是自身的勝利。現在則比較能體會從前對手們的疲憊,看到筆戰直接跳過。tl;dr.

雖然起步較晚作品又多如繁星,不過要篩選該看什麼,最簡單的方式還是上網找討論或劇透,看多了就會發現某些網友的口味與自己比較相近,再照著他們的模式去找就好。但即使是這種方式,還是偶爾會有踩雷的時候,畢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再怎麼相似的腦袋偶有不同看法也是頗正常的,那這時候該怎麼辦?摸摸鼻子就算啦~不然呢?別人又沒欠你。

沒想到自己也有寫雅量文的一天。但仔細想想,網路上每日成千上萬的筆戰,十之八九其實都來自稿紙與棋盤之爭而已。圖片是綠豆椪,請不要深究為什麼會放這個,純粹因為我比較不愛吃綠豆糕的緣故。

出國進修?


雖然最近出國留學的人口有降低的趨勢,不過藉由各項補助與合作計畫而得以出國短期進修的學生越來越多了,幾乎每個月都可以收到各種名目的出國獎學金,無論是國際會議或跨國合作,一方面這類國際合作通常也是各種評鑑考核的項目,所以各校系所也樂得鼓勵同學多多出國。但是,這樣的合作,到底成就了些什麼呢?又有多少實質的功效呢?綜觀這幾年來看到身邊的例子……

如果是請國外的學者來臺,幾乎都是為了幫忙寫文章,我們出錢他們出頭腦,或是來場所謂的國際會議,會後一起在台上拍照,然後加上會議論文集之類的東西,就成了有利的「成果」。如果是教授們出國,則多半也是參與會議,一兩天至一週的議程,從國內大拜拜轉型成國際大拜拜,到底能做什麼也不清楚。

學生出國呢?這個暑假看到幾個例子,比較好的去當地採集一些樣本,有的參加一週的會卻待了一個月,跟在地的同學到處玩,更糟一點的還涉足風化場所。而所有的這些,都是有申請補助的,事後的報告剪剪貼貼也未必有人會看。

當然,我絕對不是抨擊所有的國際合作,不可否認地,還是不斷有優秀的成果出現,畢竟上述這些僅是片面,而且不同領域習慣也不同。然而,這些是多數或少數呢?又要怎麼評定到底合作的成效如何呢?名字掛成串的科學論文,是否就是成果的保證呢?我不知道,這似乎也不是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只是即使有再多的評量考核,終究無法以單一的量尺來計數複雜的人類行為。



圖片來自這裡。登機通道,似乎連結著不同的世界。

溝裡的小朋友


最近忙著思考未來人生的方向,所以暫時也沒有多餘的心力想其他事情,部落格也只能放著生蜘蛛網或木耳,偶爾才撒些廢水,雖然說一直以來也沒有多少營養的東西就是了。

前幾天才拍下的淡水蟹,就在平常停車位置旁的水溝裡,其實之前就注意牠們很久了,也許潛意識裡這也是我買相機的原因之一?校園裡會讓我駐足的地方其實頗為侷限,不過就那麼狹隘的區域裡,會讓我想舉起相機的就計有數種花鳥爬蟲(原本想列表,但想想以後多半會漏氣,所以暫時保密一下好了)。當然,很多只是想想而已,真能碰上手上又恰好有相機然後還要拍得好,對我這手拙的傢伙而言是有那麼點困難。

小螃蟹拍完沒多久,這兩天卻發現水溝已完全枯竭了。缺水乾涸的時候,水溝裡的螃蟹們上哪兒去了呢?

八點五十九分五十九秒的打卡


學校這幾日來為了年度校慶在擴大準備,忙著挖路重鋪之類的表面修繕工作。感覺跟小學生在早晨檢查手帕衛生紙時才急急忙忙跟隔壁借的模樣頗有雷同之處,或者是如電影一般總在最後一秒才閉著眼睛把炸彈的線剪下去,其實無論剪對剪錯,提早一分鐘剪跟最後一秒剪,結果不是一樣嗎?

說起來這種擴大規模的校慶其實我也聽過不少次,反正每逢尾數是五或零就得來這麼一下,算起來也蠻頻繁的。而所謂擴大舉行除了在原本就已滿檔的行程裡再硬插幾個節目外,不外乎就是多找幾位大老或有錢有力人士前來捧場,順道邀些節目記者前來採訪,看台上的位置則要盡量擠滿人才不至於失了門面。一切務求營造出一股欣欣向榮再戰百年的氣魄,當然,真正在乎地也就是下個年度的經費會不會增加、能不能多哄幾位高中生進來。

其實校園裡的柏油路爛很久了,凹凸不平不說,幾個大拐彎加上大小快慢車爭道,意外事故從來沒少過,但常見的補救措施不過是哪裡摔車就在哪裡立個警告牌或把那裡的洞鋪平罷了。題外話,人行道更糟,不過因為很少人走所以直接被忽略了,好像也很少聽到有人抱怨。這次總算藉口「因應校慶統一工程以節省經費」,將所有的道路打掉重作,原以為至少可以撐個一年半載,結果不知為何東鋪一段西補一塊,有的路段則原封不動,尤其像我們這種地處偏遠的大樓,柏油就重鋪到門前為止,反正來賓也不會走到這麼裡面來了。所以,這是在推廣拼貼藝術或是什麼後現代意象我這蠢人無法體會?

其他太過細節的部份我也懶得罵了,什麼施工日期朝令夕改之類的,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滿腹委屈。另外,校外的馬路也挖了又填填了又挖很久了,看樣子要等選舉結束以後才會停工,然後就留下滿目瘡痍。圖片取自自由電子報,搜尋到最多的其實是某篇日本人鋪柏油路的方法,不過同樣的圖貼來貼去沒什麼意思,所以還是放上一張典型的臺灣路面圖。

鬼束女神生日快樂~


鬼束さん、お誕生日おめでとう!

今天是ちひろ女神生日,這大概是目前我唯一有辦法記得的節日,本格去年慶祝的其他節日今年都被我忽略跳過了。鬼束近來似乎只聞壞消息,希望她趕快康復且走出陰霾;雖然也覺得很難,身為同樣都是想太多的人來看。

今天特地把她的音樂複習了一遍,感動依舊沒有褪色,雖然一直有在接觸其他歌手的專輯,偶爾甚至連續幾週完全沒有開鬼束的歌來聽,不過畢竟在心裡的重量是不同的。人可以一口氣欣賞很多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不過真正的女神只能有一位,至少我是如此。

期待您的下一張專輯,更盼望您的一切,無論是身體心理或是周圍的人事物,都能好起來。將哀傷深埋心裡,再次啟航,即使被擊倒,也會再次站起來。

両腕を広げて
心を燃やして

鬼束女神照片來自官網

與友夜談


昨個兒跟朋友 msn 聊到凌晨三點,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毫無顧忌的聊天了,很有大一剛入學在宿舍徹夜談天直到東方魚肚白的感覺(然後隔天上課都在打瞌睡)。離開校園以後這種機會越來越少,不過幸虧現在是網路時代,不需要特別邀約,心血來潮兩人互相傳個訊息就很有可能欲罷不能。當然比較常見的情形僅只於「晚上好 在做啥」、「沒什麼 掛網 你呢」、「科科 還在弄實驗」,這種無意義瞎扯。

不過要是兩人都有閒,話題可就天南地北永無休止,雖然工作領域、生活圈都已經脫離很久,但因為彼此熟悉,還是很快就能接上話,即使話不投機,換個題目就是,無負擔。這大抵也是朋友會比情人好的眾多原因之一,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命題了。

歡樂的時光總是來去匆匆,很快就超越了平常就寢時間而不自知,卻也換來今天狂睡到中午。其實也有一陣子沒有睡這麼多了,想來最近的確是沒睡好。不過,只是跟朋友聊個天就足以成為偶然的小小幸福,這是因為日子太難熬,亦或幸福其實垂手可得?

主圖是 Van Gogh 的作品『Sidewalk Café at Night』。放在這裡只是因為那個情境頗符合主題,路邊小小的桌椅,總是坐不舒適桌面總不夠大那種,搭上不太吵鬧的夜色;如果可以不必透過網路,那麼如此光景應該是夢寐以求的吧!

微妙的天氣轉換


又到了季節交替的時期,秋後首度有感覺的東北季風也讓晨昏時分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浸骨的寒意,外套在塵封多時後初登場,還不免帶著衣櫥的味道。

這類天氣的壞處便是搞得啥都不想做。穿個衣服都得考慮半天,長袖太熱短袖太冷外套又要穿穿脫脫。跑步嘛~嫌風吹太冷可又沒下雨;雖然最後還是跑了,不過滿身汗還要套上外套,仍不禁猶疑了一陣。讀書嘛~開窗太冷但緊閉的密室總弄得空氣污濁,早上又總是爬不起來(換句話說就是懶)。拍照或踏青,光線也不好溫度也不對,連探頭出來活動的小動物都少了。綜合下來大概只適合發懶或胡思亂想了,難怪大家總說秋天是憂鬱的季節。

雖然抱怨一堆不過該做的事還是得做,無奈實驗構想還是連雛型都出不來,看越多文獻越覺得別人什麼都做過了、自己的格局又太小,不過仔細想想卻又好像還有很多方向值得討論。總之就是時間已過了兩週,卻連大綱都還沒出現的感覺。通常遇到這種撞牆時期,大家都是怎麼度過的呢?

栗子的圖片來自 Wikipedia。只是想找個秋天的代表,絕對不是我跟栗子們有啥過節;話說相較於糖炒栗子,我還是比較喜歡它們半掩在殼裡的天然模樣。

錢總是花在玩具上

因為男人有了閒錢就會胡思亂想,就決定花掉它讓自己靜心,所以 Panasonic DMC-ZR1 入手。開箱照就省了,大概是我脫離現實世界太久了,對那種拿著手機拍相機的舉動還是不太能夠理解。阿同一家工廠出品,不是每一台都長得一樣嗎?疊疊樂的話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鈔票疊疊樂,如果是金條疊疊樂那自然更有氣勢了。

回到主題,刻意選了台沒啥特異功能的機種,因為以前曾以學攝影為由買了可手動可外接閃燈等較複雜的型號,後來發現幾乎都是停留在 P 模式拍攝,所以這次決定把錢省下來。與其在畫素銳利度這類一翻兩瞪眼的東西上鑽營,反正銀彈或技術橫豎是比不過別人,不如把心力放在「感覺」上,拍些有感覺的照片,至於別人看了沒感覺那就是沒接收到電波,所以也不能怪我了。

工具入手,不過不知道何時才會拿出來玩,只希望這裡的照片不要老是到處去偷,一些簡單的東西隨手拍拍就可以用了。本篇沒圖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因為沒點子又不想放產品照,然後新機也還沒熱身,所以就留空吧!

Wind Climbing 〜風にあそばれて〜 - 奥井亜紀



動畫『咕嚕咕嚕魔法陣』(魔法陣グルグル)的第一代片尾曲,由奥井亜紀作詞作曲與演唱。說實話我根本沒有看過這部動畫,它在播放的時候我早已經墮入無盡的補習地獄裡了,因此這部動畫對許多人來說所含有的重大童年意義,對我個人而言並不存在。不過每次無意間在一些作業用 BGM 裡聽到這首歌,都還是忍不住放下筆仔細聽完,那種活潑歡樂而且充滿希望的感覺,即使聽不懂歌詞也能深刻感受得到。

雖然 PV 以今日的眼光看來或許有點土氣,不過我如果是小朋友一定愛死這首歌了。這部動畫的其他主題曲也都很不錯,頗值得一聽,不過個人私心還是最愛這首,在此分享給或許已在現實社會裡放棄希望面如死灰的人們。

第一隻眼的誕生 - 派克


Andrew Parker 的『第一隻眼的誕生:透視寒武紀大爆發的祕密』(In the Blink of an Eye: How Vision Sparked the Big Bang of Evolution),探討他針對寒武紀大爆發發生原因的理論。其實已經很久沒有碰科普書籍了,一方面開始步入比較專業的領域,一些記者或業餘人士所寫得科普書已經完全引不起興趣;另一方面出版速度太快,而自己又有其他想浪費時間的事務。

不過臺灣古生物相關的書籍實在太少了,所以無意間掃視到這本時有立刻抓住我的目光。其實我是很感動的,這種擺明鐵定賠錢的書竟然還有出版社願意翻譯出版,所以無論品質如何都是樂觀其成的,貓頭鷹出版社謝謝您。雖然等了很久 Stephen Jay Gould 的經典『Wonderful Life』還是沒有繁中版。

愛的鼓勵後就來批一下缺點。原作者似乎仍難以掌握科普寫作的技巧,行文太跳躍式思考,很多東西淺嚐即止,一些根本不需要提及的,提到了卻又沒說完,另一些是入門重點卻也講不深入;對古生物陌生甚至非生物領域的讀者而言,讀起來可能會很吃力。譯者的部份,翻譯名詞有許多並非常用譯法,可能這個主題對譯者本身所學與之前翻譯作品相差太大的緣故,不過書末有附上對照,算是可以接受。另外科博館出版——陳均遠等著的『澄江生物群』,相信對相關翻譯會很有參考價值。

書中的重點「光開關理論」證據主要均偏向節肢動物,其實沒有眼睛的動物門非常多。對一些同樣種類繁多的小型生物例如線蟲等,光線或視覺根本不重要,但其多樣性一點都不遜色。掠食者的理論也不適用在這些小動物身上,除了大量生殖外,他們的防禦機制(若有的話)也不見得是依靠視覺來躲避,而且相較於掠食,寄生可能更是個無法忽視的種化因素。只是因為我們對牠們的了解太少,只是因為缺乏相關化石證據(節肢動物的化石比較容易留存),不能當作無眼動物們的大爆發不存在,演化的力量不會考慮生物是不是有眼睛的。

相較於遺傳或分子生物學者們過度忽視化石與古氣象等直接證據,古生物學家的問題常常在於,化石當然是相當可靠且有用的證據,但必需謹記,化石絕對不是留下當初世界的全貌,而只是部份而已,甚至可能還包含著偏差。很多東西其實並不會被化石所保留下來,而且針對化石所做的主觀陳述常常事後都必須修正,例如奇蝦就是很好的例子。正因為化石是經過篩選後的證據,所以在依據化石做結論時更應當謹慎,並考慮那些可能無法被化石保存下來的特徵。最近一個對盲鰻與八目鰻的屍體腐敗實驗也是個很好的例證。

看過此書後更是對 Stephen Jay Gould 佩服不已。Gould 後來所提出的 Parallelism,相較之下的確比 convergence 有說服力得多,而書中一些細節也讓平衡中斷理論更顯傑出。演化不是毫無方向的,他還是受制於先天的限制,這就是 Gould 所說得三角拱肩(spandrel),但這樣的想法同樣也沒在這本書裡被妥善考慮,個人認為眼睛的演化與這個概念脫不了關係。雜七雜八批評了一堆,不過作者派克的理論其實仍是頗有趣,至少膽敢挑戰眼睛的難題就足以讓人稱讚了,而光線也或許真的在寒武紀大爆發事件中佔有一席之地。

演化,是否真的有個簡單的理論就足以陳述?至少,我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很多情況根本不是單一因子就足以造成,不過,當然,這也是演化之所以迷人之處。書封圖片取自 iRead

全體無能化的社會

不知從何時開始,臺灣人一窩蜂著迷於全方位與多功能,恨不得整個世界所有東西都可以一機搞定(問題是如果這樣,為什麼還需要那麼多產品?)。從手錶、手機等電子用品,到從未退燒過的醫藥食品萬靈丹,一瓶藥膏可以醫百病、從頭抹到腳還內服兼外用,最近這把火更延伸到學校、職場。為什麼沒有人也要求政府必須全能呢?還是大家心裡都默許他們只要負責嘴砲和開空頭支票就好?

這股風氣延燒的結果,於是我們必須要擁有永遠不嫌多的證照、考各種不同的測驗、通過無數的評鑑,每個人都要能夠飛天遁地,以各種成績與比試來證明自己。恨不得每樣東西都好像傳說中的「東榮牌超級老虎鉗」:東榮牌超級騙吉ㄟ當嘎摟西、剪鐵線、拔車輪、錮材摳、剁雞、剁鴨、剁魚、剁肉、剁粉鳥又溝剁斑鳩喔……

如此看來,似乎每個臺灣人都將成為超人,國民所得即將突破天際,諾貝爾獎拿不完,臺灣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又好像並非如此。什麼都要 all-in-one 的結果,卻是樣樣通、樣樣鬆,什麼都要有、什麼都沒有。

而據此模式發展的極致,就是 7-ELEVEN 了。小七的員工可以說是臺灣最強人種,每個都身懷絕技,結帳、打掃、影印、上貨、訂貨、打包、寄信、外送,幾乎無所不包,而且薪資還是最低的;然後還得應付一堆澳洲來的客人,隨便 Google 例子一堆。結果養出了一批什麼都要隨時隨地馬上垂手可得的群眾,不能馬上好立刻就生氣,浪費眾多資源換取不必要的方便;例如主圖的 7-ELEVEN 清境門市。為什麼好不容易上山想遠離塵囂了,卻還捨不得那一丁點的便利呢?別誤會,我當然也很喜歡臺灣的便利商店,只是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是否該考慮一下是不是真的有這種必要搞得到處都是、讓每個鄉鎮市看起來都一樣,甚至把這種模式無限拓展到其他領域。

這個主題其實還有很多想說,不過一方面版面已經夠了,另一方面該吃飯了暫時沒多少血液留在腦袋裡,所以就容許我留些哏下次再說吧!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會發現,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也能過得很愉快。

源自荷蘭、父子相傳的傳統工藝 - Ketel One

貼心小叮嚀:成年以後才能喝酒喔!

荷蘭 Nolet 家族自 1691 年來,依據保密的傳統製酒配方而得的佳釀。三百多年的歷史,代表一號銅製蒸餾器的品牌名 Ketel One,加上家族秘方,一切種種均極有神秘色彩。好在我們不必想這麼多,只管打開嚐嚐味道便是。

濃郁清晰的茴香味,無論是聞起來或含在口中,都在在展現它清新的基調;給我的感覺是雨後潮濕的溫帶草原。口感滑順,入喉完全沒有 40% 酒精應有的刺激感,可惜只能在常溫下試,相信稍微冰鎮後更能帶出其他的香氣。這瓶拿來調太暴殄天物了,不過又忍不住去想如果加點這個那個應該不錯,只是無論加什麼都忌諱加太多,否則會蓋過 Ketel One 原有的美好。

圖片取自這裡。附帶一提瓶子很美,個人也很喜歡它的酒標,大多數伏特加(尤其是俄國貨)包裝總有點廉價感,當然有時候這未必是壞事。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喝伏特加,不就只是酒精味而已嗎?又不像威士忌那般深沈多層次,而且相較之下紅酒不是有更多學問嗎?我已經忘記當時怎麼答覆的,只依稀記得對方大概聽不懂,而我其實也說不出太多大道理。只是,不過是喝酒嘛!何苦搞得那麼複雜,還要作筆記寫論文似的。相較其他酒種,伏特加這種直拳風格更符合我的個人偏好罷了,酒就應該要有酒精味,就像把自己蜷起來就可以聞到膝蓋的味道一樣。而且隨便從架上拿個兩三瓶下來對照,絕對足以顛覆伏特加口味單純的想法;至少,我還沒喝過兩種完全一樣的。

計畫書重鑄行動開始


終於論文方向算是大勢底定,不過卻也意味著計畫書要砍掉重練,若想在預期時間內畢業,算算行程還頗緊迫。雖然對自己還算有信心,也不斷提醒自己要能抬頭挺胸的離開這裡,論文品質才是最重要的,但想快點單飛的心還是時不時探頭出來呼喚著。

說實話身為研究生,我的日子還過得挺輕鬆愉快的,基本上不必負太多責任,只要管好自己的實驗,錢不算多卻也還過得去。一年級沈迷於電玩,二年級忙著看動畫,當然書是讀得不少,不過大抵也只有這點稍稍贏過別人。但回頭想想,到了三年級還一個實驗都沒做過,在一般人眼裡應該也是驚天地泣鬼神;雖不全然是自己的緣故,不過不夠積極仍是我要警覺的部份(以前老闆也這麼唸過 orz)。

總之,既然有了目標,那就飛奔而去吧!

主圖是法國的一艘研究船 Pourquoi Pas?(意思是 Why Not?),圖片取自 Wikipedia。放在此沒什麼特別的涵義,只是在看文獻時覺得很可愛。話說相較於飛機、跑車,我一直比較喜歡船,尤其身在其上才能體會,人類從未真正征服過海洋,只要她有心,隨時都能把幾千幾萬噸的船拆成廢鐵。恐怖卻又讓人著迷。

雨中練跑


我的慢跑習慣在經過了將近半年的夏眠以後,終於又開始啟動了。這段長時間的停歇除了天氣實在太熱、又非常常下雨以外,當然自己懶惰也是脫不了關係;結果幾週前下定決心要開始跑後,不是又碰到午後雷陣雨(我說今年雨水也太豐沛了點),就是剛好又有雜事得處理耽擱了。這大體也是我一直無法挑戰全程馬拉松的原因之一,一般人要撥出時間每天練習實在是很有難度,尤其這是長時間穩定的挑戰而無法短期速成的。

總之,今天原本陽光普照,結果離我開跑的時間越近天色就越難看,心裡也跟著陰沉下來。不同地是今個兒吃了秤坨鐵了心,再跳過一天這樣下去沒完沒了了,暗自決定無論如何今天一定要跑,雨水也很不給面子地開始滴滴落下。

開跑後雨勢雖沒有增大但也沒有停止的意思,操場上的人群也逐漸散去。對一個百廢待舉的身體而言,雨水的阻礙不容小覷;口裡呼吸著典型亞熱帶潮濕悶熱的空氣,身上的純棉衣物也很快地吸飽水分,每一步都因著跑道上累積的水漬而更沈重了些。不過慢跑這檔事沒有捷徑也沒有加速鍵,無論是長跑好手或是初學者,都只能依著自己熟悉的速度前進,直到達到今天的目標為止。

然後,跑完了。旁人看今天的我大概與之前沒什麼分別,只有自己知道今天又撐過了一次練習,但前頭日子也還長,也知道速度完全沒有恢復到先前的程度,只得一天又一天跑下去。圖片來自 Express & Star

2010 諾貝爾獎閒談


注意!本篇只是閒嗑牙而已,請不要對內容太過認真。我等廢柴還不到評論諾貝爾獎的程度,頂多就是叉十歲的男人只剩下一張嘴,所以酒後無事要來評論一下世界局勢,以彰顯高級知識份子不同於流俗的氣質與思緒罷了(連寫文的人都吐了該怎麼辦?)。然後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忘了時間,等發現頒獎過了一堆新聞都跑出來了,所以就省下介紹的麻煩了。

基本上這次生醫獎與化學獎都是很傳統的諾貝爾得主形象,活得夠久、貢獻雖大但已漸漸為世人所遺忘,而且很難得的兩邊研究都與生化比較扯不上關係。個人對如此安排頗覺安心,畢竟跟一些畫大餅的新潮研究相比,雖然舊的東西比較不刺激,不過對人類的貢獻是刻在石頭上,而非寫在水面上的。

相較之下,物理獎就很跳脫;2004 的研究不過六年就得獎,當然即使今年沒得獎,這個研究再過十幾二十年後拿獎也一點都不意外,不過相較之下速度實在快得難以想像。依此邏輯,也許未來也會有其他類似的年輕得主出現?話說回來三十六歲的時候我會在做什麼呢?應該不至於在路旁乞討,不過或許還是出賣勞力的工作,挖泥巴撿垃圾之類的……

文學獎不算意外,雖然並不是我熟悉的作家,曾經在書店拿起他的作品考慮良久後又放回去,這下一拿獎大概短期內更不可能考慮他的作品了。讀書人就是這副德性,講好聽點是傲氣,其實就窮酸鬼雞腸鳥肚見不得別人好,怎麼還有父母老是要小孩多讀書呢?還不如趁早收心,讓人替他尋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經。

和平獎一如往常是個政治獎項,我一直以為諾貝爾的原意應該是頒給「對和平有直接貢獻或減低對立的人」。不過今年很敏感,小的生性低調怕死,就此打住。至於經濟獎……經濟?那是什麼?可以吃嗎?

信口開河一番舒服多了。我等做冷門研究的,偶爾還是要酸一下走在流行前端的人們,才能彰顯自己超凡脫俗的氣質並維持心理健全。

主圖來自諾貝爾獎官網的和平鴿小遊戲;這網站其實資料豐富而且有不少互動性,相較於看那些沒營養的國內新聞(這的確是知識份子的劣根性,不酸一下不行 orz),還不如窩在網站前第一時間取得消息,還有發佈倒數計時真貼心。

耗在補習班的那些日子


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自己從前待過的那間填鴨式補習班老闆的名號,突然想起從前學校、補習班、家裡三分天下的日子,所有的時間都滯留在這三點,要不就正好在三點間移動。

大約從國小高年級開始就有導師的課後輔導,這些往往還是家長們強烈要求的,大體是為了減輕自己工作繁忙無力照顧孩子的罪惡感吧!至於更早以前的各種才藝班就甭說了,總之對我的人生除了浪費時間金錢以外完全沒有幫助,甚至,當初所學到現在成為嗜好留存的,一樣都沒有。掐指一算,至少有十年的光陰是如此流逝的,不禁悲從中來;當別人在享受人生唯一得以盡情玩樂的時光時,我卻盯著無敵、新超群等等的參考書測驗卷一邊聽著牆上大鐘的滴答聲度過。

到了中學階段更慘,補習班無論哪種總是上百人擠在一起,豪華點的加上空氣清淨機,普通點的就冷氣開強一點,反正就是要你打起精神唸書,人們還總是相信只要在一個環境下大家都在用功,自己的小孩子也會跟著念,然後不會變壞、考上好學校、未來一片光明。真是再蠢也沒有了。記得某補習班報名前還得簽切結書,保證被打心甘情願,然後就開始九十分以下少一分打一下的日子,那可不是一般水準的輕拍,而是無論樣貌或體型都宛如猩猩的導師拿著板子直上直下,打手心則下堂課免考,因為拿不起筆無法寫字,打屁股則等等只能歪著坐;要是運氣好打手背,呵呵,幸好我運氣沒那麼好過,要去問其他受害者了。

過了幾年,雖然我的成績一直並非頂尖但也不差,不過父母永遠都覺得自己孩子應該更聰明只是不夠努力(開玩笑我的種耶~),等到發現我完全不吃補習班這套,我爸媽開始找家教,一對一的教學總不會出錯了吧?結果還是興趣全無,物理英文數學這類完全沒有興趣的科目永遠都在補永遠都漏氣。當時學校規定兩科不及格要留級,我每個學期都是英文加數學不過,然後其中一科補考低空飛過。不過必需要澄清一下,當時的家教哥哥人非常認真,無所不用其極想讓我理解,後來也拿到米國獎學金出國深造,的確是難得的家教人才。問題絕對是在我自己,沒興趣的東西就是不想學呀!這真的這麼難理解嗎?

一直到大學以後,我才開始真正的自發性讀書,英文差但一本原文書乖乖一個單字一個單字查字典,讀得很辛苦但從不抱怨,成績還是普普但絕不放棄,只因為全都是自己喜愛的學科。結果到現在還有人在高呼大一不分系,真的很匪夷所思。因為我本身的親身體驗,我一直深信興趣是最重要的,那如果對讀書完全沒興趣怎麼辦?痾……那就不要念呀,臺灣人還是深信唯有讀書高這回事,也是很令人疑惑的。

總之,我大概不會說補習誤我一生,因為今天的結果畢竟還是自己的責任。不過,想跟那些曾與我一樣窩在補習班揮灑青春的戰友們說聲:辛苦了。

主圖來自這裡,獻給那些相信教育就是一貫化系統管理的人們。

時には昔の話を - 加藤登紀子



最近有點心神不寧,放點安定的老歌來聽聽。

無論就一般影評或個人偏好而言,『紅の豚』通常都不是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中獲得評價最高的,不過隨著年歲漸長,也確實比較能夠體會那種不那麼熱血還帶點滄桑的感覺。這該說是成長了或僅僅是更加邁向死亡一點了呢?

加藤登紀子女士不但負責劇中女主角 Gina 的配音,也包辦了這首片尾曲『時には昔の話を』的詞曲創作與演唱。之前在網路上無意間再次挖出這首歌後,偶爾便會讓它不斷循環播放,雖不至於就此心靈澄澈,至少,什麼也都可以接受了。

咖哩戰爭


是的,這是一篇抱怨文,而且如圖所示將是一篇骯髒的抱怨文。沒事就別看下去了,尤其是剛吃飽的朋友,留給我自己品嚐就好。

這兩天據說學校停水,好在我剛好有事得回家一趟,算是有躲過浩劫。而且雖然這學校三天兩頭停水跳電斷網路,這次卻有點意外的並非校方責任,只可惜還是完全沒有相關補救或通報。這也罷了,但是小小一次意外停水,卻可以讓我們瞧見高貴的人類們若是在完全沒有社會規範下,到底可以墮落到什麼程度!

搭車縱貫了整個臺灣累得要死,回宿舍後一進廁所卻差點昏倒;臭氣沖天到幾乎空氣都呈現濃郁的黃褐色了,鼓起勇氣稍微打開廁所門板向裡頭瞄一眼。嗯,周圍已經開始乾涸了,製造絕對超過二十四小時,然後很明顯絕對不是一次性產物(請不要問我為什麼,分類學算是我半個專業),到底誰能有勇氣在沒水且已有異物堆積的馬桶上正常排遺,個人完全沒辦法體會。然後三間廁所都是這樣!這什麼鬼呀!你們是幼稚園兒嗎!肛門括約肌後天不全嗎!看到苗頭不對忍耐一下去外頭有水的地方上不行嗎!我們國家的大學生(喔可能還是博士班)竟然是這種程度,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想來顧炎武先生當年可能也在路旁看到有士人隨地便溺方有此感慨。

心中百轉千迴加上數秒的內心戲(好在還沒有走馬燈),到外頭狠狠吸入幾口新鮮空氣後,閉氣闖回去每間沖他個兩三輪,順手把抽風機打開,半小時後終於恢復了一點文明的氣息(雖然還稱不上怡人)。總之,這就是我們近年來教育改革後產生的高級知識份子,當官的朋友們參考一下。

蒼蠅求婚圖來自這裡。為了避免有意外闖入的訪客正在吃咖哩,所以就不放三次元圖片了,有些東西二次元還是可愛得多。

小島 - 安卓利亞.勒維


安卓利亞.勒維(Andrea Levy)的得獎作品,無疑的是部佳作,不過卻與我原先想看的有些落差。

原先以為這會是著重在「島民」觀點的小說,後來卻發現更偏向種族與膚色議題多些。其實一直很期待找到一本探討島嶼民族性的作品,總是覺得無論是英國、日本、冰島、菲律賓、牙買加、臺灣等等,只要是那種大多數人民抬頭望向窗外就可以看見海的,或是歷史中有段時間是從海洋獲取多數資源的,總脫離不了那種可以稱之為島民性格的特色。那種有點微妙的自豪兼之自卑的感覺,因為戰勝了汪洋但同時卻又深知自己仍逃不出大海的掌握,終有成為波臣的一日。

撇開這點不談,這實在是近期我讀起來最輕鬆愉快的一本書(當然一方面也是最近啃得都太硬了),即使它所討論的議題是嚴肅的。從四個人各自的第一人稱視點來描寫二戰後的英國,個人並不討厭這種寫作方式,一來加深了各人物的描繪,也減輕了整個時代背景的沈重壓力。大多數的歧視也許並不真的都是一場暴動、一場戰爭那麼激烈,而是深埋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小角落小動作,也許格局小了,但傷害卻是更深沈更持久的。

雖然感覺上此書所談得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不過人們對於非我族類的歧視其實從未停止過,不僅僅是膚色問題,連國籍、性別、出生地、居留地、方言、家族等等都能吵,而且往往號稱自己被歧視者的歧視行為才是最嚴重的。也許我們早該拋下不切實際的大同世界想法,實際去理解人們本來就是不同的,才有機會從這些輪迴裡脫出。

打了一堆跟本書的關聯性好像很低,總之,這不是會讓人皺眉深思的小說,多數時候嘴角是帶著淺笑的。如同書裡的簡介所說得,你很難不喜歡這部小說。

圖片來自博客來。連結就不放了,不然感覺好像一直在幫他們打免錢廣告,問題是我根本沒在那買過書,博客來也沒給我獎品呀!

沒事多備份、多備份沒事


與我一起亡命天涯的 MacBook 近來有點龍體欠安,看來是染了家族性遺傳疾病——電池肥大症,預計要找天帶它去給醫生看看,就順手做了備份,這才赫然發現自己上次備份已經是一年前的事情了。

開始有自己的電腦時正逢筆記型電腦大落價的時期,加上技術的進步,規格也與桌上型電腦日趨相近,養成自己只養一部電腦的習慣(當然經濟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幸或不幸,伴我走過這些年頭的筆記型電腦雖然都出過毛病,不過卻從來沒有出現資料損毀無法拯救的情形,卻也養成我一直懶得備份的壞習慣。蘋果電腦的品質感覺的確有逐年降低,不過不得不稱讚 OS X 真的是很優秀的作業系統;管他硬碟壞軌、主機板報銷,只要還能開機一切都還有救。

雖這樣說,不過備份還是很重要的,一路走來看過太多血淋淋的例子。以前老闆三不五時會從隔壁辦公室大吼一聲「SHIT!!!」,然後就碰碰碰地跑來跟我們抱怨 WORD 又當掉把他打了幾個小時的東西全吃了,那種既不能笑又不知該如何安慰的尷尬,想必也在當時其他同袍心裡留下一些陰影。

經手的電腦最愛的還是第一代小白 iBook G3/500,用到第三年後雖然速度變得很慢,不過每次開機聽到那聲「噹~~~」,還是很興奮卻又有耐心地等著它慢慢甦醒。小白的圖片取自 EveryMac,很遺憾那時候沒幫它留影。

開個什麼會呀!


又是無意義的會議,期初會議、期末會議、臨時會議……怎麼會有這麼多會好開?有免費便當自然是不錯,這也是開會僅存的少數優點之一,當然還有消耗經費之類的。除此之外,會議就是大多數人都沒意見,少數人拿來鬥爭的工具罷了。(我怎麼記得之前已經抱怨過了類似的狀況,不過也罷,摻點新罵法就是了。)

今天的會議也不例外,討論得還是去年同樣無解的問題,有問題的人也從來不敢當面跟主事者反應,一定非要透過會議才能彰顯自己的意見其實是眾人的意見,只差沒在提案書上頭撒金粉綁絲帶;可是這問題明明跟絕大多數人一點關係也沒有。總之,會後跟幾個人討論一下,估計今年會出現的問題不超過五個,而且跟去年和前年和更早之前的都一樣,甚至連提案人大抵都沒變。所以開這會到底是為了什麼?

記得侯文詠在『頑皮故事集』一書中有一篇『我們的班會』,故事看似荒謬,其實我開過的各種會議還真的都不脫那個模式。民主的確是很沒效率的制度,而會議制度更是當中最令人髮指者;君不見立法院裡所謂民主不也是場外先打點妥當,開會什麼的只是形式而已。三張口還能成品,八張口就只能聊八卦,超過以後就成為渾沌,什麼也出不來了。

與其開會買茶壺,不如來個把某人塞進茶壺裡的下午茶派對有意義得多。主圖是『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書裡的插畫,轉自這裡;我承認今天開會時自己有這種衝動,所以整場會議其實我就在想著該怎麼把人塞進各種物品裡的花招罷了。

消失的危機感


臺灣人的生命力(或說是遺忘能力、或自欺欺人程度)的確是很驚人,經歷過幾次颱風或地震的重創,幾乎都能很快就回復過來,尤其是事不關己的時候。此次的凡納比颱風的確也對臺灣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詳細可參見維基百科,主圖也是從那裡偷來的),不過幾天的光景,地上的雜物已經清除,在外走動的人們一如往常,幾天前地獄般的景象恍若南柯一夢。

當然或許一方面這本來就是個天災與人禍頻仍的地方,又或者長期處在與鄰國劍拔弩張的氣息下,人們已經養成處變不驚的能力了。猶記得我買得第一份地圖集,是 DK 公司出版的,理所當然地它將 TAIWAN 作為國家標示,不過重點在於,它也把臺海中央標記為情勢不穩定地區(再往上一級就是戰亂地區),當時的我看到先是一愣,後來才驚覺自己到底在懷疑什麼。

的確,新聞老是不斷提醒我們還有一堆飛彈瞄準著我們、金融危機仍未遠離、低出生率即將造成種種問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使我們距離末日喪鐘響起僅剩幾秒云云;但是這些都不重要,當下的臺灣人,想得還是晚餐該吃什麼、前面左邊那個妹好正、好想要那個新出的包包、馬的明天又要報告等等。當然不是說整天杞人憂天就是好的,只是那種怡然自得的態度,搭配上看新聞時頂多出現三秒的憂慮神情,加上我們所身處的景況,頗有一種唐突的混搭感。

除非與政治議題緊密相繫,那些某某週年之類的不再受到重視。有些人會說過了就過了,重點是活在當下;問題是,當下?這些事情不是反覆在發生嗎?問題不是統統都還沒得到解決嗎?到底除了選舉之外,還有什麼議題是足以在我們的腦袋裡停留上夠長的一段時間?又或者沒看到就當作不知道才是幸福?

其實我也不確定自己想說什麼,我們大概都被壓迫太久了,無論是來自環境或人的方面,無論過去或現在。失去的危機感到底是增強了韌性,抑或降低了感受力,或者兩者皆是,大概得隨時提醒自己了。

一樣的月光、不同的夜色


要不是到學校的人變少,還真沒注意到中秋了,不過這種日子向來沒特別在意,反正十六的月亮比較圓中秋還是在十五。中秋夜在陪伴朋友的半嘆息半哀怨中度過了,對我來說,921 大地震竟然轉眼已過了十一個年頭還更讓我震驚。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我卻覺得恰恰相反,看大學班上在 921 過後突然多出好幾對就可以知道,動亂才是能讓人發現平常不起眼的對方如何顯現出過人(迷人?)之處的時候。反之,夫妻雖然常常能夠共苦,卻鮮有能長時間同甘的。大家都知道,男人有閒錢就會想偷吃。尤其在長時間的平凡日子後,所有的缺點都會被刻意地或無意地放大;原本在地震時害怕瑟縮是惹人憐愛,現在遇到蟑螂就嚎啕大哭成了一抹蚊子血。隨著時光流逝裂痕也可能越來越深,能接受(忽視?)的就繼續走下去,不能的就此別過。

隨意翻著 iCal 裡的備忘記事,赫然發現自己今年終於不再想起那些已了無意義的紀念日們:西洋情人節、白色情人節、七夕、週年、聖誕等等,甚至生日都是過了才想起有這回事,連往常習慣的祝福簡訊都忘了。所以,我終於能從過去畢業了嗎?

望著滿月只單純欣賞月色的朦朧優雅,只注意到旁邊過亮的星體而查到木星衝的存在,不再在乎是否「人團圓」。四年過去了,妳早已創造了宇宙繼起之生命,我則脫離了自責與自怨自艾的循環枷鎖;我不想祝福妳,但我可以祝福自己。

圖片取自聯合新聞網

杯盤狼藉後的落寞


其實是幾天前就該記了,不過這幾天忙著牙疼,所以……。

久違的大學同學聚會,上次和大夥兒碰面已是在去年底了。因為還帶著腫脹的腮幫子,所以沒吃到多少東西,小麥發泡飲料也不敢喝太多,不過這類集會通常吃飯什麼的都只是形式,和許久未碰面的朋友聊天才是真的。

這批人一如以往的風格直到最後一天才把時間地點敲定,反正問大家意見通常是都可以,統計半天事後還是有些人不克前往有些人突然出現,總之就是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就是了。準時到集合地點發現加上自己只有三人,聯絡後有的已經在店裡等、有的還在家、有的會晚點到、有的就此消失,好在最後還是陸陸續續湊滿十人一桌。然後就開始歡樂的一陣杯盤交錯,第三輪上菜後聊天才開始進入狀況,也比較有空欣賞酒促小姐。最後聊得好不痛快終於下決心結帳了,大家還是湊在餐廳前又意猶未盡地聊了半個小時才各自散去。

這次也順道更新了同學們的近況,又一堆人結婚了或生了,還有一些人畢業了或和我一樣仍在泥沼,好像一切都在三十歲這個檻棧突然超展開了起來。時間對人類來說果然是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存在,也開始發覺有一些人仍想掙脫傳統的枷鎖,不過或多或少的沈重壓力還是把警報越扯越響。或許再過個五年,剩下來的寥寥無幾才會進入最終單身名錄吧!

又再次充滿元氣的回到熟悉的環境裡,這年頭果然怎樣的元氣果實都比不上與老友們的一攤聚會;不過,還散會不到二十四小時,我已經開始在期待下一次了。每每在這種時刻,除了張宇唱得曲終人散,我還會想到勞倫斯.卜洛克的『酒店關門之後』(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

圖片來自博客來

濁水溪公社創業二十年特別企劃:熱門勁歌


濁水溪公社二十週年紀念專輯(Loh Tsui Kweh Commune 20 Years Project: Hits)黃金簽名限量版編號 97 入手。團員們的簽名都超醜的啦(很有濁水溪風味 XD)!小柯的簽名還有重影,字跡還沒乾就塞回去 CD 塑膠殼了。不過是還蠻爽的,原本根本沒預定到唱片行隨手拿了普通版要結帳,結果店員說還有限量版要不要換?喝!當然要,這也需要問!

沒想到從當初和朋友合唱『卡通手槍』渡過二十歲生日後至今也過了那麼久。在斷斷續續追著濁水溪公社的這段期間,最大的敗筆就是當年在唱片行看到『台客的復仇』沒有下手,一方面也是當時心態正在轉變,總之就與這張傳說的大作失之交臂了。

這張專輯電氣味頗重,個人感覺很有 Alphaville、Radiohead 等團的味道,當然是台客版本的。相較之下其實還是比較喜歡之前『藍寶石』的風格,不過這張因為是要拿金曲獎的,所以我可以原諒濁水溪的改變。尤其那首英文歌曲,聽起來有那麼點憂鬱那麼點靠北,OMG~

圖片來自官網,還沒入手的農友手腳卡緊勒。

拜拜,我最後的智齒~


大概因為發育較遲的關係,我的智齒在三十歲左右才陸陸續續冒出來;不過不曉得是因為牙床過小,或是這輩子註定與智慧無緣,總之這四個傢伙都不按牌理出牌,不是橫躺著向外暴、就是擠得旁邊的臼齒們東倒西歪。

猶記得四年多前當時隻身在外,突然間就無預警的發高燒,發現是三顆智齒同時跑出牙床後,就只好隨便找家牙醫處理。上頭兩顆都很迅速地解決了,於是那種每個人或多或少討厭牙醫的情緒也鬆懈下來,沒想到在拔右下角那顆時受到了此生到目前為止最強烈的震撼教育。

因為牙床過小,於是那顆只探出一點頭的小惡魔就被一部分下顎骨卡死了;雖然有麻醉沒啥感覺,但看著那位年輕力壯的醫師折騰了一個小時小惡魔仍不動如山,不禁有股寒氣從脊椎冒上來。最後醫師決定先鋸掉一部分擋住的骨頭,再把牙齒「分批取出」,整整折騰了兩個小時。夜裡麻藥退去後,我就嚐到了此生感受到最激烈的痛楚,只能倒臥在床上打滾,更慘地,那時候連想找個人哭訴都不知道該打給誰。

自小體弱多病加上頑皮,受過各色各樣的病痛招呼過,也一直覺得自己相較於一般人是比較能夠忍痛的。一般的發燒咳嗽嘔吐腹瀉因為父母工作忙,大多是看完醫生無論病情輕重還是得回到學校;摔破頭跌斷手也只是疵牙裂嘴扶著自己去醫務室,倒也還捱得過去,隔天又回到教室乒乓跳。不過那次的拔牙記慘況深深地烙印在腦海裡,於是抱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信念,將第四顆智齒的事情徹底拋諸腦後,直到它在今年慢慢冒出來直到無法忽視為止。

決定與其等到開始痛才處理,不如硬湊出個空檔到熟悉的牙醫那;很驚訝地,雖然有三年沒去給他看,牙醫先生還很熟悉我的近況,知道我沒時間,也立刻告訴我會馬上幫我手術。遺憾地是小惡魔跟他哥哥有一樣的劣根性,不過這次醫生很果決地集合了診所裡的人力(牙醫二名加牙助一名加我自己),用木工修邊的方式幫我把牙齒敲了出來。雖然已經三天了臉還在腫,不過這次的痛楚明顯輕了許多,只有第一天得一直強迫自己睡覺罷了。

有趣地是這幾天和一些人聊天,發現大多數人果然對牙醫都有莫名的恐懼感,而且只要動過智齒的朋友絕對都還有心靈上的傷痕存在著;其實我只是想說,可惡的智齒們,我終於打敗你們了(至於其他的小惡魔們,嗯,就人不犯我我不……)。圖片來自英國電訊報,話說用拔牙關鍵字查詢想找張不那麼血腥的圖片還頗不容易呢!

一週年啦!

轉眼間這個部落格也開滿一年了,當初原本只是想填補一下突然多出來的空白時間,現在雖然不至於沒事可作,寫網誌的習慣倒也繼續維持了下來。

這段期間並不是沒有想過要關站,甚至是把所有的文章砍除讓一切回歸原點,尤其是在和朋友討論到某些個人隱私的時候。嘛~~不過後來想想,自己一介貧民、無慾無求,就算是心裡所想的全給人知道了,那又如何?的確每個人都有些不想被別人察覺的秘密或怪癖,不過扣掉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部份,其他的一些嘴砲一些雜談,被人發現了又怎樣?看看網誌旁邊的計數器,大部分的數字都是自己貢獻的,其餘的又有一大部份是隨著強力搜尋引擎誤闖入叢林的小白兔(點進來不到一秒就關視窗了)。所以,我的秘密洩漏給多少人了呢?大概跟對著樹洞吶喊出自己的隱私而被聽到的機率相去無幾吧!

在網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還頗有內容的部落格,卻在連載幾年後突然停止,我想也許不久後這裡也會是類似的模式。大體上人們會寫網誌,不外乎那幾個因素,而投入越多總要花費更多時間經營,尤其當文字有一定份量的時候。可惜人們通常很難維持一段足夠長的時間都有空閒,隨著年紀增長、家庭或工作等等,遲早會來瓜分這些時間。對我個人而言,很多事情只要有走過就足夠了,也許到時候就在網路世界裡留下一點痕跡,慢慢地淹沒在荒煙漫草間,如同每個人未來終究得面對的那最後一步一樣。

The Structure of Evolutionary Theory - Stephen Jay Gould


花了不少時間終於將這塊磚頭啃食完畢,當然只是略讀,這麼擲地有聲的巨著(各方面而言)加上 Stephen Jay Gould(1941–2002)深厚地英文寫作功力,要精讀太花時間也超過我現在所應該或能做的。原本想在古爾德生日(九月十日)當天貼出這篇,不過畢竟還是看得不夠快,就忘記這項無謂的設定好了。

單純就篇幅而言這本書的確有瘦身並重新編輯的必要,Gould 花太多時間東拉西扯其他非演化相關議題(有些部份是頗有趣沒錯),當然這一方面也顯示出他的博學多聞,但對一般讀者而言這卻是閱讀的絆腳石;雖然他自己在書中也提到他是半刻意地把這本書寫這麼厚,以防無聊人士(尤其是創造論者)隨意挑毛病。不過仍必須要強調,只要是真正對演化有興趣的朋友,這本書仍是值得一讀的,即使你無法完全認同他的理論,光是書中所引用的一堆珍貴文獻就值得了。

第一章等於是全書的摘要,重點在提出演化理論的發展構造,正如同書皮顯示的那株 Scilla's coral。接下來的六章是整個演化學說的歷史,以 Darwin 的理論為中心並集中在早期的爭議上,這部份也是最值得一讀的部份。Gould 不愧為優秀的科學史學者,他也頗為得意地提及自己將過去重要的演化學著作全部讀完了,而且大多還是讀原文版,作為平時不太容易取得古典著作的我們而言,這裡大量的摘錄與心得都是極為寶貴的資訊。其後的第二部份則是 Gould 針對 Darwin 演化學說所提出的延伸理論,等於是他自己此生的研究縮影,有些評論其他學者的想法以及最後一章關於大滅絕的部份雖然很有趣,但不見得與全書的主旨本身相關。

Gould 雖然認同 Darwin 的學說大致上是正確的(這點很多評論都錯了,甚至不少創造論者拿他的話來證明演化是錯誤的,Gould 也在書中做出聲明),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出現,我們了解到演化裡某些部份是需要改進的。

首先選汰(selection)並不僅限於生物個體,Gould 認為選汰可以向上或向下作用到其他各階層,包括基因、細胞、同類群(demes)、物種與支系(clades)。這裡 Gould 也承認自己從前曾堅持演化僅作用在個體上是有誤的。

其次,Darwin 認為變異是沒有方向性(isotopic)且幾乎察覺不到的,不過近期遺傳學研究已經證明這是錯誤的。在某些調節基因(eg. homeobox)的突變很可能產生顯著的改變,甚至影響到整個生物體的結構。而改變的方向則常常受限於生物本身原有體制與潛能的限制(此即為 Gould 所說得 spandrel),而不僅僅受到環境的外在影響。

第三,Darwin 認為選汰壓力總是產生微小的改變,而這些微小變動會朝向最適的方向累積。Gould 則認為,選汰本身通常並不會產生變異,就如同平衡中斷理論(punctuated equilibrium)裡長期的穩定狀態(stasis);再來,改變是不會累積的,在一個物種內個體的特徵通常呈現擺盪方式改變,除非環境變動或產生新種時改變的趨勢才會固定下來。

另外雖然很多人聲稱 Gould 太過驕傲,總是認為自己的理論是革命,不過 Gould 自己在書中提到,他若是有什麼貢獻,那也是站在過去許多學者的肩頭上看而已。Gould 深信演化是複雜的,很多演化問題並無法簡單用 yes or no 來回答。他並強調因為我們到現在為止所理解的仍太少、相關證據仍不足,因此當下並不是一個提出新的演化理論的時機。

Gould 不愧是博學多聞的奇才,從歌德、尼采等早期哲學家談到近代 evo-devo、genome 的研究發展,本書雖然範圍龐雜但仍頗具可讀性。書本照片引自亞馬遜

又一個新學期之時間可不會等人


連日陰雨後終於撥雲見日的週末,不過也是新生入住的日子,可想而知討厭人群的我根本開心不起來。從另一方面看來,這也表示我又蹉跎了一年,這樣想想就更難激起什麼火花了。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了兩天,一天睡得太多,一天睡得太少。

對老闆抱怨學校又要開始人擠人了,卻被半開玩笑地回說「反正你整天都在這裡,又有什麼差嗎?」想想也是,竟也稍微釋懷了一些(只有一些而已),回想起自己當初懵懂的青澀模樣,大概也能稍微體諒點。所以,人真的非得經過那些凡此種種,才會有所成長嗎(雖說其實沒長大多少還是一樣幼稚)?先前看了不少年輕教授們對現在學生、家長與制度的抱怨,一直都是抱著感同身受的心態,這幾天卻突然恍然大悟自己從前也是如此,父母也算半個怪獸家長的存在。所以曾幾何時我也換了一種視角去閱讀這個世界,而忘記了這些所謂亂象也許只是某種必經的過程……嗎?

據說一班酒肉朋友們又快要有聚會了,我承認自己非常之期待,畢竟上次見面互吐苦水已經是去年底了,中間幾次都因時程不碰巧而錯過。老朋友的聚會已經是我僅存唯一能盡情釋放自己的場合,雖然一如往常大約會在相聚前一天才確定日子,不過至少讓撕去日曆的那刻是充滿希望的。

圖片來自 METRO,新生入住時足以媲美這台車而滿載行李的家長車輛可是比比皆是,真是大驚小怪的英國人(攤手)。

一整日的風雨,洗淨了什麼?又沖去了什麼?


颱風天,一整天好像都在被老天爺開玩笑似的,總之今天完全沒有離開學校一步,飲食全在福利社解決了。昨天原本有場難得會很感興趣的演講,也因為雨勢作罷;看樣子我是無法成為偉人了,只是因為天象不佳就足不出戶,不過,這不是原本就知道的事情嗎?

今早撐傘步行去實驗室的路上,突然湧起一股衝動想跑回去打電動,不過想想過去那段日子還是忍住了,能不顧一切地玩樂當然有趣,只是我現在還有更想做的事。除非人生真的是一帆風順,否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那種想逃避現實的時候吧?只是利用的手段不盡相同罷了。想想我離開遊戲世界也過了一整年,當中的確有時也想再回去,不見得是生活受挫時,大多只是純粹好玩而已。有些路子沒真闖過,還真不知道種種箇中滋味。

這個暑假只回過一次家,連前幾天老母難得南下來辦事都沒能去給瞧上一眼。只是想著,還有很長的路得走。颱風圖片來自中央氣象局

The Blind Assassin - Margaret Atwood


瑪格麗特.愛特伍的『盲眼刺客』;舊書重讀,不過這次是原文版(買來放在架上好久),而且距離上次看也整整過了八年。

曼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得獎作品,文字優美自不在話下,而且雖然情節繁複交錯,讀起來卻不太有負擔,只會想埋著頭一直看下去。要猜到結局並不難,但一點也不因此喪失閱讀的樂趣,而且其實作者早就不斷地在字裡行間暗示著。

Atwood 在書中模仿不同人之手寫作,這點在翻譯版很難看出效果(其實以我的英文程度很多用法也看不出所以然來)。其中大部份都是由書中的「我」、也就是 Iris 的觀點來陳述,只是一個歷經風霜的老太太與當年寫出盲眼刺客時滿腹怨懟的年輕少婦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不過不管如何,這些都是「我」的觀點,和事實有多少差距並不是讀者可以猜測得到的。另外穿插的一些新聞報導除了誤導讀者之外,也展現出由外人來看一些片段會如何呈現,不禁讓人想起我們現在在報章雜誌上所讀到的那些,又剩下多少成份還保有原樣呢?

看到一些書評認為這本書就像俄羅斯娃娃一樣一層套著一層,個人覺得這樣的比喻有趣卻有失精準。Iris 的回憶錄、書中的盲眼刺客一書、以及其所記載的科幻故事,物理結構上來說的確是彷彿洋蔥一般層層包裹,不過其實所有的這些加上那些零碎報導,說得都是同樣的故事,所有的枝節其實都離不開 Iris 與 Laura 間的羈絆,而看似全都是事實,卻又全都是被重新詮釋過的現實。

這是個陰鬱的故事,尤其一開始我們就知道 Laura 的結局,所以在看著兩姊妹小時候的互動時,總不忍注意到那些看似無關的片段都將她們推往悲劇的結末。相反地,書中書盲眼刺客的部份則似乎比較有趣,甚至連篇幅也比較精簡,因此在讀得過程中總是比較期待那個部份。但 Atwood 卻在這裡對讀者們狠狠地開了個玩笑,書讀到後半段就發現這兩個部份其實是一樣的,Laura 終究會把車開下橋去,而 Iris 也窮盡一生地以各種方式追憶妹妹來折磨自己。

Atwood 的確很擅長這種多重敘事加上時間軸跳躍的書寫,而在時空交錯之時卻又讓讀者不覺生澀,雖然後來陸續又讀過她的其他作品,不過『盲眼刺客』仍是目前為止最佳之作。如果一輩子只能讀十本小說,這本是必定該入列的,不過很幸運地,我們不必受這種限制而能讀好多好多本,即便如此,若還沒讀過『盲眼刺客』,也是時候該拿起書了。

書的封面來自加拿大亞馬遜

還是乖乖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又是討厭的季節,學生們開始返校了,四周人又開始多了起來,總覺得連空氣都變污濁了。當然,校園是公開場所,所以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不過以前就提過我很討厭人多的地方,加上學校那種每學期來來去去的例行行事曆,總讓人有鬼打牆的錯覺。

新學年意味著新成員的加入,原本這該是團體進化的好時機,不過也許是「老賊」心態使然,雖然自己剛到新環境時,也會希望快點融入,但若是原本熟悉的團體有新人,開始會覺得很厭煩。或許是肇因於過去一段不好的回憶,當初在工作時曾有帶學生的經驗;第一個還算合作愉快,彼此間相互溝通容忍,雖然偶有摩擦,不過畢竟砲口一致對老闆,同仇敵愾的機會還是較多。但是第二位就很難讓人忍受,一方面荷爾蒙作祟成天跟在女生後頭幫打雜,另一方面心思脆弱完全講不得,稍微講個兩句就一副受盡委屈的小媳婦樣;最後是以兩人形同陌路坐收。

從那之後我對人的耐心似乎就完全被磨光了,無論先前怎樣相敬如賓(冰?),只要吵過一兩次發現不對盤,幾乎就註定變成路上碰面連招呼都省略的程度。看來我果然不適合當老師呢。

這幾天也還是持續陰雨的天氣,宿舍裡一股揮之不去的霉味怎麼樣也消不掉,常常工作到一半舉起杯子要喝水就可以從靠近的手上聞到。

圖片是開牛奶瓶的藍山雀(blue tit),這些可愛的小東西在英格蘭曾被記錄有群體學習的行為,一些山雀學會咬開英式牛奶瓶的瓶蓋偷牛奶後,很快地整個族群都學會了這個技巧。圖片來自 BBC

Crying in the Rain - a-ha



『Crying in the Rain』由傳奇作曲家 Carole King 及 Howard Greenfield 共同寫成,最早是由 The Everly Brothers 演唱,並也獲得不俗的成績。不過真正令我對這首歌難以忘懷的,還是由挪威搖滾樂團 a-ha 所做的重新詮釋,不但加入雨聲雷鳴等效果音,並輔以節奏強烈的電吉他伴奏,將原本深情款款但柔軟的一首曲子,注入一股強烈的力量。主唱 Morten Harket 高亢卻溫柔的歌聲,加上極為寬廣的音域,讓他所演繹的每首歌都有其獨特且無法複製的芳醇滋味,也使 a-ha 成為 90 年代流行音樂界裡無法忽視的樂團。

A-ha 的『Take on Me』、『Hunting High and Low』等當然也都是當代的一時之選,陪伴我渡過那段蠢蠢欲動的年紀,至今也值得一再回味。

大師凋零的年代


前幾天跟朋友聊到,不少大師級學者都在近幾年辭世,感覺現在正處於大師們凋零的時期。當然在各個領域的新生代裡也有人做得很好,不至於青黃不接,不過個人覺得所謂大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資訊流通快速的結果,現代想獨占某領域研究極為困難,而其實大師們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資訊或資源的寡斷。

影音這類高科技產業這二十幾年來的確改變很大,Web 2.0 改變了人類的思考行為模式,當然也同時敲碎或捧起許多人的飯碗,大多數人真的只能苟全性命於亂世。很多行業都受到衝擊,譬如現在的攝影業界,高檔相機的售價與數位化對一般人而言不再高不可攀,然而卻變成惡性削價競爭,技術好的人易受排擠。另一方面因為高等機器便宜,所以技術好壞的差異也變小了(至少在外行人眼中,而雇主常常是外行人),剩下當然就是成本考量。

這種不分領域速食走向追求效率的結果,造成現代科學的問題之一,行銷往往被看得太重了。的確為了經費實在不得不如此,但總覺得自己還是很老派的學者觀念,認為科學應該有一分證據講一分話,胡亂吹牛的結果長遠來看會有反效果。不過我們一致的結論是,這種問題大概是無解的;文人相輕,大家總覺得別人的數據有問題,自己的模式最值得推廣。只是好好的研究常常因為比較顯眼的人出事,明明也有做得不錯比較低調的,卻也會一起被拖下水。

主圖是 Stephen Hawking 最近的新聞照片,取自 The Guardian。用他照片是因為他是我所認識碩果僅存的大師之一,絕對沒有咒他的意思 >_<。

頹廢的一天小記

今年的第一批颱風,雖然原本就因為反聖嬰現象而預估今年颱風會少而且後延,不過拖到九月還是有點出乎意料,而且還是一次出現三球。風勢雖不算強,不過雨下得可高興了;搭配今年豐沛的雨後雷陣雨,其實在實驗方面應該可以有些有趣的觀察預測,可惜研究進程不斷推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話說雖然颱風三兄弟南修(難休)、 萊羅克(來 WORK)、 康柏斯(看 BOSS)都在暗示應該繼續勤奮工作,不過今早一起床看到窗外雨勢,那股從靈魂底層湧上來的懶散感,就幾乎已經種下今天一事無成的結果了。連飯都懶得吃,把存糧唯一的泡麵喀了,竟還真的捱到晚餐時分才再度進食。唯一的進展大概就是多看了幾篇 Margaret Atwood,不過這也只是原本的例行閱讀罷了,算不上工作。另外養了三年半的西瓜,飼料可能上次開封分裝沒注意,竟然生蟲了,現在的經濟壓力實在不允許對牠有更好的照顧,所以含淚帶去養殖小池放了。

很胡亂的隨手記事,連附圖都懶得找,卻讓我突然想起之前 NEET 的日子。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真的就是打東東,看似很愉快其實心裡的折磨不是旁人可以理解的,從小就被灌輸的教誨和使命,不斷在耳畔低語,這時父母擔心兼之善意的提醒卻常常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身為一個過來人,我只能說,想要走出來還是只能靠自己;當初的我也只是突然一個決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就走出來了。如果你身邊也有尼特族,請試著給他多點時間與關心,正義凜然人人都會說的勸世文就省省吧!我們的教育從來沒有給我們時間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是塞滿一堆你應該做的、你必須追求的、以及一堆樣板幸福人生,所以,有些人需要停下來問問自己,如此而已。

雖然有些檢討不過畢竟還是頹廢的颱風日,稍微記錄一下引以為戒,我們總是很容易原諒自己,所以必需要一再地更加地逼迫自己,人沒有那麼容易死的。

何必妖魔化網路世界


自從電腦開始成為家電類產品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有專家學者跳出來,然後用一種先知般的口吻要求大家不要沉迷於網路,彷彿網路是無惡不作的惡魔,打倒他才能獲得新生。而提出的論點往往不外乎……

認為網路閱讀使得接受資訊變得草率?草率的向來是讀者本身的態度,跟網路又有何干?想想你小時候被迫逼著呆坐在書桌前用功,腦裡還是在打彈珠看電視或聊天,所以,那些紙質的參考書真的讓你比較能夠吸收沉思,相較於電視上的資訊?另外,如果非得用手寫才能好好思考,用打字機、用電腦就會對創作產生不利的影響,我只能覺得你火候不夠。這些都僅是工具而已,人類的思想活動難道不是在頭皮底下那薄薄一層大腦皮質嗎?即使是在今天,你當然可以堅持仍用紙筆創作,仍爬著稿紙上的綠色格子,或是用針筆一筆一劃的刻漫畫,不過若要因此鄙視使用電腦的族群,未免也太可笑了。而講到用手機簡訊傳訊聊天,甚至僅是拜託隔壁房的人來一下,這種懶人隨時都有;用個激進點的比喻,以前貴族們的生活,難道不也是叫傭人去辦事、拿水穿衣、甚至把食物直接遞進嘴裡,所以呢?中古時代那些偉大的創作,無論音樂藝術文字科學,難道不是這些好吃懶做的貴族們搞出來的,有何必要貴古賤今?

然後,限制自己到一個「無網」的地方幾天,這樣就讓你覺得脫離網路的控制而得意起來?一週裡挑出某天不上網收信,這樣就算修正自己的網路成癮?想要制止或提倡某事,一旦提出那種某某紀念日或是關掉某某一天的活動,則這些行為將全部只成為口號,也就是除了那幾天之外,人們不再在乎那些事情,依然過著原本的生活。

另一方面,學生功課不好跟看漫畫有什麼因果關係?為什麼那些學者專家們打得,老是這些莫名其妙的標靶,電腦、電視、漫畫……這些都只是載體,它們承載著某些資訊,真正負責判斷這些資訊好壞的是讀者本身,載體是中性的、是無罪的。所謂的大師們,真正需要教育的是讀者本身的分辨能力,嚴厲禁止或者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替讀者篩選載體,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只是想速成地訂定一個標準便宜行事。其實教育小孩甚至飼養寵物也是一樣的,只餵食自己個人偏好的資訊或飼料,最後就是造就出偏食的族群;小孩並不是父母們的所有物!

所以,Google 到底有什麼用?我覺得它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不必再去強記一些莫名其妙的資訊,例如XXX的首都在哪有何特產之類的,當然如果這是你的專業用久了就會自然記憶,不過一般人不需要強記這些冷知識。至於某些大師老是喜歡提人們不知道啥啥啥所以罪大惡極敗壞社會風氣,我想大概是因為 Google 讓他們不再成為某些特殊知識的專門持有者,因此生氣了吧!

主圖來自 1998 年一部傑出的試驗性動畫——『玲音』(Serial Experiments Lain),片中探討了關於網路世界的種種,雖然是十幾年前的作品,不過最近看了仍是頗有感觸,推薦給還沒看過的朋友。網路世界、動漫等等並不需要避之唯恐不及,而是要學著怎麼去使用欣賞。

舊去新來前的小聚


昨天是許久未見的實驗室聚會,自從不需要上課以後,已經很久沒有那種一堆人(三人成群,所以三人以上對我來說就太多啦)擠在一起的時刻了。社交能力雖沒有完全退化,不過說來說去也不離那幾個主題,大多時間還是相視無言,我想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是有點無趣的。然後我還是連點菜也不會,記得以前因為這樣被唸過,也才赫然發現原來這也算都市叢林必備技能之一;可是,我就是覺得去決定那些自己並非非常有興趣的東西,是一件很煩人的事呀!

我想自己的確是比較沒有話題性的那類,大抵而言,就是可以很容易融入背景的角色。也有些人是完全不同的典型,只要出現在團體中立刻就有鶴立雞群的感覺,成為群眾的焦點,甚至讓人不惜披荊斬棘或搭飛機或殺個人只求再見一面。以前會覺得這真不公平,所以我也能夠理解許多鄉民們會在推文裡酸人互相取暖之類的,自己從前不也如此嗎?所以對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所謂成長之一,即是認清自身的平凡。

話說回來,教師這行業果然不適合我。看著一批一批的人來人往,無論是不是自己教導有方,也許有些人當真學了些東西,然而由一個不斷地別離、新血加入、重新適應的循環組合而成的人生,對我來說真的太難了些。除了沒耐心之外,一方面我也受不了聽不懂我譏諷的傢伙;各種生日、聖誕夜、謝師宴等等大小節日的聚會名目,也許讓某些人很感動,但對我個人而言大致上只有麻煩的感覺而已。不過已經在這條船上了,除了教育這行,是否還有其他更單純的選項呢?

不能總是要環境適應我們,而得試著去適應環境,是吧?主圖是可愛的藍山雀餵食一景,來自 MailOnline;就近期所見,大學教育彷彿真的剩下餵食功能了,吃飽了拍拍翅膀兩不相欠。

悼今敏監督


有些人,我們總是認識得太晚。在 8 月 24 日早上 6 點 20 分,今敏導演離我們而去,留下未完成的『夢みる機械』(做夢機械)。

初次接觸這個名字,是弟弟從自己收藏裡翻出『千年女優』DVD,並強調這位導演的作品絕對值得一看。雖是得獎之作,不過可能因為題材不是我個人所偏好的,還算喜歡,但說實話還沒到入迷的地步。隔了一陣依著推薦看了『妄想代理人』,雖然是電視動畫,畫面細緻度不能與劇場版相比,不過那種狂想式的敘事,配以虛實交錯的刻劃方式,確實地吸引了我,也讓我真正將這個名字刻進腦海中。然而果真造化弄人,原以為金敏導演仍然年輕,雖然作品不算多但總也一部接著一部,因此總輕輕略過那幾部作品,總想著以後再看就好,總覺得還有時間。

得知今敏導演過世,快速地補完了『藍色恐懼』(PERFECT BLUE)、『東京教父』、『盜夢偵探』(パプリカ、Paprika)。前兩部雖覺得不賴,但可能也是題材的關係並沒有激起我多少共鳴,卻已經可以從中找到那種商業作中遺失已久的大膽創意與想像力的馳騁。『盜夢偵探』則完全征服了我,夢境與現實間的轉換流暢而不顯荒謬,尤其劇場版動畫更能描繪出那種夢境的複雜感受與細緻的符號語言,彷彿在每個畫面角落都悄悄地簽上今敏。私以為既然要以電影的方式來創作,就必須呈現出單純以文字難以企及的程度,夢境的呈現也的確是一般文字難以達成,而非得以影像表達的,這方面今敏監督絕對是做到了。

從導演的遺書(翻譯請見此)以及他自己的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導演對電影的熱愛,他也的確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動畫創作。如同他自己所言,『夢みる機械』也許已經不能稱作是今敏的作品了,不過期待 Madhouse 能帶給我們這最後一部帶有今敏味道的電影。今敏監督,對人類文化來說您的一生的確是太短了,但您的創作的確帶來了一些改變,而且是帶著轟隆巨響地確實撼動了某些部份。

主圖是『盜夢偵探』的 DVD 封面,來自這裡

Back to Home Back to Top 牧神獨語. Theme ligneous by pure-essence.net. Bloggerized by Chica Blogger.